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马昭 《世纪桥》2003,(1):53-53
发生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中国近代文学改良运动,已经预示中国文学一定要革新的历史趋势。辛亥革命失败后,以彻底反对旧文学提倡新文学为旗帜的文学革命,作为“五四”新文化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经过1915年开始的酝酿孕育阶段,1917年发难,1918年1月便迎来新文学的第一批婴儿。胡适、沈尹默、刘半农的9首白话新诗最早问市,刊于《新青年》1918年1月号;接着鲁迅的《狂人日记》作为新文学第  相似文献   

2.
一从微小事体上透出时代暗影的来临王统照是一位公认的严谨的现实主义作家,可以说,他的农村题材小说代表了他的现实主义创作的最高成就。然而,在我们过去的现代文学研究中,对此却重视不足——不仅对《山雨》这样的代表作评价不够充分,而且对《沉船》、《父子》等其他作品缺乏应有的研究。其实,无论就艺术形式、还是就思想内容而言,这部分创作都颇具特色、  相似文献   

3.
20世纪初的新文化运动对中国社会现代化产生了深远影响。民主与科学是新文化运动高举的旗帜,也是中国社会现代化的思想基础;新文化运动所体现的爱国精神,是中国社会现代化的精神力量;新文化运动促进了人的现代化,为中国社会现代化提供了人才保障;新文化运动倡导的现代化意识,则是中国社会现代化的前进航标。  相似文献   

4.
郑振铎是新文化运动的一员干将。他和他的战友们,将文学革命演绎成以通俗形式进行启蒙教育的思想运动,为中国现代新文学的创造立下了不朽功绩。 郑振铎祖籍福建长乐。他从小就酷爱读书,尤其喜读文学书籍。1917年夏,他考上北京铁路管理学院后,更加如饥似渴地阅读各种读物。因对文学的共同兴趣,他认识了当时在俄语专修学校就读的瞿秋白。瞿那时已是个文才出众、思想进步、颇具影响力的青年学生干部。在瞿秋白的  相似文献   

5.
社会的进步与发展,离不开科学的政治思想与正确的文化主张的指导与促进。新文化运动中,陈独秀的政治思想从资产阶级民族民主主义的改良派转向了代表无产阶级利益的社会主义革命派,他的文学主张也借助外来文化资源,扫荡文坛陈规陋习,为新文学开拓了道路。  相似文献   

6.
新文化运动是中国的启蒙运动,在中国文化发展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位置。新文化运动对传统文化所持的态度是偏激的。新文化运动深受外来文化即西方强势文化的影响,强烈的外力冲撞在扩展国人视界的同时也导致了对本土文化传统的全盘否定。我们一方面要继承新文化运动的战斗批判精神,吸取教训,少走极端,对中国文化理性地、实事求是地加以总结和批判,从而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适应历史发展和时代要求的社会主义文化。  相似文献   

7.
贾蕾 《理论学刊》2007,10(6):122-124
世界语文学在中国的兴起,一方面是由于中国无政府主义者的大力推广,另一方面是由于新文化运动中译介弱小民族的文学作品的现实需要。巴金对世界语的发展始终保持着相当的关注和兴趣,曾写了很多介绍推荐世界语的文章,对世界语在文学传播和文学创作上的地位进行了高度评价;同时,他翻译了不少世界语作品,其中爱罗先珂的童话启迪了巴金的童话创作;另外,巴金本人的世界语作品在中国的世界语文学发展中也占有一席之地。  相似文献   

8.
陈独秀在发动新文化运动和创建中国共产党时期,比较注意对青年干部的团结和培养工作,很多青年因为得到他的关怀而获得新的生命,成长为马克思主义者。蔡和森即是其中比较典型的一位。 1915年9月,陈独秀在上海创办了《青年》杂志(不久改名为《新青年》),吹响了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号角。在湖南读书的蔡和森、毛泽东等人幸运地收到了杨昌济老师从北京寄  相似文献   

9.
发起新文化运动的主体是新式知识分子。新文化运动的主题是人的觉醒,新式教育将知识分子们从封建宗法伦理中解放出来,成为现代社会个人。特殊的社会身份及其秉承的历史文化传统,促使他们中的先进分子在近现代中国历史转折时期,主动承担起为时代社会思考出路的使命。从学生运动到政党组织,从思想启蒙到革命斗争,新文化运动中觉醒了的新式知识分子开始走向探索中国现代革命的道路,并在此基础上,成为推进社会革命和自我革命的重要力量,担当起民族独立和民族复兴的历史使命。  相似文献   

10.
新文化运动时期是中国社会运作的活跃期.这种活跃的表现之一就是社团的萌生与迅速繁荣。新文化运动时期社团既是新文化运动的产物.又是推动新文化运动继续深入的一个重要营垒.他们百舸争游的壮丽景观为新文化运动绘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他们所从事的活动和所代表的社会意义.以及从中成长起来的新一代知识分子.在中国现代化的进程中起了很大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1.
毛泽东与胡适的交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五四”运动前后,毛泽东与胡适就有交往。其后的数十年中,他们在思想上和政治上产生了一系列的联系、分歧和斗争。由于两人身份特殊,他们的交往在中国现代史上留下了深刻的痕迹。一胡适(1891—1962),字适之,安徽绩溪人,是20世纪中国学术思想界最有影响的人物之一,又是在中国风云变幻的政治生活中引起诸多争议的人物之一。他曾先后就读于美国康奈尔大学和哥伦比亚大学,1917年回国后任北京大学教授。当时,各种思想风云激荡,胡适积极参加反封建的新文化运动,提倡文学革命,成为新文化运动的著名人物,在思想文化界…  相似文献   

