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以人为本既是当今中国主流发展观的指导思想,同时又是中国共产党执政理念的核心。它是我们党为了长期执政,长期执好政而作出的对执政理念的必然选择。落实好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对于巩固党的执政地位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一、以人为本是党的执政理念的必然选择。党的执政理念反映了党的执政宗旨、目的和任务,同时也反映了党的基本执政方略。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执政理念,是我们党长期以来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以及党的执政规律不懈追求的结晶。这一认识来源于我们党对中国传统的优秀治国思想的继承,体现了党对马克思主义基…  相似文献   

2.
十八届四中全会标志着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进入了制度化、规范化的状态,通过法治方式治国理政将成为中国政治的新常态。新常态就要有新思维,法治思维是治国理政新思维。各级领导干部是党执政的骨干、中坚力量,是执掌国家权力和治国理政的重要主体,必须适应当前政治新常态,实现执政思维新转变,提高法治思维和依法办事能力。  相似文献   

3.
加强执政能力建设必须重视执政成本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执政党的执政成本是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一个重要内容。执政成本就是指执政所付出的代价,它一方面包括为了执政所开展的一系列工作,所付出的人力、物力。另一方面,也包括没有执好政,而造成的一系列风险、危害和负面影响。分析执政成本,最重要的是要对无形成本进行分析。执政成本问题关系到执政基础是否巩固,降低执政成本,提高执政成效,体现了时代的要求,人民的要求,是现代执政党必须具有的意识,也是党中央提出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题中应有之义。  相似文献   

4.
统一战线是中国革命胜利的重要法宝,也是党长期执政并为人民执好政的必不可少的执政资源。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必须发挥好统一战线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5.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关键在党。必须充分发挥党的领导核心作用,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以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推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坚强有力的政治保证。”这充分说明加强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的执政能力建设,既是党的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内容;既是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关键环节,也是当前必须着力研究和解决的一个重大课题。  相似文献   

6.
统一战线是中国革命胜利的重要法宝,也是党长期执政并为人民执好政的必不可少的执政资源,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必须立足发挥统一战线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7.
依法执政是新的历史条件下党执政的一个基本方式,其中包含了在民主政治条件下政党执政的某些规律。本文认为我国现代化发生发展的过程具有独特的历史规定性,党实现依法执政既是历史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自觉实践。依法执政作为党执政的一个基本方式,具有特定的含义和丰富的内容;中国的现实政治制度决定了党的法规是党执政的重要制度依据,依法执政的实现形式和途径与党自身的民主建设密切相关;党领导人民制定的宪法和法律能够得到有效、持续的遵守,是执政党执政能力的充分体现。  相似文献   

8.
统一战线是中国革命胜利的重要法宝,也是党长期执政并为人民执好政的必不可少的执政资源,加强党的抗政能力建设必须立足发挥统一战线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9.
中国共产党90年的历史,是一部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历史。民生问题虽然是一个老问题,但对我们执政党和党的各级领导干部来说,却是一个常讲常新的问题。民生连着民心,民生就是民心,解决民生问题是最大的政治,民生改善是最大的政绩。更加重视民生,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是中国未来发展和我们党长期执政的核心使命。  相似文献   

10.
中共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和谐社会的发展观,指出构建和谐社会已经成为中国共产党执政的第一要务;党的十七大提出关注民生的话题,它不仅是中国政治的风向标,也是众望所归的民心体现。和谐社会的建设已经成为中国共产党依法执政、民主执政的重要目标,也是当前全国人民力争实现并必须为之付出努力的历史任务。民生问题的解决程度决定了社会文明的程度和国家的发展水平,解决好民生问题不仅是政府的中心任务,也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内容。和谐社会的建立和关注民生问题是统一的,建立科学的、符合社会道德要求的民生观念是建立和谐社会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11.
<正>主持人语:建设法治中国,既是中国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客观要求,也是巩固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确保国家长治久安的必由之路。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建设内在地要求政党法治。法治政党作为政党现代化的重要标准,既是法治中国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法治中国建设的前提条件和政治保证。面对政党法治与法治中国建设这一重大问题,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了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总目标,阐述了党的领导与依法治国的关系,提出了执政党依法执政、依宪执政的重大战  相似文献   

