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50 毫秒
1.
政策网络作为对社区治理研究的新理解,主张充分重视政府之外的社区其他社会行动者的资源、能力和作用,利用多元的社会资源积聚新的社区治理能力,以满足社区多元化的社会主体的社会需求,从而避免社区治理过程中因政府能力的有限性而忽视其他社会主体能力的情形。社区的政策网络既能描述社区主体间的关系方式和实现形式,也能成为社区治理问题的分析框架、问题解决的路径及工具,为预测社区治理的良好结果或产出提供了科学理性的分析基础。政策网络途径是解决社区治理危机的新思路,它的基本要素、关系结构和主要功能等方面构成了社区治理研究的新框架。  相似文献   

2.
<正>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社区建设是从管理走向治理的必然要求,是一种全新的决策和治理机制。我主要结合杭州市上城区的实践来探讨多元主体如何参与社区治理的路径。确定公众参与意识培育的重点与模式。一是确定培育重点。习总书记指出:社会治理的重心必须落到城乡社区。因此,公众参与意识培育的重点应该放在社区。具体的说,是将社区作为一个开放的治理平台,通过培育和发展社区社会组织来培养公众参与社区治理的意识,调动社会各个主  相似文献   

3.
本文将城市社区治理视为一个场域,研究如何对城市化带来的流动人口进行有效的社区治理。中国的城市化进程,在极大地阻断流动人口与其户籍地有关的人际交往和社会支持的同时,在流入地的社区生活层面,又未能形成吸纳流动人口、鼓励其社会参与的开放机制和环境,削弱了本已稀薄的社会资本,使"弱社会"更弱。要实现合作共赢的治理目标,离不开一个具备深厚社会资本存量的社会,故而,流动人口社区治理问题的关键在于培育社会资本,改变社区"弱社会"的状态。基于对流动人口社区治理场域中政党、政府、市场、社会组织和社区居民这五大主体的场域位置和关系构型的分析,本文探讨了中国城市社区社会资本的培育,并据此得出结论:以国家和社会的双向互动为基础,改变"强政府,弱社会"的基层格局,重塑政府—市场—社会的关系结构,才能有效地实现社区的共同治理。  相似文献   

4.
社区的安全稳定与井然有序是实现城市基层社会善治的根本保障。"社区精神"作为社会治理多元主体对当地社区公共生活的共性认知,对缓解社区治理场域中的矛盾问题、满足社区居民对美好生活的种种需要,带动城市基层社会整体的和谐发展至关重要。在新时代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美好愿景下,充分考虑我国城市基层社会治理的复杂环境与时代特征,有效培育社区精神的着力点在于:理论探析社区精神及其培育的概念内涵、构成要素和主要功能;现实考察社区精神培育的发展脉络、典型经验与现实困境;全面探寻以社会治理创新的方式培育社区精神的长效路径,最终提升城市基层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质量与社会治理水平。  相似文献   

5.
论社区警务与社区治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面对日益复杂的公共事务和丰富多样的社会需要,政府作为惟一的治理主体显然难以适应,公共权力资源的配置应适当向社会和社区转移。社区警务战略推动了多元治理主体的出现,这使得社区内的各种团体、组织和个人成为社区警务更为广泛的力量。对社区警务而言,在政府推动与社区自治相结合的合作型治理结构下,政府仍在整个网络内居于主导地位,但在政府权威和社会自治团体分享社区治理过程中的公共权力时,必须重视相互之间的合作,各治理主体要通过制度化和非制度化的机制来加强彼此之间的沟通与合作,最终实现社区警务的各项目标。  相似文献   

6.
社区建设的目标导向是构建多元的协同治理模式.社区多元治理主体的分工与合作,使社区党组织在社区中处理事务所需要的资源从单一的组织资源发展到需要通过调动组织资源、社会资本、经济资源以及政策资源等才能得以实现,这就要求社区党组织必须找准角色,明确定位,在实际工作上要采取各种有效的措施增强党组织的影响力和渗透力,充分发挥领导核心作用.本文从社区治理的含义及基本形态、社区党组织在社区治理中的功能定位、正确处理社区党组织与社区多元治理主体的关系三个方面,对社区党组织在社区治理中的角色进行了较为深入的分析.  相似文献   

