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上世纪70年代,台湾经济起飞迈向快速发展阶段,民众文化教育普及程度不断提升,中产阶级兴起,要求民主权利的呼声日渐高涨;与此同时,所谓“第三波”民主化浪潮蔓延至亚洲,面临内外多重压力的台湾当局,不得不顺应潮流进行“政治革新”,逐步开启民主化的进程。从1980年代末迄今20多年时间里台湾“民主化”取得了备受关注的重大进展,但也出现了“台独”思潮泛滥、民粹政治以及形式民主等异化现象,不仅影响了台湾民主的品质,也对两岸关系和平稳定发展制造了新的障碍。台湾只有走出意识形态左右的负面选举的迷思,才有望提升民主政治素质,培植台湾社会乃至两岸共同的价值认同,促进台湾的社会和谐、经济繁荣和两岸关系和平发展进程。  相似文献   

2.
台湾集团企业的发展与特色李非集团企业作为台湾民营企业的骨干与核心,是岛内民间资本发展到一定程度后形成的一支强大的经济力量。它的崛起预示着台湾的经济实力向财团资本集中,开始告别中小企业为主的经济时代,逐步迈向集团企业主导的时代。所谓“集团企业”或“关...  相似文献   

3.
日据时期(1922年以前)台湾农家经济与“米糖相尅”问题周翔鹤“米糖相”问题是日据时期台湾经济中的一个尖锐突出的问题,它“几乎横亘了整个日据时期的台湾经济中”①,“研究日据时期的台湾经济学者,无不重视这一问题。”②所谓米糖相指的是日据时期台湾最重要的...  相似文献   

4.
“亚太区域营运中心”与两岸经济关系张冠华台湾当局将“亚太区域营运中心”作为台湾未来的重要经济发展目标,自1993年在“振兴经济方案”中正式提出后,即引起岛内外的广泛注目。此目标所包涵的内容及意义,决定了它必将与两岸经济关系产生紧密的联系。那么,在台湾...  相似文献   

5.
关于“文化台独”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姚同发 《台湾研究》2001,(3):52-55,63
所谓“文化台独”,是为“台独”制造舆论的一种社会文化思潮,是台湾分裂势力推行“台独”分裂图谋的手段之一。“文化台独”伴“台独”而生,随“台独”而行,它是“台独”的一面招魂幡。民进党执政后,“文化台独”日益猖撅,向民众大量灌输“台湾非中国”、“台湾人非中国人”、“台湾文化非中国文化”的理念,图谋泯灭台湾人民的中国心、民族情,破坏海峡两岸和平统一的基础。对“文化台独”,已然成为海峡两  相似文献   

6.
当前台湾的“反中”民粹主义思潮是一种由“台独”分子的“反中”政策所主导的,在部分台湾民众中流行较广、影响较大的一种非理性、极端的排斥中国大陆的思想倾向。它具有对大陆的制度与意识形态充满偏见与反感、对大陆的对台行动与政策普遍持怀疑或反对态度、两岸关系中的一些小纠纷常常会引发台湾社会“反中”民粹情绪的爆发等三个主要意涵。经济上的相对剥夺感、身份认同的异化是“反中”民粹主义形成的社会心理因素,“台独”势力的煽动是其形成的决定性因素。同时,网络新媒体助推了“反中”民粹主义的兴起与扩散。这股“反中”社会思潮不仅冲击了岛内政党政治格局,还给台湾政治生态以及两岸关系造成了严重的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7.
台湾文坛“统独之争”于1977年乡土文学论战时初见端倪,80年代以后有更激烈的对抗,其影响已从文坛扩展至思想界乃至广大台湾社会。梳理这些论争,对于了解30年来“文学台独”思潮发展过程及其主要论调,以便与之展开更有效的斗争,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8.
对于60年前发生的“二·二八”事件的文学书写,近年来凸显了“统”“独”立场的对立。台湾文坛“本土派大佬”钟肇政的长篇小说《怒涛》等作品,热衷于渲染所谓“中国人”和“台湾人”的差异和对立,将当时社会主要矛盾——官僚统治阶级和广大民众的阶级矛盾,扭曲为两岸之间不同“人种”之间的对抗和冲突。而作者在对所谓“支那”施予全面抨击时,是以颂扬“日本精神”作为参照系的。这就成为日据时代开始形成的以“抗日”和“祖国爱”为特征的“台湾意识”,向着“亲日”和“去中国化”方向“自我异化”而成“台独意识”的一个明显事例。这种“异化”有着亲日仇华思潮在90年代以来的台湾涌动高涨的深刻背景,应引起人们高度警惕。  相似文献   

9.
台湾佛教的现代转型,肇始于清末民初的中国佛教复兴运动,并随着台湾经济社会的现代化而快速发展。特别是1987年台湾“解严”之后,以佛光山、慈济功德会、法鼓山、中台山为代表的“四大道场”,在“人间佛教”理念影响下对佛教的现代化进行了积极探索、实践和创新,大大加速了台湾佛教的现代转型,在海峡两岸及国际上产生了重要影响。台湾佛教的现代转型虽日趋成熟,但同时也出现了许多问题,如何妥善解决这些问题,将直接决定台湾佛教的未来发展走向。  相似文献   

