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邓小平是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作为伟大的战略家,他始终站在时代的高度,依据时代的要求,前瞻时代的发展,考察和解决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人才问题,他关于人才问题的许多重要论述和丰富思想,具有浓郁的时代气息,展示了鲜明的时代...  相似文献   

2.
刘振霞 《前进》2023,(1):51-53
<正>中国式现代化基于对时代的准确判断,确定了现代化的时代标准,是新时代中国对现代化道路的选择。中国式现代化丰富了世界现代化理论,拓展了人类现代化的实践,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进行创新的重大突破,是现代化进程中历史性、民族性、时代性、世界性的探索;中国式现代化彰显了中华民族在中国共产党带领下,对人类发展道路的探索的不懈追求,是“四个自信”的必然选择和结果,中国式现代化的成功必然为形成人类文明形态做出巨大的贡献。  相似文献   

3.
崔健 《人民论坛》2023,(9):16-20
青年是整个社会中最有生气、最多闯劲、最少保守思想的群体,时代总是把历史责任赋予青年。近代以来,中华民族由封闭到开放、由衰落到复兴的历史,亦是一以贯之持续探索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历史。中国青年始终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先锋力量。党的二十大开启了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广大青年要坚定不移听党话、跟党走,努力成长为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  相似文献   

4.
人生充满选择。自从我们党取得了执政地位,就肩负起领导中国人民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任,也就是肩负起领导社会发展进步的重任。重任在肩,不容推卸,中国共产党人没有放弃进步的权利。保证我们党不断进步、始终走在时代发展的最前列,基本的途径就是学习。  相似文献   

5.
李玲 《群众》2023,(14):36-37
<正>民心是最大的政治,正义是最强的力量。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人民是决定性力量。”基层人民法院肩扛捍卫公平正义的重大使命,身负为人民司法的神圣职责,如何践行“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在司法的全过程各环节始终体现“人民至上”,是我们要回答的“初心之问”,更是必须要回答好的“时代考卷”。  相似文献   

6.
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决定了其应该且可以走在时代前列,引领人类文明新形态。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坚持以马克思主义观察时代、把握时代、引领时代,始终走在时代前列;坚持实践,在实践中检验真理与发展真理;坚持总结时代实践经验,掌握历史主动,让中国共产党的发展理念始终走在时代前列。人类文明新形态是时代进步的标志。始终走在时代前列的中国共产党在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同时,为满足新时代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创造了以“五个文明”协调发展为内容的人类文明新形态。始终走在时代前列是中国共产党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基本经验,为中国共产党的长期执政提供了规律性认识。  相似文献   

7.
当前,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进程迈入转轨时期,给作为执政党的中国共产党提出了实现自身现代化的严峻课题。中国共产党必须保持清醒的头脑,大胆创新,在领导观念、领导体制和领导方式上不断完善自己,推陈出新,始终站在时代的前列,把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持续、稳健地推向前进。  相似文献   

8.
中国共产党历经百年风雨,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在马克思主义大历史观的时代图景中,认识时代主题,把握时代脉搏,应对时代之问,提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安排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在推进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历史进程中形成了大历史观。这一历史观无处不闪烁着历史唯物主义新世界观的光辉:在理论上,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大历史观,形成时间“大”跨度、空间“大”视野、整体“大”思维、深层“大”逻辑的科学内涵,这是区别于西方大历史观的理论自觉;在实践中,大历史观贯穿中国共产党的革命史、奋斗史、发展史、改革史,这是区别于西方现代化进程的实践自觉。通过纵观中国共产党大历史观的演进脉络,能更好掌握历史发展规律,增强历史自信,始终站在历史正确一边,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不断发展和人类社会文明持续进步。  相似文献   

9.
李宗英 《创造》2003,(7):42-42
江泽民同志在2000年6月9日全国党校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要求:全党同志特别是中青年领导干部务必加强学习和实践,使自己具有开阔的视野,学会敏锐地观察世界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等各种变化,始终走在时代发展、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前列。  相似文献   

10.
斯大林模式虽然曾经在社会主义发展历史上产生深远的影响,但是由于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政党自身的现代化问题,即没有适时地根据现代化的要求改革党的活动模式,找到党联系人民、控制权力的正确方法,最终导致了苏共覆亡.因此,苏共兴亡的最基本经验教训,就是共产党要始终站在时代最前列,实现自身的现代化,在执政理念、党内民主、机制创新等方面跟上时代发展的要求,这样才能领导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取得全面成功.  相似文献   

