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江淹(444—505),字文通,祖籍济阳考城(今河南民权东北),是南北朝时期著名文学家,有集十卷传世。前辈专家之著作如明胡之骥《江文通集汇注》(以下简称汇注)、清闻人倓《古诗笺》(简称闻笺)、吴丕绩《江淹年谱》(简称吴谱),现今学者之论文如曹道衡《江淹作品写作年代考》(简称曹文、《艺文志》第3辑)、丁福林《江淹诗文系年考辨》《江淹著述又考》(皆简称丁考,分见《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1987年3期、《扬州师院学报》社科版1992年1期)等,对其  相似文献   

2.
南宋李壁笺注的<王荆文公诗注>是宋代重要的一部诗歌笺注本.李壁在<文选>式的传统笺释方法基础上,发展了前代的注释之学,主要有三方面的贡献:以史证诗,借注王诗以显史;探求诗歌旨意;从文学角度来评论诗歌的艺术特征和审美价值.这对后代诗歌笺释之学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论古意诗     
齐梁后,古意诗大量出现。"古意"不仅指题材内容的古人古事,也指诗歌形式、体制上仿效古诗和乐府。古意诗来源于代表寒庶诗风的陶渊明、鲍照的《拟古》之作,是其在齐梁的新发展,也反映了当时文学士庶文学合流的倾向:将士族文学倡导的高雅修饰性的语言结合注重抒情、语言通俗的汉魏寒素文学以及当下民间的新声杂曲。古意诗常用作乐府体,并不严格遵循、勾连古题、古辞,或只赋写古辞之题面,且题目异名现象普遍,有些与徒诗界限不明。古意反映了当时的精英对继承文学传统,将这种精巧结合古典资源、现实政治以及具体情事,考验作者构建文本的复合行文能力,有规范诗学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人们历来重视对《毛传》标兴的认识,却很少关注《郑笺》对《毛传》标兴的认识和发展。《郑笺》的这种认识和发展在形式上表现为对部分《毛传》标兴之诗不作兴体解,增加新的比兴诗和在注解上大量突破《毛传》一诗只标一处兴也;而实质上则表现为一是郑玄理解的兴的内涵与毛公有了一定的改变,二是郑玄将兴作为一种注释的体例较毛公有了发展和完善,言语上的用诗之兴正式转变成了文学上的创作之兴,以兴作为诗的一种作法和表现手法的阐释理论得以确立。  相似文献   

5.
古今学者对孔子删诗说的论争,其分歧可以分为三个层面。一是孔子删《诗》说的源起与生成,二是最早否定孔子删《诗》说的是何人,三是孔子删《诗》说可信与否的具体辨析。根据现存文献资料,此说的最早提出者是司马迁,最早的否定者是孔颖达。从古诗三千之数、孔子编选取舍的标准、季札观乐等角度考查,孔子删《诗》说可信。  相似文献   

6.
枝条《停云》:“东园之树,枝条再荣。”“条”曾本云:“一作叶,”(引自逯钦立校注本页一一,中华书局1979年版,下同) 复按:作“枝叶”之本是,余执友裴君少华云:“枝叶是成词,《诗·小雅·天保》:‘如松柏之茂。’郑玄笺:‘如松柏之枝叶  相似文献   

7.
杜甫《和裴迪登蜀州东亭送客逢早梅相忆见寄》诗有“东阁官梅动诗兴,还如何逊在扬州”句。张燮《何记室集序》说:“宋人撰杜注,谓逊作扬州法曹,廨舍有梅一株,吟咏其下,后居洛思之,请再任扬州。值梅花盛开,相对终日”。后世词人咏梅时往往有“官梅”“东阁”“何逊在扬州”等词,都是引用宋人杜诗注作典,可说是颇有影响吧。但对这件本  相似文献   

8.
鲍照为南朝刘宋时的杰出诗人,由于他“才秀人微,史不立传”,故生平事迹,多有湮没。其生年亦无明确记载,各家于此颇有歧说。近人吴丕绩著《鲍照年谱》曾依陈沆《诗比兴笺》说,以为鲍照《拟行路难·中庭五株桃》篇乃元嘉元年(四二四)为伤庐陵王刘义真之死而作,又据《拟行路难》末首,以其作是诗时年二十,故断鲍照生于晋安帝义熙元年  相似文献   

9.
李白一生中曾多次到当涂、游采石,存在当涂写的诗文有数十篇,但写采石的却仅存《夜泊牛渚怀古》和《横江词六首》。此外,今本李集中《姑孰十咏》之一有《牛渚矶》一首。但这《姑孰十咏》,从苏轼到陆游,都认为是伪作。据王安国认为是李赤所作,当前秘阁所藏有《李赤集》,集子里有这十首诗。今《全唐诗》卷四七二即据之作为李赤诗,题下注云:“一作李白诗。”《全唐诗》所收李赤,江湖浪人也。尝曰:‘吾善为歌诗。’诗类李白,故自号曰李赤。”还说到也曾游宣州,发狂病,遇厕鬼而死。可知李赤实有其人。唯  相似文献   

10.
对《汉书》的校勘,前人做了大量的工作,清代学者王先谦汇集诸家之说,撰成《汉书补注》,在《汉书》的训诂、校勘诸方面,创获颇多。解放后,中华书局以《汉书补注》为底本,广取景祐、汲本、殿本、局本以资参证,并吸收了近人的一些研究成果,又一次对《汉书》进行了全面的校勘整理,使标点本《汉书》成为目前最通行的本子。前人对《汉书》的校勘,纠正了书中的不少谬误,大大方便了读者,但其中似乎仍有校  相似文献   

