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早期传播有着非常丰富和复杂的思想土壤.其中,无政府主义作为其思想土壤之一,对马克思主义的早期传播产生了较大的影响.本文通过对无政府主义思潮在中国的传播和影响的考察,分析了无政府主义在当时中国流行的经济、文化和社会原因,揭示和探讨了无政府主义在中国选择马克思主义过程中的作用和影响.  相似文献   

2.
《学理论》2015,(29)
师复主义是20世纪初中国无政府主义的重要代表,它对无政府主义以及社会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但是在经历了短暂的兴盛之后即归于沉寂。结合刘师复所发表的言论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分析师复主义必然失败的原因,即理论上具有局限性,实践上存在不足。  相似文献   

3.
《学理论》2022,(1)
20世纪初,中国无政府主义是一种反对一切形式权力,主张以破坏、动乱改造社会的激进主义。它融入俄国民粹主义若干元素,相较法国无政府主义更激进。无政府主义传入中国时,便与共产主义、社会主义等名词存在混用情况。建党时期,马克思主义者即发起对无政府主义的论战,旗帜鲜明地区分、剔除激进的中国无政府主义,但对褪去民粹色彩的无政府主义仍较宽容。这仍对中国共产党的革命产生过消极影响,无政府主义与马克思主义的论争,远非一场论战可解决,我们仍需加强对无政府主义及其衍生的虚无主义的辨析和警惕。  相似文献   

4.
无政府主义本来是国际工人运动中的一种小资产阶级社会主义思想,十九世纪上半叶出现于欧洲。这种思想在二十世纪初,首先被中国留日、留法的部分学生所吸收,他们融合中国古代的“大同”、“均平”等思想,形成了一套易于被中国人接受的空想社会主义体系——中国式的无政府主义,在中国逐渐兴起的各种各样的新思潮中占有了一席之地。从1901年到1927年这二十余年,是中国无政府主义的兴盛时期,其活动大致可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1901—1911),是无政府主义在国外留学生中传播的阶段。1907年以前,一些资产阶级改良分子和革命分子如梁启超、章太炎等宣传过无政府主义,他们是把无政府主义作为反对清政府的—种手段来加以宣传的。正式打出无政府主义旗帜的是吴稚晖、刘师培。1907年6月,中国留日学生刘师培、张继、何震等人,模仿日本无政府党,发起组  相似文献   

5.
近代中国的历程是伴随着“西学东渐”的这一历史潮流展开的,随着“西方文明”的自我堕落和民族危机的日益加深,本土文化再度复兴,一股文化上的保守主义思潮在学术界流传开来.而帝国主义对中国的“鲸吞蚕食”,将面临“瓜分豆剖”境遇的中国赶上了“救亡”的历史大舞台.启蒙让位于救亡,夹杂着十月革命的炮火声,社会主义思潮和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开来,成为拯救中国的新思潮.在多股思潮和现实的合力之下,民族情绪所催生的“中国化”思潮成为学术主流,“学术研究的中国立场”凸显.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党人,在“学术中国化”的大背景下,审时度势,提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命题,不仅有利地促动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而且引导着文化精英的思想主流,将“中国化”这一普遍的精神趋向推向新的高潮.  相似文献   

6.
《党政论坛》2011,(16):23-23
20世纪初,伴随着社会改造呼声的日益高涨,西方的各种社会思潮如实用主义、工读主义、互助论、泛劳动主义、新村主义、无政府主义、行会社会主义、平民教育理论以及马克思主义向中国涌来。在各种主义、思想盛行的情况下,先进的知识分子开始了救国救民的探索,主要有刘师复对无政府主义的探索、张东荪对基尔特主义的探索、周作人等对新村主义的探索。  相似文献   

7.
一九一九年“五四”运动前后,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第一次大传播时期。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广泛传播,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它引起了无产阶级的敌人极端恐惧和激烈反对,这一时期马克思主义与反马克思主义的三次大论战,就是这种激烈斗争的反映。在论战中,马克思主义反对无政府主义的斗争及其胜利,对于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有着重要的历史意义。今天,重温这段历史,对于我们坚持马列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具体实践相结合、维护马克思主义基本原则以及反对政治上的自由主义,仍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一无政府主义思潮是一种机会主义思潮,是小资产阶级和流氓无产者的意识形态。在早  相似文献   

8.
由人的本质、政治理想与政治手段三个层面构成的毛泽东政治哲学,是一个内涵丰富、思想成熟的逻辑体系。毛泽东主张的人的阶级本质观点,多元化的阶级判别标准,无政府主义、新民主主义、人民民主主义、社会主义与共产主义的政治理想,以及唤起民众、阶级斗争、群众路线等八大政治手段,既因切合中国实际而取得巨大的革命与建设成功,又因内在的理论缺陷而致革命与建设误入歧途,国家与人民蒙受灾难。  相似文献   

9.
1924—1927年发生的那场波澜壮阔的大革命最终未能完成反帝反军阀的任务而宣告失败,并给中国革命、中国共产党造成了巨大的损失。今天人们在总结这段历史、探究其失败原因时,自然要提到陈独秀的右倾投降主义错误,这是导致大革命失败的一个重要因素,对此史学界...  相似文献   