12.
张忠年 《理论学刊》2003,(3):155-157
中国近代文化经历了由表层到次层再到核心层的嬗变过程,新文化运动是由制度文化到伦理道德文化的自然深化.判断新文化运动何时结束,关键是看它何时完成了文化核心层的嬗变.1921年7月中共一大的召开标志着新文化运动的结束,因为中共一大把马克思主义作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说明新文化运动发展至此已在文化核心层上有了明确的定位,新文化运动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  相似文献   

13.
早在戊戌变法时期,西方各种社会主义理论及共产主义思想就传到中国,但在1915年前,这些思想在中国并没有太大的影响,社会主义、共产主义作为一种普遍思潮出现是在新文化运动后期。这就是为什么通常把五四运动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及中国共产党崛起联系起来,形成二者之间关系的各种意象的原因。实际上,马克思主义在1919年以后的中国迅速传播这一历史事实,既可以说是前期新文化运动及中国近代以来寻求现代化的延续和结果,又可以说是新文化运动的转向或转折点,因而与新文化运动之间具有历史和逻辑的因果关联。  相似文献   

14.
任雪山 《理论建设》2012,(6):104-107
现代著名美学家朱光潜生于安徽桐城,在那里度过了人生最初的二十年,接受了纯正的桐城派教育,并被桐城派后学誉为可以接古文一线之传。他认为桐城派在旧文化向新文化转变的过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桐城派文章是古文学到新文学的过渡,桐城派文字是文言与白话之间的过渡,桐城派对文章的要求可以作为一切好文章的标准。这些对我们今天科学认识评价桐城派和新文化运动都有极大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5.
自辛亥革命失败以后,中国社会思潮涌现,出现了很多思想和主义。1919年五四爱国运动爆发后,新文化运动就不在是宣传资产阶级民主思潮的阵地,而是宣传马克思主义思潮的地方。在这种环境下,中国共产党人李大钊就成为宣传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第一人。在此期间,李大钊与其他的思潮进行了论战,其中最有影响力的就是与胡适的论战。那么,在五四后期的新文化运动中,李大钊是如何宣传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这就是现在所要研究的问题。  相似文献   

16.
对于鲁迅先生的《阿Q正传》,可谓研究者甚众,论述颇多。然而,研究者们多是论说它的思想内涵,人物形象,以及创作方法手法的运用等等;至于把它当作一部典范的中篇小说,从体裁特征上去加以讨论,据我所知,仅有孙犁一人。这不能不说是一种缺憾。孙犁说,“鲁迅先生的《阿Q正传》,是中国中篇小说的开山鼻祖。这篇作品,不只奠定了中国新文学的现实主义基础,成为永不磨灭的艺术珍品,也是我们研究中篇小说创作的最好范  相似文献   

17.
新文化运动为五四运动准备了思想条件,五四运动的胜利又为新文化运动向纵深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动力。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的成功,为中国送来了马克思主义。1919年,巴黎和会打破了人们对外国列强的幻想;五四运动的实践深刻教育了那些努力争取进步的中国人,更加清楚地看到国家命运岌岌可危,更加感到腐败黑暗的社会现状难于忍受,他们更需要一种崭新的、科学的、锐利的思想武器,去重新探索中国的前途,进一步展开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进攻。在探索与斗争中,他们有相当一部分人怀疑以至否定资产阶级共和国的道路,转而向往社会主义,认…  相似文献   

18.
成仿吾是我国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中国新文化运动的重要代表,著名教育家、文学家、翻译家.他早年留学日本.“五四”运动后,与郭沫若等人从事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文化活动,建立了著名的革命文学团体创造社,参加创办了多种文学刊物,撰写与翻译了许多论文、小说、诗歌,并倡导无产阶级革命文学,对推动我国革命的新文化运动起了重要作用,是当时有影响的文学家.  相似文献   

19.
孟永 《唯实》2012,(3):38-40
陈独秀致力于伦理思想革命,发起了新文化运动。随着新文化运动的深入发展,陈独秀观察"中国问题"的视角从政治视阈转向社会视阈,由此开始关注劳工和社会革命。此后其对"中国问题"重新定位,并在寻求解决之道中走向马克思主义。  相似文献   

20.
尚在上个世纪中叶,西方列强以其船坚炮利轰开了中国的大门,这对于中国而言,不仅是一次严重的政治危机,也是一次空前的文化危机。自此以后,有识之士开始探讨中国文化的出路问题,中西、古今文化之争在中国学界拉开了序幕,后来的历次社会政治变革运动无不与文化论争相关联。延至今日,文化问题依旧是人们关注的焦点。 “五四”新文化运动也是一次影响深远的文化更新运动,它曾以激烈的反传统主义而闻名于世。然而,时过境迁,“五四”新文化运动又成为了我们当代人的一个“传统”,成为我们可以诠释的“文本”。应该如何解读它?如何对待它?显然,我们不能再因循“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盛行的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而应采取马克思主义的批判继承的态度,一方面要肯定“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启蒙精神,另一方面又要超越“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思想境界,而不是简单地回到“五四”当年。本文拟就“五四”新文化运动对当代中国文化建设的意义、贡献作一探讨,并揭示出它的不足之处,目的在于为当代中国文化建设提供一些正反方面的启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