12.
任何国家政党制度的产生和生长都依赖于其生存的政治土壤——一国政治文化。依赖于公民也包括政党自身对这一政治文化的认同。同时政党制度反过来对政治文化产生影响。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中国现行政治文化政党制度面临挑战。处于领导地位、执政地位的中国共产党必须加快经济发展步伐,争取民心,整合各种政治文化;稳定民心,推进民主政治建设;适应民心,建设中国特色政治文化,巩固和发展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度。  相似文献   

13.
习仲勋作为一名优秀的共产主义战士,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他的治国理政思想是在革命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中逐步形成的。他所坚持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治国理念;民主执政、依法执政的治理原则;广开言路、保障人权的治理政策,将党与人民紧密联系在了一起,展现出我党卓越政治工作领导人治理国家的大胸怀和大智慧。他的治国理政思想体现出一种宝贵的政治理论品质。  相似文献   

14.
<正>习近平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专题研讨班开班式重要讲话中强调:“实现共同富裕不仅是经济问题,而且是关系党的执政基础的重大政治问题”。云南省玉溪市紧扣民心这一最大的政治,谋民生之利,解民生之忧,通过民主政治建设,搭建渠道和平台解决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以民生改善的实际成效检验政治建设成果,持续深化了“玉溪之变”,扎实推进共同富裕战略的实施。  相似文献   

15.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发展既是复杂的社会命题,更是国家整体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统一战线作为新时代国家治理制度规范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发展的助推器。将中国民主政治发展演进和变迁进程放置于近现代社会历史视野中考证,我们发现,中国近现代民主政治发展的路径也是统一战线现代化的过程。统一战线和民主政治的价值契合是理解我国民主政治发展的政治逻辑前提,在新时代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发展的过程中,统一战线仍然有着重要的政治功能与价值。新时代统一战线既是我们党巩固执政合法性现实社会基础的重要载体,又是实现民主执政的政治资源整合的重要机制,更是保障公民有序参与政治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16.
《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指出,“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进一步为人民执好政、掌好权,是时代的要求,人民的要求。”我们党的执政基础首先是人民。只有人民拥护、授权、支持,我们才可以执政,也才可以执好政。  相似文献   

17.
民心向背是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事业兴衰成败的关键,是中国共产党能否长期执政的根本所在。毛泽东根据近代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和党中心任务的转变,科学分析了民众心理的现状、发展历程、基本规律,提出了引导民心的重要方针政策,对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事业发挥了重要作用,对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18.
中国共产党的执政经验和历史使命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共产党的执政经历了革命根据地的局部执政、在过渡时期的全国执政和在社会主义社会的全国执政三个执政阶段。根据从局部执政到全国执政的长期实践,党执政的基本经验是:重视民心、民主、民生;抓好经济建设、民主政治建设和法制建设,不断从自在执政走向自觉执政;正确地处理好执政党与政权、执政党与参政党、执政党与社会(人民群众)、执政党与法律等重大关系;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中国共产党肩负着三个层次的历史使命。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从执政党治党理政的基本维度、执政党治党理政的能力要素研究、执政党治党理政的三维空间研究三个方面,构建执政党治党理政的理论分析新范式.执政党“治党”的基本维度:通过不断提升党的意识形态、组织凝聚、党内民主、防治腐败、制度规范以保持党的生机和活力.执政党“理政”的基本维度:确立执政理念、夯实执政基础、选择执政方式、调动执政资源、优化执政环境、把握执政规律,以谋求国家和社会的发展、实现党的价值追求.执政党是在党情、国情、世情的内外环境的互动中,提高自身的主导力、平衡力、整合力、适应力和自组织力,它们构成了执政党治党理政的能力要素.对执政党治党理政的研究不能局限在政党一维空间中,要在政党、国家、社会构成的三维空间中全方位、多角度地展开,是一个具有内在规律的政治过程.通过构建执政党治党理政的理论分析范式,为中国共产党治党理政提供有益启示.  相似文献   

20.
关注政治心理 增强执政能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必须以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为核心,关注人民的政治心理.人民的政治心理与执政的合法性与有效性密切相关,关系到我党的执政能力建设,这就必须注意认清、调控和改善人民群众的政治心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