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巩建华  刘伟 《前沿》2008,(8):176-179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依赖于传统文化的现代化和西方优秀文化的本土化。就中国传统文化而言,“中和文化”的内在文化张力和外在文化影响日益突现。因此,传统文化的现代化离不开弘扬“中和文化”,它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不可多得的素材,是中华民族谋求生存和发展、追寻价值和意义,创造美好未来的文化基础,是中国文化繁荣兴盛的理性依归,也是传统文化现代化的逻辑起点。  相似文献   

2.
贾平凹商州小说中民俗世界具备的“中和之美”是将其与别的作家作品区别开来的显著标志之一。这一“中和之美”主要体现在刚柔相济、动静相宜、虚实相应三大民俗特色上。“中和之美”之所以成为贾平凹民俗世界的主旋律 ,与他的思想根源和创作追求密不可分。  相似文献   

3.
《半月谈》2004,(5):29-30
以人为本求发展,教育是起点公正的第一起跑线。然而在有着“重教”传统的亿万中国家庭,教育负担正成为一大心病。高等教育收费动辄数千元,基础教育“乱收费”层出不穷,再加上形形色色的教育腐败,教育负担正成为亿万家庭捂紧  相似文献   

4.
当前,有如下乐观的估计:“教育将成为下一世纪我国社会投资的热点”,“教育产业必将成为我国新的经济增长点”,“以教育消费来拉动我国整个国民经济增长”等。世纪末的中国大地瞬间似乎涌动起一股投资教育和发展教育的热潮。然而,推动教育产业的发展,扩大教育产业规模的核心目标和实质目的到底是什么?人们对此似乎并没有给予足够的关注,故而,难免出现手段与目标的错位。教育产业的需求导向质疑“教育产业”论者认为,以产业方式运作扩大教育产业规模,把传统上被视为公益性事业的教育这块“蛋糕”做大,如此既可缓解非义务教育的供…  相似文献   

5.
长期以来,我们一直没有真正摆正教育的位置,把教育看作是经济发展的手段,认为教育要“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走市场化的道路,用市场经济发展的原则发展教育,而且对于学生只重视科学技术知识的讲授,忽视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在教育的目的上,把本来是以人为目的和中心的教育,变成了无人之域,而把人培养成为一定社会发展的工具。这种传统的“教育适应论”和“教育工  相似文献   

6.
论元杂剧悲剧的中和之美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元杂剧悲剧体现了中国传统哲学———美学思想中“中和”的审美特征。在保持悲剧冲突的严肃性和完整性的基础上,以喜衬悲,寓哭于笑,情节结构形成悲喜交集、苦乐相间的格局,使审美感情保持在参差统一的中和状态中;以象征性的圆合模式,在“有价值的东西”被毁灭之后,象征性地加上一条“亮色的尾巴”,减轻或抑制人们精神上的恐惧和极度哀伤,使悲剧结局带有审美感情上的中和性。达到儒家诗教所倡导的“哀而不伤”的悲剧效果。  相似文献   

7.
城市风     
《学习与实践》2005,(8):4-5
构建“十一五”经济发展机制——《财贸研究》文章指出,在中国这样具有发展中和转轨中双重特征的国家,经济发展机制具有更加重要的意义。目前,全国大部分地区金融发展滞后已经成为制约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十一五”时期,应该把金融发展和金融体系创新,作为构建经济发展机制的关键和核心内容。  相似文献   

8.
中庸是我国传统儒学的重要思想,有着极为丰富的内涵.儒家中庸思想的特点主要体现在“执两用中”、“和而不同”、“权变时中”、“中和”等四个方面.在现代社会,大力弘扬儒家中庸思想精华,对于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促进国家与民族之间的和睦共处及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9.
阴阳五行、天人统一、中和中庸、修身克己是中华传统文化的四个重要思想。其中,“阴阳五行”是我们中国人的基本哲理。所谓“基本哲理”,指的是我们中国人怎么看待万事万物的存在和运动,同时也是传统文化各个领域共同的哲学根据;“天人统一”是指导我们去认识大自然和人类社会的关系,让我们学会如何正确对待大自然;“中和中庸”是指导我们如何去解决社会问题、处理人际关系、追求理想的社会境界;最后一个“修身克己”讲的是如何正确对待自己,实现自身价值。这四个思想,是把中华传统文化支撑起来的四个思想支柱。  相似文献   

10.
道德理性教育本是一项培养人的事业,囿于传统德育思维的惯性。道德理性教育的本质,从人学哲学的视野看,表现为发展人的目的性,发展不仅包括生理、心理方面的生长和变化,而且还包括具有文化价值取向的、持续不断的、使个体生命富有意义的变化。据此,我们可以说,发展人本身应该成为德育最根本的追求。现行的道德理性教育依旧是“坐而论道”式的“理性教育”模式,无法伸张其育人之目的,导致道德理性教育的实践滞后于时代的发展,实效性极差。因此,道德理性教育欲提高育人之实效,必须回归生活世界,“双向互动”、“和谐”生活,进行“体道”,从而为道德理性教育的实践探索创新模式。  相似文献   