7.
韧性治理是风险时代寻找社会治理有效性的治理理论。将韧性治理引入社区治安治理,适应风险社会的治理逻辑,契合社区警务的内在发展要求,符合新时代多元主体合作的基层协同治理模式。社区治安韧性治理目的是促进韧性能力提升,这些韧性能力包括社区治安的预防力、自治力及学习力。从主体韧性、技术韧性和社会韧性3个层面入手,构建社区治安共同体,夯实组织基础;运用治理技术,提供科技支撑;培育社区社会资本,营造社会环境,促进社区治安韧性能力提升,实现社区治安韧性治理。  相似文献   

8.
当前中国社会生活出现了公共性的普遍缺失,这成为中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民族伟大复兴所面临的现代性难题。具体到社区建设层面,也正面临公共性不足所带来的集体行动困境和治理难题。社区公共性的消解使得社区的归属感、认同感、安全感以及凝聚力等应然属性消减,社区文化也逐渐丧失了其应有的公共性品格。和谐社区建设的深入开展,急需公共性的文化来引导和支持社区公共生活,因而社区文化建设就成为社区公共性生长和发展的重要环节和着力点,其应然的价值追求是蕴涵公民规范与制度原则于其中的公共性的涵养和培育。  相似文献   

9.
社区公共治理与和谐社区的组织化构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我国城市管理体制改革的深入推进,传统意义上的社区利益整合机制失灵,社区伦理问题日益凸显。本文在对和谐社区作出理论探讨的基础上,认为社区公共治理结构的建构必须在行政资源的推动下,注重社区多元利益主体的共同参与,但也面临初始行动者的生成、社区治理主体间的信任和社区治理网络的协调与整合等三个方面的难题。  相似文献   

10.
社区社会组织有效参与基层社会治理的途径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社区社会组织是基层社会治理的主体之一,在参与社区治理和提供社区服务方面有重要作用。自身存在的问题及现行管理体制的制约,很大程度上影响了社区社会组织参与基层治理的效果。在增强社区社会组织独立性的基础上,实现社区多元治理主体的合理定位和良性互动,有效整合资源、重塑居民社会价值应是推进社区社会组织有效参与社区治理的有效路径。  相似文献   

11.
李曼  杨少杰 《前沿》2023,(1):102-111
党建引领社区治理是社区治理取得显著成效的重要法宝。T市Z镇通过强化社区党建引领、做实社区治理平台、打造社区治理“全科网格”等方式,营造社区共建共治共享的良好氛围,社会治理体系得以进一步完善。然而,Z镇党建引领社区治理还存在社区党组织治理权威不强、引领能力较弱,社区治理活力略显不足等问题。基于此,要塑造与强化党组织治理权威,着力增强党员先锋模范意识;增强与提高党组织引领能力,促进多方社区资源有效整合;构建与完善多元主体协同共治体系,持续激发社区治理活力。  相似文献   

12.
赵仲杰 《前沿》2013,(21):152-156
如何使流动人口融入城市进而成为市民是我们时代急需解决的问题。在目前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形势下,构建社区多元化共治模式成为顺应时代的必然。只有通过政府及其派出机构、社会组织、社区居民及流动人口个体等社区多元主体共同参与流动人口群体的服务和管理,并由政府提供相应的保障条件才能尽可能实现群体间的积极良性互动,逐步实现流动人口的城市融入。  相似文献   

13.
高红  王翔 《长白学刊》2023,(3):121-130
社会组织嵌入社区治理是我国社区发展的现实需要,社会组织结构性缺位与治理功能欠缺已成为制约其有效协同社区治理的主要瓶颈。日本社区营造始于20世纪60年代,经历了从开启到发展及走向成熟的发展历程。从日本社区营造的实践逻辑来看,政府提供“自上而下”的制度安排、加强非营利组织培育发展以及促进市民参与等是日本社区营造成功的重要保障。日本社区营造成功的基本经验是注重对非营利组织赋能,并使其成为社区营造的主体力量。“新公共性”理念、《特定非营利活动促进法》以及“协动政策”是日本培育非营利组织发展的主要经验。为了更好地促进我国社会组织发展及发挥其在社区治理中的作用,亟须政府进一步完善社会组织管理法律法规体系、推动社区公益创投与社区基金会政策创新,为社会组织发展提供相应的制度与资源保障。  相似文献   