10.
近代中国,要改良还是要革命?为此争论不休。实际上,这不是二选一问题,而是既要改良,又要革命,革命引起改良,改良又为革命作量变积累,二者是相互联系,共同成为近代中国历史发展重要动力。但是,近代中国最后还是只能选择革命,因为:第一,社会制度初期、中期改良大多数都能成功,但社会制度末期改良大都会失败;第二,在从封建社会到资本主义转变中一般需采用革命或战争方式;第三,清朝是中国君主专制顶峰,发生革命是自然;第四,清朝是少数民族掌权国家,由于民族问题必会导致革命爆发;第五,清末改良以不推翻旧制为前提,注定会失败;第七,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近代中国更容易引发革命;第八,近代中国只有革命才能消除封建根基,避免国家分裂,实现国家统一和振兴。  相似文献   

11.
协商民主作为近代中国内生的民主形式,不是按照某种民主理想和民主模式事先设计出来的,而是在救亡与启蒙的实践中应对出来的。中国共产党遵守救亡与启蒙的内在逻辑,领导各革命阶级和民主党派团结救亡、民主合作,把协商民主的必然性与可能性统一起来,使之转化为现实的基本政治制度。  相似文献   

12.
独立自主是中国革命得以成功的关键和的基本经验之一。国民革命时期中共丧失了独立性遭到惨痛失败,从反面说明维护无产阶级政党独立性对中国革命是何等的重要,也说明以陈独秀为首的早期领导人在这方面抗争和探索所具有的重大意义和价值。在中共建党和国共合作初期,陈独秀为抵制联共(布)和共产国际在指导中国革命问题上的越俎代庖和国民党的容共政策,作出了相当努力。  相似文献   

13.
《党政论坛》2011,(8):23
20世纪初,伴随着社会改造呼声的日益高涨,西方的各种社会思潮如实用主义、工读主义、互助论、泛劳动主义、新村主义、无政府主义、行会社会主义、平民教育理论以及马克思主义向中国涌来。在各种主义、思想盛行的情况下,先进的知识分子开始了救国救民的探索,主要有刘师  相似文献   

14.
五四时期,中国思想界异常活跃,西方各种社会思潮纷纷涌入,呈现出错综复杂的局面。中国人在探索救国真理的道路上,经过对进化论、无政府主义、实用主义等各种社会思潮的比较与甄别,最终选择了马克思主义。这是先进的中国人向西方探索救国救民真理的必然结果,更是当时国内外时代背景下中国思想界对西方资本主义制度及其弊端进行反思的正确抉择。  相似文献   

15.
董怀良 《学理论》2009,(26):100-101
李石曾同时兼有无政府主义思想和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思想,"过渡理论"为其既信仰无政府主义又从事有政府革命提供理论根据,当时的形势和孙中山等革命者对李石增的影响促成了这种理论的产生。  相似文献   

16.
太平天国农民政权的封建化及其借鉴周勇太平天国革命是中国历史上声势浩大,规模空前的一次农民革命,在农民战争史上谱写了百世不磨的光辉篇章。然而,这场气壮山河的农民革命同中国历史上其它农民战争一样,最终还是失败了。失败的原因固然是多方面的,但在革命过程中农...  相似文献   

17.
中国共产党自1921年创建后,经历了从革命到执政的历史演变,品尝了从失败到成功的无数辛酸。90年的持续成长告诉我们,中国共产党成功渡过低潮或失败的重要法宝之一就在于选择某些特殊的地区建立不同类型的特区,在不同年代点燃了革命和改革开放的星星之火,  相似文献   

18.
方芳 《学理论》2010,(23):169-170
吴稚晖作为中国无政府主义思想的代表人物,其思想主要表现在反对封建专制制度、批判封建伦理道德、抨击清预备立宪等方面。因此,研究其思想,不仅对于探索他早期政治思想的演变,正确评价他在中国近代民主革命中所起的作用,准确把握其日后的政治流向十分必要,而且也有助于认识中国近代政治思想史的多样性和丰富性,以便人们更好地总结近代中国革命的历史经验和教训。  相似文献   

19.
在国内外学术界,人们对中国道路有着复杂的理解,可是很少有人从价值观视域中解剖"中国道路"的成功原因,然而,弗兰克正是这为数不多的研究者之一。他认为,"中国道路"的成功固然源于诸多原因,但价值观原因却是不能不提的重要内容。中国道路之所以获得巨大成功,主要取决于中国人的价值观,不但蕴含合理和积极的价值理念,包括儒家文化的价值观、现代中国的革命价值观和当代中国的改革开放价值观,而且成就一条中国式的独立自主、开拓创新和改革开放的现代化发展道路。从本质上讲,中国道路及其价值观远远优越于西方道路及其价值观。  相似文献   

20.
儒学神化是中国思想史上特有的政治文化现象,它吸收百家之长,又引领百家社会思潮,成就了自身统治思想的历史地位。当前中国社会思潮此起彼伏、竞相争鸣,儒学神化的成功及其对社会思潮的引领,对中国共产党引领多元思潮具在引领策略和引领途径上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