11.
《后汉书》词语札记何亚南作为“前四史”之一的《后汉书》,是一部颇具汉魏六朝语言特色的文献.唐章怀太子李贤的《后汉书注》、宋代刘的《后汉书刊误》、清代王先谦《后汉书集解》、今中华书局点校本《后汉书》及台湾学者施之勉的《后汉书集解补》等,他们或为之训访词...  相似文献   

12.
《诗经》原名为《诗》,或称《诗三百》。汉代尊称之为《诗经》,现在只是沿用它作为书名而已。《诗经》是我国奴隶社会的一部诗歌集子;也是我国第一部诗歌集子。其中某些诗篇是中国文学史上一个良好的开端,为中国诗歌打下了牢固的基础。《诗经》所反映的历史时代,为公元前十一世纪到公元前六世纪左右,也即自西周初期到春秋中叶,共五百年。《诗经》一共有三百零五篇,传统分法为《风》、(十五国国风)  相似文献   

13.
在明代注《庄》的各本中,《南华发覆》和《庄子内篇注》因其作者释性通和释德清的佛教学者身份而显得独具特色,虽然两注本在阐述《庄子》思想方面均有自己的独特之处,但是两者在释义上却有着更多相同或相似之处。文章以《逍遥游》与《齐物论》两篇为例,试比较两注本释义之异同,并考证了两注本的成书年代,以期明确两者之间的具体联系。  相似文献   

14.
《诗经·豳风·七月》的作者,历来有不同的说法。《毛诗序》把它说成是周公之作,曰:“七月,陈王业也。周公遭变,故陈后稷先公风化之所由,致王业之艰难也。”后来注《诗》的大家,如郑玄、孔颖达等,都恪守“疏不破注”的原则,因袭这一说法。近几十年来,研究《诗经》的学者,又大都认为这是一首奴隶(或说  相似文献   

15.
玄晖诗变有唐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谢朓,字玄晖,南齐著名的诗人。他的诗主要表现功名抱负和忧谗畏祸两大主题。谢朓的诗,巩固和发展了山水诗在诗歌史上的地位,对后代的山水诗有深远的影响。谢眺的诗,上变汉魏,下启唐风,是我国诗歌史上由五言古诗转变到唐朝近体诗的一大关键。宋朝诗人赵师秀《秋夜偶成》诗云:“辅嗣易行非汉学,玄晖诗变有唐风”,于诗歌的升降得失之间,肯定了谢朓在诗歌史上承前启后的地位。此外,宋人唐庚《语录》说:诗至玄晖,“渐有唐风”;明人胡应麟《诗薮·外篇》说:“玄晖为唐调之始”。清人吴淇更说:“谢朓诗“开唐人一代之先”谢朓的诗在声律、写景、风格和篇章结构等方面,确渐近唐风。本文拟就声律方面进行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6.
清人纪昀曾就范成大的方志著作《桂海虞衡志》提出过这样的猜测:“成大《石湖诗集》,凡经历之地,山川风土,多记以诗。其中第十四卷自注皆桂林作,而咏花惟有《红豆蔻》一首,咏果惟有卢橘一首(按:石湖集中有《燕台后卢橘一株冬前先开极香》),至咏游览惟有栖霞洞一首,佛子岩一首,其见于诗注者,亦仅蛮茶、老酒、蚺蛇皮腰鼓、象皮兜  相似文献   

17.
一郭沫若早期诗歌评价中的一个重要问题,是对《女神》之后的几本诗集(《星空》、《瓶》、《前茅》、《恢复》)怎样评价。一种比较普遍的看法认为:《女神》之后,郭沫若的诗歌有了更大的发展。这种观点以楼栖同志为代表。他在《论郭沫若的诗》中认为:  相似文献   

18.
言有德者皆由俭来也。夫俭则寡欲,君子寡欲,则不役于物,可以直道而行;小人寡欲,则能谨身节用,远罪丰家。故曰:"俭,德之共也。"北宋著名政治家、史学家司马光一生勤奋,著作等身。其中有两部书影响深远。一部是《资治通鉴》,为历代政治家、军事家所必读。另一部就是《温公家范》,简称《家范》。司马光自己曾说,《家范》比《资治通鉴》更重要,因为"欲治国者,必先齐其家"。《家范》总结了历代家庭教育的经验,以总论"治家"的意义开篇,从祖、父、子、兄弟、叔侄等各个方面,为家  相似文献   

19.
通假字质疑     
段玉裁在《古假借必同部说》一文中提出“古本音不同今音,故如《夏小正》借养为永,《诗》、《仪礼》借蠲为圭,古永音同养,蠲音同圭也。”这说明训释古书,必须懂得古本音,才能得到正确的理解。有些注释家往往忽略了这一点,容易造成讹误和释义不当。以下刺举八例讲明之。  相似文献   

20.
《名媛诗归》是明末出现的一部辑者名为钟惺的女性诗歌选本。认为钟惺为编者的可能性不大,但是《名媛诗归》中的论诗评诗的确体现出了竟陵派的诗学观念。《名媛诗归》虽然显示出晚明男性对女性文学的重视,但仍是从男性视角出发所作的女性诗歌批评,仍未脱离传统性别观念的束缚,并且对女性德与才的评价存在明显的矛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