11.
胡晓添  徐长乐 《群众》2022,(10):67-68
<正>丹麦是全球“零碳”发展的先行者。2019年12月,丹麦政府发布了首个气候法案,通过国家律法提出至2027年实现100%绿色电力,至2030年实现温室气体减排70%。哥本哈根是北欧最大的城市,在各个领域引领丹麦的“零碳”发展之路。早在2009年,哥本哈根市政府就发布了《哥本哈根2025气候规划》,提出至2025年建成首个“碳中和”首都,并通过对规划的多次修订,在“零碳”发展的道路上不懈努力,同时带动1967年落成的汉斯特霍尔姆港成为欧洲第一个“碳中和”渔港,推动工业城市森讷堡市到2029年全面实现零碳排放。  相似文献   

12.
工业化、农业产业化、城镇化这“三化”建设成为推动教育发展的引擎 ,而新世纪的教育则对“三化”建设具有支撑作用。面对教育发展的新机遇和新挑战 ,我们必须调整教育结构 ,优化配置教育资源 ,以“三化”建设的现实需求谋划教育的发展 ,用高质量的教育发展加速“三化”进程  相似文献   

13.
<正>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在2023年6月2日召开的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深入阐释“两个结合”的重大意义,“让马克思主义成为中国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现代的,让经由‘结合’而形成的新文化成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形态。”公安院校要结合推动主题教育走深走实,  相似文献   

14.
陈国平 《理论月刊》2005,(8):120-122
与西方传统音乐相比,中国传统音乐具有“和”的精神、“虚”的意境和线的形态的美学特征,即体现出中和之美、无言之美和行云之美。本文从儒家伦理准则、道家哲学观念和汉字笔墨趣味等三个方面阐释了中国传统音乐的系统的审美结构。  相似文献   

15.
在“三全育人”的背景下,推动学生个性化发展,提升其主观能动性,可以真正夯实学生的就业路,更能帮助学生发展成为复合型人才,为企业发展和行业革新贡献力量。文章从高职教育优化意义入手,了解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现状。利用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契机,创新传统教育结构,提升人才负荷能力,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高职教育模式。  相似文献   

16.
作为中国传统文化基本价值观之一的“中和”观念与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在本质上是不相容的。市场经济的运行 ,有着与之相适应的价值体系 ,所以 ,中国的市场经济建设 ,既包括对传统经济体制和经济运行机制的彻底改造 ,也包括对传统价值观的彻底改造。  相似文献   

17.
<正>习近平总书记所作的党的二十大报告,专门就“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进行战略部署,强调绿色发展、绿色转型、绿色低碳、“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肖捷国务委员在2021年全国公共机构能源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会议上强调,“公共机构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力量,在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中承担着重要职责。”党的二十大报告相关论述,为进一步推进公共机构绿色低碳转型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下面,我就“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以公共机构绿色低碳转型助力碳达峰碳中和”谈几点想法。  相似文献   

18.
微博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挑战与应对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微博”如今已成为青年了解社会、认知世界的获取外部信息的媒介之一,这对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形成了极大的挑战.面对这一突如其来的电子信息技术变革,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须主动驾驭“微博”,运用“微博”平台了解青年群体的思想动态,积极、正确地引导青年认知社会,使微博成为青年群体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沟通的新途径.  相似文献   

19.
传统文化实质上就是礼乐文化,“礼”所以修外,“乐”所以修内,礼和乐共同指向道德教化,在社会功能上殊途同归.在道德教育过程中,礼乐教化是必不可少的一环.在传统启蒙教育中,礼乐教化是教育的主要形态.诗言志,歌永言,诗教与乐教以其艺术化的形式成为了德性教化的理想工具.传统启蒙教育重视道德情感在道德教育中的作用,主张通过以“诗教”和“乐教”为主要实施形态的美乐教育,旨在培养出美善合一的理想人格.  相似文献   

20.
今天,随着时代的发展,致病因素日益复杂,治疗方法逐渐趋于个性化。以中和思想为基础的传统中医是现代医学所不能取代的,无论是其学术理论还是治疗原则,必将在未来有广泛的应用价值和发展前景。--严世芸“和”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理念所谓中和思想,通俗地来讲,就是研究两个事物--比如人与人、水与盐之间互相接触、介人时的最佳状态。先秦哲人认为,事物之间的交互与碰撞,以“和”的状态进行为好,即“中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