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16 毫秒
1.
心远 《廉政瞭望》2004,(1):51-51
“和而不同”是一个很古老的说法.朴素而深邃:许多典籍奔喜欢论及它。比如:《左传》中晏子就认为“和”与“同”是有区别的:他比喻说:“和”就像烹调鱼肉,不仅要用火采煮,还要配之以醋、酱、盐及梅汁等,才能成其菜肴。反之.若是用水给水调味,淡而无味的清水了。这便是“同”吧。又如:《国语》里所说“声一无听,物一无文,味一无果,物一无讲”,则  相似文献   

2.
社会和谐、党内和谐、班子和谐,应是每个领导干部的心愿和追求。但在追求“和”的过程中,不可过分求“同”,而应当努力做到“和而不同”。  相似文献   

3.
佚名 《党建文汇》2011,(10):41-41
“中华民族”这一家喻户晓的称谓,细算起来也只有103年的历史,其创始人就是梁启超。在梁启超创立“中华民族”一词之前,中国人基本上没有现代的民族观念,甚至连“民族”一词也没有过。习惯上所说“华夏”、“汉人”、“唐人”、“炎黄子孙”,外国人称中国为“大秦”、“震旦”、“支那”等,都不是现代意义上的民族国家的称谓。  相似文献   

4.
潘富恩 《学习论坛》2005,21(12):60-62
“吕学”是南宋时期浙东地区,以吕祖谦为代表的金华学派的学说思想,它有着“中原文献之传”的家学和家风。它留意复杂的自然现象“天之文”和社会现象“人之文”,对传统儒家“和而不同”的思想作了辩证的理解和诠释。认为天地万物乃“各得其所”与互为“兼容”、和谐发展、共生共存。人际交往上主张“泛观广接”求同存异,反对“道不同不相知”的观点,力求达到互解互谅,和平共处。  相似文献   

5.
人类的文明史已经证明,凡一个伟大民族的产生,无不与若干非凡的政治家的诞生密切相联,而这些非凡的政治家又无不以自己的言行构建了各具特色的理论以作为其引导民众、凝聚社会向心力的武器。为什么会出现如此的景况呢?因为历史是人民创造的,而那些聪明的政治家们则通过自己的  相似文献   

6.
江泽民同志在提出“三个代表”的同时,提出了要把“以德治国“和“依法治国“结合起来。这是对我们治国经验的深刻总结,是对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的丰富和发展,是面向新世纪的治国方略。  相似文献   

7.
德国经济学家马克斯·韦伯曾经说过:"一个伟大的民族并不会因为数千年光辉历史的重负就变得苍老!只要她有能力有勇气保持对自己的信心,保持自己历来具有的伟大本能,这个民族就能永远年轻."[1]中华民族的这种"伟大本能"就是强固不变的中华民族凝聚力.  相似文献   

8.
历史的发展是不可分割的。中国外交思想和外交实践背后所依托的价值取向和文化积淀,就是文化传统中的"和"思想。"和"思想,是贯穿于改革开放三十年来中国外交思想的整个发展过程的一条主脉。从文化精神价值角度出发,理清中国外交思想发展过程中对"和"思想的继承和发展,对于研究中国外交思想的发展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一个“和”字,浸透了中华五千年文化传统,概括了中国文化的精髓和政治哲学思想。阐析了“和”文化思想的涵摄,找到“和“文化内涵中折射出的行政管理的理念。结合当前中国社会发展形势以及行政管理改革的现实实践,必须对当前行政管理理念进行新的塑造,根据“和”文化思想内涵所带来的启示,提出服务型政府下行政管理改革五大理念的再塑造,努力推进当前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进程。  相似文献   

10.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具有深刻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和现实逻辑。以历史逻辑审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浩瀚的历史时空中,实现了从“自在”到“自觉”的发展。以理论逻辑审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离不开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科学指导和中华传统“和合”思想的深厚滋养。以现实逻辑审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并非脱离现实的抽象术语,而是各民族人民追求美好生活的现实需要,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践诉求,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实践选择。  相似文献   

