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伊薇 《法制博览》2014,(1):139+78
环境问题由来已久,由环境问题引发的群体性事件也越来越多的引起各界关注,本文从行为方式的角度将环境群体性事件分为暴力型和非暴力型两类进行分析,通过对两类事件各自特征的比较分析,试图找到环境群体性事件的有效解决途径。  相似文献   

2.
20世纪90年代以来,群体性事件进入高发期。其中农民群体性事件占相当大的比重。群体性事件的高发引起了学术界的"群体性事件研究热"。不少政治学、社会学的博士论文,也都在这一领域选题。《社会转型期中国农民群体性事件研究》是宋维强的博士论文。  相似文献   

3.
社会泄愤事件反思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于建嵘 《南风窗》2008,(15):20-22
贵州瓮安事件与近几年发生的重庆万州事件、安徽池州事件、浙江瑞安事件、四川大竹事件,在起因、过程、后果等方面具有高度的结构相似性,可统称为"社会泄愤事件"。瓮安事件的性质据报道,6月28日下午,贵州省瓮安县部分群众因对一名女学生死因鉴定结果不满,聚集到县政府和县公安局。在县政府有关负责人接待过程中.一些人煽动不明真相的群众冲击县公安局、县政府和县委大楼。随后,  相似文献   

4.
泄愤事件的后续效应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相当长的一个时期内,社会泄愤事件会持续高发。而每一例事件的后期处理,均会鼓励类似事件不断发生。2009年6月17日至21日,湖北石首市因一男子意外死亡引发了部分民众与  相似文献   

5.
第比利斯事件是在戈尔巴乔夫实行改革与公开性的背景下发生的,与格鲁吉亚极端民族主义的发展有很大关系;同时,由于格鲁吉亚领导人不善于处理群体性事件,从而使矛盾激化,最后不得不动用武力解决.第比利斯事件对苏联解体有很大的影响,使苏联政府今后动用武力维护国家统一成为不可能,极端民族主义在此后也有了迅速发展,其教训值得总结.  相似文献   

6.
【编者按】对中国大陆而言,援助交际可能是一个比较陌生的词语,也是一种新的社会现象。援助交际问题发端于日本,现已蔓延至韩国、中国香港、台湾及东亚地区。而2011年底发生在上海的中学生援交事件激起了社会各界的关注,本期主题研讨就是对上海中学生援交事件的学理思考。第一篇文章将援交事件置于社会治理的背景下,运用女性主义理论中的"他者"概念来解析援交女生在公众视野  相似文献   

7.
南文 《南风窗》2008,(23):50-52
三鹿奶粉掺杂三聚氰胺的事件,自9月初被媒体揭发以来,从最初的奶业震动、举国震惊,到成为一个国际性事件,直到近日,仍有含三聚氰胺的鸡蛋被曝光,可谓余波未了。对这个事件的探讨,也依然有并未被触及的深层次问题。这些问题得不到厘清和解决,就很难保证不再发生类似的事情。  相似文献   

8.
夏康炎 《法制博览》2013,(11):56-57
云南大学马加爵事件,北京大学法律毕业生连勇事件的相继发生,对社会产生了十分恶劣的影响,研究高学历人群的犯罪行为就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选取马加爵事件、连勇事件作为研究案例,借鉴系统论的思想来构建高学历人群犯罪行为分析模型,并对犯罪行为进行模型分析,最后在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相关的建议与对策。  相似文献   

9.
20世纪80年代,苏联精神科医生科里亚金因揭露苏联政府迫害持不同政见者而遭致冤狱。这一事件迅速受到国际社会和国际医学组织的关注,从而积极呼吁苏联政府释放科里亚金。科里亚金事件历经勃列日涅夫、安德罗波夫、契尔年科、戈尔巴乔夫执政时期,事件的进展与苏联的内政和外交形势的变化都有着密切联系。  相似文献   

10.
中国的社会泄愤事件与管治困境   总被引:34,自引:0,他引:34  
社会泄愤事件是目前中国社会群体性事件中的一种特殊类型,其在参加者、发生机制及行动逻辑等方面都不同于维权事件和有组织犯罪。产生社会泄愤事件的主要原因是社会不满群体的存在及政府管治困境。因此,解决中国政府的管治危机需要切实保障公民的基本权益、合理建立社会利益的博弈机制、重构中国社会的核心价值并在实现司法制衡的基础上提高国家管治能力。  相似文献   

