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陈菲菲  崔龙曼  刘芳 《学理论》2013,(5):259-260
人事代理制度是新型的人事管理制度,目前在高等院校中广泛地实行。在高校辅导员人事代理制度实施的现状的基础上,分析了在高校推行辅导员人事代理制度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并提出对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一些思考和建议。  相似文献   

2.
人事代理制作为一项创新管理制度在我国提出后,引发了社会各界对人事代理的期盼和关注,成为人事制度改革中的又一道风景线。那么,何谓人事代理?人事代理的基本内容有哪些?我国实行人事代理的客观依据是什么?怎样对其加以引导和规范?本文拟就上述问题进行一些初浅的探讨。 一、人事代理制度的基本内涵 人事代理制度是适应市场经济发展需要而产生的一种新的人事管理方法,是与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配套的人事管理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 所谓人事代理,是指具有人事服务资格和能力的单位或个人,受单位或个人委托代理完成有关人事管理事宜的行为。 人事代理制度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含义: 1.我们这里所说的人事代理是一种新型的人事管理制度。它通过人事代理活动,一方面强化人事部门的服务职能,拓展人事工作领域,找准人事工作为经济建设服务的切入面;另一方面通过为用人单位或当事人提供代理服务,使用人单位的行为空间更加开阔,工作负担有所减轻,行为能力得到增强,竞争能力得到提高,更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  相似文献   

3.
《求知》2000,(11):47-47
淮北市以推行全员人事代理制度作为深化人事制度改革的突破口,今年200余名大中专毕业生及各类企事业单位新进人员在该市就业一律实行人事代理。  相似文献   

4.
人事代理制度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中产生的一种新的人事管理方式,是在国家人事政策法规的指导下,在尊重单位用人自主权、尊重人才择业权的前提下,由政府人事部门所属的人才服务机构受单位或个人委托,进行社会人事管理服务业务的人事管理办法。人事代理制度自1995年12月国家人事部明确提出要建立和推行以来,正以强劲的生命力在全国范围内广泛推行。研究它的产生、发展,对推行人事代理制度,促进高校人事制度改革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各类企、事业单位成为独立的用人主体,逐步把原来由单位承担的社会职责从本单位中分离出来…  相似文献   

5.
人事代理制度的内容包括:对代理对象提供人事档案的保管、档案工资的晋明、职称申报、户口挂靠、党团关系的接转、人才测评、工作经历和业绩登记、代办养老保险等服务。  相似文献   

6.
曾丽芳 《学理论》2011,(14):269-270
经济全球化和知识经济的发展,以及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人才的激烈竞争,这就要求高校建立新型的人力资源配置体制。而一直以来,高校的用人都是采用"事业编制"的形式来限制人才的引进和流动。近年来,人事代理制度、兼职教师制度是高校在人事管理改革上的有益尝试,而人事档案管理也随着用人制度的不同,提出了不同的要求。  相似文献   

7.
实然与应然的博弈:基于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的政策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朱汉平 《行政论坛》2009,16(2):41-44
我国政府在政策方面与时俱进地推进了农民工子女教育制度建设,但在政策的实施中却遇到了如下诸多问题:政策宣传欠缺,导致政策施行环境不利;地方对政策落实不到位,导致政策施行无序化;施政主体积极性低,导致政策施行不畅;施行方式单一,导致政策结果有效性不足.同时,农民工子女教育的政策之未来走向需要长期的整合、以及其他社会制度和政策的配合,应该在以下几方面做出努力:加大对相关政策的宣传力度,积极推行"义务教育券"制度,加快推进城乡户籍制度改革,切实提供教学资源物质帮助,不断丰富政策施行方式.  相似文献   

8.
德国高等教育起步虽晚,但居于世界领先水平,这与德国高校教师师资水平是分不开的,而德国独具特色的高校教师流动制度也对本国高水平教师形成起着重要的引导作用。本文主要介绍了德国高校教师招聘制度、晋升制度、兼职制度和流出制度的运行模式,再从运行模式的角度出发介绍德国高校教师流动制度的运行效果,总结其高校教师流动制度的精华部分,结合我国高校教师流动的实际,提出了借鉴与思考,以推动我国高校教师流动制度的优化。  相似文献   

9.
徐世平 《学理论》2014,(4):135-136
劳动合同法施行后,是否施行成为争论焦点。中国政府和全国人大理直气壮、不容置疑地贯彻实施劳动合同法,这种争论渐渐平息。此后,劳务派遣泛滥,成为劳动合同法实施中最突出的问题。2012年12月28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修正案)》从法律上严格规范了劳务派遣制度,实现维护职工队伍和社会稳定。  相似文献   

