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国《未成年人保护法》2020年进行的第二次修订,为未成年人茁壮成长创造了有利的条件,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未成年人利益保护需求。但在司法实践中各个地区对相关政策的理解不尽相同,导致实施效果不尽如人意。为更有效保护未成年人合法利益,做好未成年人公益诉讼制度优化工作意义重大。本文首先概述了未成年人公益诉讼制度的价值;其次分析了未成年人公益诉讼制度的实践困境;最后探讨了未成年人公益诉讼制度的优化路径。  相似文献   

2.
罗忻昕  郭祺 《法制博览》2024,(4):138-140
未成年人行政公益诉讼作为一项新的研究领域,相关受案范围、审理程序规定均不明确,以至于未成年人保护行政公益诉讼相关的诉讼和审理均缺乏系统的理论指引,对未成年人保护工作的开展不利。本文拟从建立未成年人行政公益诉讼制度的必要性出发,结合该制度目前面临的困扰,探索该项制度应当遵循的基本原则,探索从加强立法、受案范围、原告主体资格、前置程序等方面对该制度进行构建,最终实现司法与执法之间的监督和配合,合力保护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努力实现各方权益的共赢。  相似文献   

3.
陈娜 《法制博览》2015,(8):230+228
2012年新修订的《刑事诉讼法》规定了未成年人犯罪记录封存制度,该规定对未成年人的保护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但在当今国情下其规定并不完善,本文结合我国《未成年人保护法》的相关规定,浅析我国未成年人犯罪记录封存制度的不足之处并提出几点浅薄的建议,以期为该制度的完善和预防控制未成年人犯罪工作提供些许有益的参考。  相似文献   

4.
前科是指曾经受过有罪宣告或者被判处刑罚的事实’,前科的存在,不可避免地会对具有犯罪前科的人的各种权益产生法定或者非法定的影响。对犯罪前科的影响进行限制有两种不同的模式。一是收缩犯罪前科的范围;二是在满足一定时限或者条件下进行前科消灭。为了减少未成年犯罪人回归社会的障碍,降低再犯的可能性,不少国家和地区都有关于未成年人前科的保护制度。我国《未成年人保护法》已经建立了未成年人前科保护制度,但由于缺乏相应的配套制度。一是前科制度与人事档案制度、政审制度相结合,导致了“一朝犯罪,终身为罪犯”的后果;二是对未成年人平等权的司法保障薄弱。因此,该制度仅仅停留在法律的规定上,规范与事实之间存在着严重的断裂,实践中只见前科,不见前科保护。我国现有的前科保护制度需要相应的配套制度保障,一是要建立犯罪记录登记制度;二是要建立未成年人犯罪记录有条件消灭制度;三是加强未成年人平等权的司法保障。  相似文献   

5.
未成年人承担刑事责任的基本前提是要确定"刑法中的未成年人",虽然刑法领域的"未成年人"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和不同国家刑法的规定中不同,但均依赖于刑事责任年龄制度得以确立。刑事责任年龄制度基本上确定了什么范围的未成年人承担刑事责任、什么范围的人适用未成年人刑事司法特殊制度。从宽的基本原则贯穿于未成年人刑事责任担当的全部领域,该原则既是未成年人特殊性在刑事法领域确认的基本标志,也是未成年人刑事司法制度区别于普通司法制度的基本前提。未成年人承担刑事责任的基本立场是侧重于保护还是侧重于惩罚,直接决定了未成年人的前科消灭制度、累犯制度、刑罚制度等相关制度的建构。在有所未成年人司法体制改革潮流中,降低刑事责任年龄起点与提高未成年人完全刑事责任年龄上限并存,预示着惩罚和保护双向强化的趋势。单向强化未成年人司法保护立场并不彻底的基本态势,为我国未成年人司法体制改革直接与世界潮流对接提供空间和机会。应当立足于我国在刑事领域全面推行宽严相济刑事政策的大背景,再审视未成年人的司法保护,直接构建我国特色的未成年人刑事司法制度。  相似文献   

6.
我国刑法明确规定了未成年人不构成一般累犯,并通过司法解释进一步明确了“犯前罪时不满18周岁”即可排除累犯的适用,充分体现了刑法对于未成年人这一特殊群体的特别保护。未成年人累犯制度的立法依据在于对未成年人特别保护的价值选择,而在未成年人不具有人身危险性方面缺乏理论依据。这一规定虽已在刑法规范层面得以确立,但在当下未成年人恶性犯罪不断出现、犯罪低龄化趋势明显,以及未成年人再犯数量较多的情形下,有必要在保护与惩罚之间作出权衡,进而在未成年人累犯制度的应然层面展开思考。对于未成年人累犯制度应当以累犯的排除适用为原则,例外适用为补充。合理构建未成年人累犯例外适用条件是我国未成年人累犯制度重构的关键,未成年人累犯例外适用条件可以在未成年人人身危险性质与量的二维体系下予以具体构建。  相似文献   

7.
国家亲权理念是世界未成年人保护制度的基本理念。当亲权不能保护未成年人利益时,就需要从国家亲权视角分析未成年人利益保护情况。据此,采取实证的方式进行探究,发现我国家事案件中存在国家亲权理念意识薄弱、未成年人法律体系存在缺漏以及未成年人保护制度不完善的问题,通过加强国家亲权理念的认识、健全未成年人保护法律体系和完善未成年人保护制度,以期能够最大程度保障未成年人利益,为未成年人利益保护工作提供指引。  相似文献   

8.
未成年人是指心理和生理上没有达到法律规定的具有独立行为能力成年人的群体。未成年人是祖国的希望和栋梁,是我国宪法和法律制度明确提出加以保护的群体。近年来,未成年人犯罪率呈现出逐步提高的趋势,未成年人的犯罪问题已经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如何在我国刑事法律制度修订和完善的过程中进一步有效地构筑未成年人犯罪防范保护机制,应对刑事犯罪对未成年人的侵害,使我们必须认真研究的问题。  相似文献   

9.
在继承传统文化中“恤幼”思想和借鉴西方现代福利社会理念的基础上,我国台湾地区的未成年人保护取得了长足进展,也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法律制度。总的来看,我国台湾地区的未成年人法律保护制度包括三大部分:一是未成年人的早期福利保护,二是对犯罪或虞犯未成年人的司法保护与矫正,三是对被害未成年人的保护。这三部分有机结合,构成了全方位的未成年人保护法律体系。  相似文献   

10.
<正>【主题导引】基于保护未成年人利益的最大精义的要求,在民事领域,现代国家都确立了诸多相关制度,从而在规范的层面上体现并且实现这种精神,其中的相关制度就包括未成年人监护制度和未成年人财产信托制度等。对于未成年人监护制度而言,其针对未成年人利益的保护相对更加多元,既包括财产权又包括人身权,而未成年人信托制度对于未成年人利益保护则主要是财产权。毋庸置疑,这些制度的最终价值指向都是使特殊情形下的未成年人利益得到最大的保护。然而,特别在我国,无论未成年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