14.
徐勇  朱国云 《理论月刊》2013,(1):172-175
近十年来,通过良好的社会治理来实现农村地区的和谐与稳定日益成为中国政治生活中的重要议题之一,而鼓励和推动民间组织的参与则被视为在农村地区实现良治的重要途径。民间组织的参与不仅使得农村治理主体日渐多元,同时也改变了不同治理主体间的权力关系。如何在厘清不同治理主体间的权职关系的基础上实现多方合作共治,是未来中国农村社区能否实现良治目标的重要前提。  相似文献   

15.
社区治理与城市流动人口管理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蔡小慎  王天崇 《前沿》2005,(1):179-182
我国城市化过程的加快是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的必然选择 ,而城市化背景下城市中社会流动人口的急剧增长 ,既给我国的城市管理注入了新的活力 ,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的新问题。文章剖析了城市流动人口管理过程中存在的政府管理错位 ;市场调节低效 ;社区治理薄弱等不足。从政府与社区互动、流动人口的归属取向、社区流动人口管理与城市建设等多个层面上分析了城市流动人口管理中社区平台的意义。从流动人口的社区档案管理 ;城市流动人口的社区教育 ;城市流动人口的社区服务等三个角度探讨了我国社区治理与城市流动人口管理的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16.
吴丹 《岭南学刊》2020,(5):76-82
小区党建是基层党建破解"悬浮化"问题、引领社区治理的"锚点"。深圳罗湖区将党支部建在小区上,通过搭建以小区党支部为核心的治理架构、对小区自治主体赋能、破解小区治理公共性困境,从而将基层党组织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转化为社区治理效能。面对小区党建模式的可复制性及其对社区自治功能的影响等挑战,应加强小区治理的制度设计,增强资源投入与保障,同时,应注重社会自治的培育,推动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社区治理体系。  相似文献   

17.
社区教育是创新社会治理、深化社区治理的有效载体和重要平台。目前社区教育存在着管理体制机制不健全、多元参与力量发展不平衡、基础能力较弱和资源未能有效开发整合等问题,制约了其助力社区治理作用的发挥。对此,要明晰价值定位形成协同治理机制,增进多元教育主体良性互动推动协商共治,加强社区教育机构实体化建设,充分整合社区资源以善学促善治。  相似文献   

18.
周大鸣 《思想战线》2012,38(5):11-17
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社区建设动员过程中,将各民族视为一体的"居民动员"逻辑,忽视了社区中各少数民族历史地和实践地形成的民族意识和组织结构特征,从而导致城市社区中民族关系的紧张。一个包括各民族在内的多元主体治理的权力格局的形成是社区自治的必然趋势和要求;具有自我管理能力的社区自治组织结构设置,是实现社区自治的制度保证;动员各民族居民共同参与,则是通过实践实现社区自治的群众基础。在多元治理主体的互动中,实现社区资源的优化整合,才能真正推动我国城市社会建设中的社区治理向社区自治方向前进,并在这一过程中实现民族团结和社会和谐。  相似文献   

19.
魏开琼  李婷 《理论月刊》2023,(5):127-134
通过社会工作介入基层妇女参与社区建设的实践是探讨妇女参与基层治理的有效路径。通过分析农村社区治理主体关系的构成与运行情况,设计出符合实际情况、满足现实需求、解决妇女参与困境的服务方案,能够有效激发妇女参与社区建设的潜能。坚持党建引领,推动社会治理和服务重心向基层下移,建立以村两委、村民小组、社会工作组织、村民代表、妇女等多元治理主体参加的农村社区治理平台,有助于基层社会治理有序运转,促进基层社会治理能力提升。  相似文献   

20.
龙献忠  邱真 《求索》2013,(5):232-234
社区志愿组织作为网络治理的重要主体,在社区公共事务的处理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如何在新形势下将网络治理与社区志愿组织的发展有效融合.是公共管理领域中的一个重要的现实性问题。针对网络治理中社区志愿组织发展存在的主体地位倒置、资金不足、整合程度较低以及社区公共精神的缺乏等问题,应从政府、企业、社区志愿组织以及社区四个维度来推进社区志愿组织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