10.
我国自1991年颁布实施《收养法》以来,为适应社会发展需要,历经了几次修订。目前我国民法典将于2021年1月1日起施行,而我国收养法制度也纳入其中。在失独家庭增多、老龄化日益严重的情况下,民法典收养法进一步落实了儿童利益保护最大化的原则,完善了我国收养法制度。在此背景下,梳理我国收养法律制度的变迁,深入研究我国收养制度理论基础,借鉴国外先进制度,有利于我国收养制度的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11.
唐振刚  张付林  黄震 《学理论》2013,(10):123-124
2012年3月14号,十一届全国人大第五次会议通过了《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的决定》,这是我国刑事法制建设的一件大事,是我国刑事诉讼制度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的里程碑。新颁布施行的《刑事诉讼法》,对证据制度、辩护制度、侦查措施、强制措施、审判程序、执行程序都做了重大修改,是名副其实的"大修"。由于此次修订亮点多,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好评。  相似文献   

12.
试论"完善我国国家公务员制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公务员制度已在我国各级政府机关中较普遍地施行,然而,中央在关于<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纲要>中还提出"进一步完善国家公务员制度"的要求,这说明现行公务员制度尚不够完善,有待进一步完善之处.这主要表现在国家公务员制度的职位分类、运行机制和法规体系上.  相似文献   

13.
一、我国最低工资标准实施情况及存在的问题 国际社会施行最低工资标准将近120年。在我国,1949年之前国共两党政府都曾试图在各自辖区内推行最低工资制度,但真正立法施行最低工资标准是上世纪80、90年代。1984年,我国宣布承认旧中国于1930年批准的国际劳工组织关于《制定最低工资确定办法公约》。  相似文献   

14.
自《国家公务员暂行条例》1993年10月1日颁布施行以来,在短短的四年中,有中国特色的公务员制度在我国已基本确立,对国家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即公务员)的管理在法律化、制度化方面取得了重大的实质性进展,并拉动了整个干部人事制度的改革。但由于我国公务员制度还处于初创阶段,其中仍有这样或那样的不够完善甚至欠缺之处,正是  相似文献   

15.
3月1日,《城镇最低收入家庭廉租住房管理办法》将正式施行。房改的根本目的是解决城镇居民的住房问题。 廉租住房制度是社会救助制度的组成部分,是对目前已经建立的“低保制度”的发展和完善,是当前住房政策和社会保障制度建设需  相似文献   

16.
彭洪欣  李佳孝 《学理论》2013,(23):347-348
教师资格制度是教师入职实现教师专业化的基石,是推进教师队伍建设、实现教育优先发展的助力器。近五年研究多集中于教师资格制度的改革和完善,研究教师资格制度的改革与教师队伍建设及教师教育及教师教学能力的具体探讨,尝试健全和完善教师资格制度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成果。  相似文献   

17.
《学理论》2015,(9)
运用新制度经济学的相关理论分析我国普通高校外籍教师管理制度的变革,认为我国高校外籍教师管理制度的变革实质上是一种制度变迁。首先,把我国高校外籍教师管理制度变迁的轨迹分为三个阶段:鸦片战争至民国初年、民国初年至新中国成立前、新中国成立后至今。然后,通过分析我国普通高校外教管理制度变迁的轨迹,得出我国高校外籍教师管理制度变迁的特征:制度变迁的主体是国家,制度变迁的目标是制度创新,制度变迁的模式是渐进式、强制性制度变迁组合模式。  相似文献   

18.
张继文 《学理论》2012,(1):93-95
中国婚姻法律制度自原始社会时出现雏形,历经夏商,至西周时期发展成为一套有着严格礼法依据的制度。自此延续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基本遵循这一婚姻法律制度。清末沈家本主持修律,开启了中国婚姻法律制度的近代化之门。1931年5月《中华民国民法典》的施行,标志着始于清朝末年的中国婚姻法律制度近代化得以初步完成。新中国成立后,《婚姻法》成为立法工作的重心,我国婚姻法律制度迈向人类社会文明前列。  相似文献   

19.
刑事和解制度从理论走向实践集中体现于2013年1月1日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这种制度的运用具有重要的社会意义。但由于民族地区习惯法治理土壤的存在,使得这种制度的运用具有更大的认同感和共鸣,同时极容易发生一些不良的变异。为此,对这种制度在民族地区运用中的前提、注意的问题及采取的措施进行了较为详细的分析,以期促进民族地区的司法改革和法治进步。  相似文献   

20.
“各级人民政府应当采取措施,改善国家补助、集体支付工资的中小学教师的待遇,逐步做到在工资收入上与国家支付工资的教师同工同酬。”这是1994年1月1日起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的第三十一条规定。然而两年多过去,民办教师与公办教师“同工不同酬”的现象依旧普遍存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