11.
提起震惊全世界的匈牙利56年10月事件和这一事件的中心人物纳吉,接触过当代共运的人都不会陌生,但真的要说清楚这件事和这个人物却不是一件易事。事件虽只持续了十几天,但出现的情况之复杂,引起的波动之大都是令人叹止的。它在人们头脑中留下的印记至今仍是那样清晰,事过27年后的今天,不仅事件的流亡者,而且匈牙利政府、学术界及许多  相似文献   

12.
本文收集了我所罪犯日常生活的压力事件54项,通过比对计算确定了每项事件的压力指数。研究发现罪犯日常生活事件的压力指数分布情况符合正态分布。对罪犯产生压力的事件其性质各不相同,但消极事件对罪犯造成的压力影响明显更大。  相似文献   

13.
张懿 《工会博览》2009,(4):92-93
近几年来,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社会利益的多元化带来了利益的碰撞和深层矛盾的暴露,而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在一定程度上加速了各种矛盾的爆发,我国的群体性事件的呈现出了许多新特点.新原因,群体事件的爆发对我国社会稳定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为此我们要正确运用法律手段来有效化解群体性事件,促进社会稳定和谐。  相似文献   

14.
经济的高速发展带来的是社会的快速转型,但由于政治、经济体制改革不完善,法律体系不健全,导致社会转型过程中积累了诸多社会矛盾,在一定的条件下这些矛盾会以集体行动的方式非理性的表现出来,产生了所谓"群体性事件",对政治秩序、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产生了强烈冲击,有必要以法律的方式予以规制。本文分析了我国群体性事件的法律性质,提出了对群体性事件进行法律控制的措施。  相似文献   

15.
石勇 《南风窗》2012,(16):22-23
一些人常把群体性事件上纲为政治问题,动辄情绪化地把矛头指向制度,这完全无助于问题的解决,还可能激化矛盾。毕竟,对于有着实际利益诉求的普通民众来说,具体利益诉求的满足才是最重要的。认真审视群体性事件中的"非政治"因素,有助于政府作出科学的判断和处置。冲突或大或小的群体性事件成为中国社会挥之不去的焦虑。但它也在变化,因此,所带来的不确定性也在增加。按照一般的说法,群体性事件是中国转型过程中社会矛盾集中爆发时的一种社会后果。在性质上,它相当于  相似文献   

16.
正确认识转型期群体性事件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我国进入了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根本性转变。其间社会矛盾凸现,由人民内部矛盾引发的群体性事件处于多发、高发态势,成为影响我国社会和谐稳定的突出问题。积极预防、妥善处置群体性事件,直接关系到改革、发展、稳定大局,直接关系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对我们党执政能力、执政水平的重大考验,也成为各级党政机关和理论界亟待研究和解决的一个重大课题。正确认识群体性事件的涵义、特征、性质、类型、危害等基本问题,对于我们处理群体性事件、维护国家安定团结和社会和谐稳定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17.
通过对2011年典型群体性事件的学理性反思,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群体性事件在性质上颇具抗争政治特性,这直接映射出社会的急剧转型;事件的当前总体格局虽纷繁复杂,但其治理体系尚未健全,政府的治理能力非常有限,因而很多事件难以得到有效处置;"信任短缺"成为贯穿诸多事件全过程的重要变量。对2012年群体性事件的预测是,网络群体性事件仍将势不可挡,农村群体性事件仍将高位频发,城市社区业主维权的群体性事件将阶段性高发,房地产市场将出其不意地成为群体性事件高发的新领地。  相似文献   

18.
佚名 《法制博览》2011,(13):18-19
八大胡同是北京历史上最有名的烟花巷,然而,就在这金粉繁华之地,温柔富贵之乡,当时却发生了震惊全国的两大狎妓事件,更让人惊奇的是,这两大狎妓事件还严重影响着中国近代历史的走向。这就不能不令人叹为观止了。其实,这两大狎妓事件一是蔡锷的八大胡同的狎妓事件,另一却是陈独秀的八大胡同的狎妓事件。先说说蔡锷的八大胡同的狎妓事件。蔡锷,字松坡。他是我国近代史上叱咤风云、功勋卓著的杰出人物。在二十世纪初期,  相似文献   

19.
如果相关部门真能以此次倒楼事件为契机,彻查市郊土地价值飞涨后的官商利益链问题,那就是不幸中的万幸。  相似文献   

20.
《南风窗》2014,(6):19-19
<正>根据最新发表的《中国法治发展报告》,2000年到2013年9月,规模在100人以上、被新闻媒体公开报道的国内群体性事件,共计871起,约55%与维权相关。2012年是群体性事件高发期,占总数的24.0%,这要求我们进一步规范公权力运行,用法治思维化解纠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