10.
李细珠 《台湾研究》2023,(3):98-110
清朝政府在台湾实行积极的经济开发政策,如推行发展农业生产、减免田园赋税、促进商品贸易,以及兴办洋务事业等措施,不仅大大推动了台湾社会经济的发展,而且促使闽台经贸圈形成,从经济上加速了台湾与内地的一体化进程,使台湾成为中国社会经济中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晚清时期,在严重的边疆危机中,清朝政府加强海防建设,在台湾大力推行洋务运动,使台湾建省之后迅速崛起,一跃而成为全国最先进的省份之一,台湾的近代化进程也得以顺利启动。“台独”论者所谓台湾的近代化起源于日本殖民统治时期,是罔顾历史事实的无稽之谈。  相似文献   

11.
王敏 《台湾研究》2014,(2):46-54
近几年来台湾与东盟经济关系呈现出一些新的发展趋势,主要表现为台湾对东盟投资额和双方贸易额快速增长,东盟在台湾对外经贸格局中的地位不断攀升以及双方经贸交流合作日益密切,其中台湾与新加坡率先签订“经济伙伴协议”,标志着台湾与东盟国家的经济关系迈入新的发展阶段。双方经济关系的快速发展是东盟经济的“引力”、大陆经济转型升级的“推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和台湾当局政策“助力”这三股力量共同作用的结果。未来台湾与东盟经贸往来有望继续保持平稳发展态势,东盟对台湾经济重要性将持续上升,台湾也将东盟及主要国家列为对外商签VrA的重点对象,但可预见的是,双方经济关系将继续在“一个中国”框架内运行,且不会从根本上影响两岸经济关系发展大局。  相似文献   

12.
为了应对经济全球化所带来国际贸易高度竞争的影响,世界各地广为设置了集商业贸易、产业加工、科技开发于一体的自由贸易港区。而具有优越地理区位的台湾,多年来基于所谓安全的理由却一直没有实行。21世纪以来,国际经济格局及两岸经贸关系均出现了新的局面,为了减缓台湾在东亚区域经济整合大潮中被边缘化的趋势并为日益困难的台湾经济寻找一条出路,台湾当局终于在2003年7月公布“自由贸易港区设置管理条例”(以下简称“管理条例”),正式启动自由贸易港区的工作。两年多来这一工作进展如何?自由贸易港区的设置究竟会对台湾经济与两岸关系产生什么影响?本文拟就相关问题作粗浅的分析。  相似文献   

13.
台湾对外经济关系的“全球布局战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台湾当局为遏制两岸经贸往来推出了所谓“全球布局战略”,倾力拓展其对外经济关系,但结果并不尽如人意。就发展趋势来看,两岸经济关系仍将主导台湾对外经济关系格局。  相似文献   

14.
台湾的现代旅游业肇始于1956年,以成立“台湾观光协会”、“台湾省政府”增设“观光事业委员会”为标志,历经半个多世纪的发展,已具相当规模。进入新世纪以来,旅游业的增长速度仍然高于GDP增长速度,但对经济成长的贡献并不十分显著。本文将在描述2001-2010年台湾旅游市场发展的基础上,分析台湾旅游发展所处的市场、经济、政治、产业等环境,重点探索旅游产业地位形成及其对经济影响的原因。  相似文献   

15.
试析台湾《贸易法》彭莉1993年2月,台湾“立法院”三读通过了酝酿十余年之久的《贸易法》。这项法律确定了台湾对外贸易的基本原则和制度,重构并完善了台湾的贸易法律体系。该法被誉为“贸易宪法”,它不但对台湾的对外贸易发展有重大影响,同时也是台湾当局为谋求...  相似文献   

16.
中产阶级在过去数十年来,一直在台湾政治、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是一股不可或缺中坚力量。但是近年来,台湾学界和一般民众都对中产阶级的衰落忧心忡忡,更有不少人惊呼“M型社会”已经悄然来到他们的身边。所谓“M型社会”是日本趋势学者大前研一在2006年提出的一个概念,它指的是在全球化的趋势下,上层社会财富快速攀升,中产阶级因失去竞争力,而沦落到中下阶层。  相似文献   

17.
战后台湾“均富型增长模式”(即经济发展同时伴随社会平等化)曾是世界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的楷模。然而2000年政党轮替以来,伴随经济形势的逆转,台湾中产阶级日益萎缩,整个社会陷入“富者愈富,贫者愈贫”的恶性循环中,社会经济结构逐渐由“中间高,两边低”的倒“U”型,向“中间低,两边高”的“M”型发展,社会两极分化趋势越来越明显。  相似文献   

18.
台湾对外投资现状及特点殷存毅*台湾对外较大规模的投资始于80年代初期,它既是台湾经济转型的产物,又是台湾当局“拓展国际生存空间”的重要手段,有着政治和经济的双重意义,对台湾的经济发展及国际政治活动均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由于台湾的企业规模及产业技术水平...  相似文献   

19.
张宇 《台湾研究》2004,(3):12-16
上世纪七十年代起台湾经济开始高速发展,并挤身“亚洲四小龙”之列。与此同时,台湾社会结构和政治制度也发生着巨大的变化。影响台湾社会转型的内在动力是多方面的,本文试以“制度变迁——社会流动”的理论框架,探讨社会流动对台湾社会转型所形成的重要影响力。  相似文献   

20.
对台湾改变领导人产生方式之活动的评析张凤山毛仲伟刘佳雁*台湾变更领导人产生方式的活动,即所谓“总统直选”结束了。对这次活动的结果及其给台湾政局发展和两岸关系演变带来的影响,岛内外各种意见纷纭,莫衷一是。本文拟就这些问题谈一些粗浅的看法。一选举活动改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