11.
周杰(政治教研室主任、教授)江泽民同志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8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以下简称《讲话》)是我们党世纪之交,再次走到一个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关头。在我国已经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的发展阶段,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第三代领导集体,高举邓小平理论的伟大旗账,站在时代的高度,针对作为一个领导12亿多人口的大国的执政党,怎样加强自身建设,怎样使党保持旺盛的生命力,始终走在时代前列,在各种错综复杂的局面中始终立于不败之地,保持党的事业的兴旺发达和国家的长治久安,…  相似文献   

12.
党的建设科学化是贯穿中国共产党建设始终的主线,也是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重要动力。本文阐述了新形势下党建科学化以及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时代内涵,从二者深刻的互动关系出发,努力探寻实现党建科学化的对策,以期为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提供一定的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3.
孙慧明  杨卫军 《创造》2023,(11):35-38
<正>党的二十大报告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团结带领中国人民迈向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政治宣言和行动纲领,是对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创造性运用和发展。党的二十大报告坚持和运用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在全面总结新时代十年的伟大变革、精准把握历史方位基础上,科学谋划未来发展目标和战略部署,始终贯穿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相似文献   

14.
赵晓勇 《世纪行》2011,(3):19-19
在历史长河中,中国人的好奇心和探索精神.为人类贡献了四大发明,给历史航船驶向文明时代注入了智能动力。在现代化进程中,时代呼唤加速建设中国的现代化为加速全人类的现代化作出贡献。  相似文献   

15.
张鑫 《党建研究》2023,(4):34-36
<正>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并概括了中国式现代化的基本特征、本质要求,明确了前进道路上应牢牢把握的重大原则。这是理解和把握新时代新征程组织工作正确方向的基本遵循。组织部门必须在全面学习、全面把握、全面贯彻上下功夫,深刻理解中国式现代化的精神实质和丰富内涵,始终坚持组织路线为政治路线服务要求,切实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坚强组织保障。  相似文献   

16.
知识型劳动者是当代先进社会生产力的中坚力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当今世界正在从工业经济时代迈向知识经济时代,先进社会生产力的中坚力量将由体力型劳动者转向知识型劳动者.中国在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过程中,知识型劳动者始终是开路先锋和主要力量.因此,必须实施新人才政策,更好更多更快地培育人才、更广泛更合理地使用人才,保证现代化事业顺利实现.  相似文献   

17.
崇尚劳动     
<正>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根本上靠劳动、靠劳动者创造。因此,无论时代条件如何变化,我们始终都要崇尚劳动、尊重劳动者,这是我们今天纪念"五一"国际劳动节的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8.
于晨 《创造》2009,(1):66-67
我们党始终坚持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和基本政策,保持先进性,始终走在时代前列,迎接挑战、接受考验,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回答时代提出的新课题。  相似文献   

19.
李星 《前沿》2023,(1):23-31
党的二十大召开后,“中国式现代化”成为热点词汇。本文首先从历史维度回顾了中西现代化路径,从中探究中国式现代化相较于西方现代化的批判和超越之处,再从文化的维度来解读中西现代化路径差异之深层原因。研究发现,中国式现代化能够批判和超越西方现代化的深层文化逻辑是其始终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始终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同时积极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养分。  相似文献   

20.
中国式现代化叙事体系是旨在科学反映中国式现代化理论自洽、实践证道、价值融通的知识体系和表达方式。它构成了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与实践发展的符号表征方式和价值阐释式样,蕴含着通过推动中国式现代化价值理念传播促进人的现代化发展的实践意图。其叙事体系的建构,既关系到理论体系的逻辑自洽与理论内涵的合理阐释、实践经验的逻辑提升与实践发展的有效引领,更指涉价值争议的逻辑澄明与价值正义的时代形塑。中国式现代化叙事体系的建构需具备科学的思维逻辑,既要准确把握建构中国式现代化叙事体系的“两个大局”时代之位,始终坚持“两个确立”的动力之源,又要努力夯实“两个结合”的思想之基。构建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中国式现代化叙事体系,需通过“以一统多”的“现代化”主体力量、打造“融通中外”的“现代化”内容范畴、借助“媒介融合”的“现代化”载体工具、依托“共同价值”的“现代化”情境预设等维度系统把握和推进,在全面提升中国式现代化叙事体系的“现代化”程度的同时,实现其“理想的意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