11.
毛泽东和谐社会思想紧密结合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实际,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主要体现为:和谐目标追求的理想性;和谐价值取向的人民性;和谐战略选择的斗争性;和谐战略布局的整体性;和谐理论思维的实践性。准确认识和把握毛泽东和谐社会思想的主要特征,对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2.
构建和谐"海洋福州"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提出了建设和谐“海洋福州”,实施蓝色发展战略的意义,全面分析了“海洋福州”蓝色工程建设的生态效应,以及实施蓝色战略的措施,一是制定和实施“海上福州”蓝色发展战略行动方案,二是调整海洋经济产业结构,三是调整海洋经济发展的运作机制。  相似文献   

13.
我们党提出科学发展观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为了把发展与和谐更好地统一起来,实现两者的良性互动:在发展中实现和谐,在和谐中促进发展,以发展保证和谐,以和谐推进发展。科学发展观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辩证统一的,两者共同构成了一个完整的正确的社会发展路线,统一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之中,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之中。  相似文献   

14.
中国传统和合文化与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文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和谐文化做为一种全新的文化形式和文化范式提出来,是一种与传统文化相承接,与社会基础相契合,与时代背景相适应的先进文化。和合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是中华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的文化积累。经过数千年的积淀,和合文化已深深融入到中华民族的血脉之中,成为中华文明的基本特征和重要价值取向。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文化,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和合文化仍然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建设和谐文化必须吸收中国传统和合文化的养分,充分发挥中华传统文化的整合功能。要切实把中国传统和合文化作为和谐文化建设的重要基础和渊源,更加广泛而深入地借鉴和继承其内容。  相似文献   

15.
中国传统文化中包含有丰富的和谐思想,是我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宝贵财富。充分挖掘传统文化中的和谐思想,深入分析传统社会中的和谐路径,这对我们培育和谐文化及树立和谐理念,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构建和谐社会有重要的启迪。  相似文献   

16.
德国的"田园城市"运动与霍华德的田园城市理念相比,来源更复杂,发展更曲折,它在反对大城市的旗帜下,集合了当时社会上的各种思想潮流,在德国兴建了许多田园城市,并进行了诸种改革的尝试.以往人们对田团城市的解读往往局限在城市规划、生态学等领域,实际上更是一场社会和文化改革运动,最终却为德国威权主义和极端民族主义的潮流所吞噬.  相似文献   

17.
"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是贯穿江泽民同志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80周年大会上讲话始终的主题和灵魂.<讲话>总结全党一年多来对"三个代表"学习和研究的成果,更加系统、更加全面、更加深入地阐释了"三个代表"提出的时代背景,揭示了其科学内涵,论述了"三个代表"之间的内在联系,明确了实现的途径."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其特征十分突出,准确地把握这些特征,对于我们深刻领会其精神实质有重要意义,需要认真加以研究.  相似文献   

18.
全域旅游是对传统旅游目的地概念的颠覆。以阜康市打造全国全域旅游示范区为契机,从全域旅游概念入手,分析阜康市旅游业发展现状,并从现状分析中尝试为阜康市旅游给出具体建议。  相似文献   

19.
"后马克思主义"从葛兰西的"领导权"概念入手,对当代西方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三大层面的"领导权"问题进行了较为深入的话语分析,突出强调了争取文化领导权的重要性,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有别于传统马克思主义的新的"社会主义策略".但是建立在话语分析基础上的"后马克思主义"的争取"领导权"策略,由于缺乏现实性和可操作性,只能成为一种可望而不可及的美丽构想.  相似文献   

20.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视野中的和谐社会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构建社会主义视野中的和谐社会,必须从中国古代的和谐思想中获取文化传统,以马克思主义为理论基础,以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的和谐观为指导思想;对内表现为人与人、人与社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关系基础上的和谐相处,对外表现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世界上其他不同社会制度和文明的和谐相处,还表现为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基本途径是以实现共同富裕为价值取向,以实行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为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基本手段,把党建设成为维系不同社会阶级阶层之间团结的纽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