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最高人民法院副院长沈德咏2月9日在广州召开的全国法院第五次少年法庭工作会上透露,1999年至2005年,全国各级人民法院少年法庭共判处未成年被告人393543名;其中判决有罪的393115名,判决无罪的428名。他说,中国各级法院少年法庭在审理未成年人刑事案件中,注重依法保护未成年被告人的诉讼权利和合法权益,  相似文献   

2.
人们对于在美国诉讼频繁的现象已经见怪不怪了。全美有近一百万名律师,仅是服务于加州四千四百万人口的律师人数已超过为十三亿的中国人口服务的律师人数了(加州有159,600名律师,而中国约有120,000名律师)。但同时,进入美国刑事司法体系的人数较之其他国家也相当庞大。美国的监禁人数在全球数一数二(每十万人中就有738人服监禁刑,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中国光伏产业发展连连受挫,自2012年遭受美国发起的反倾销、反补贴诉讼之后,美国Solyndra光伏公司也向中国三大光伏巨头提起反垄断诉讼。从光伏产业遭遇的诉讼可以看到,反垄断法与反倾销法之间存在着许多冲突,导致许多企业在国际贸易中无所适从。因此,要协调反倾销法与反垄断法之间的冲突,促进反倾销法与反垄断法的共同发展。  相似文献   

4.
陈帮琼 《法制博览》2022,(8):124-126
随着中国证券特别代表人诉讼第一案——K企业造假案一审判决落地,五名独立董事被判决承担5~20%不等的连带赔偿责任,董事高管责任保险(以下简称"董责险")再次走入大众视野.董责险自2002年引入我国,虽然经过了近20年的发展,但是一直不温不火,购买率极低.随着新《证券法》的实施以及特别代表人诉讼制度的建立,上市公司面临的...  相似文献   

5.
姜英超 《法制博览》2015,(8):130+129
随着我国证券市场的发展完善,证券市场中的侵权行为也愈演愈烈。而我国现有民事诉讼制度关于证券领域的民事赔偿缺乏明确规定,无法有力地处理证券市场上的各种纠纷。本文通过对美国证券集团诉讼制度的优劣势分析,将中国的代表人诉讼制度与其进行对比,结合中国当前现实因素,提出了改革中国诉讼代表人制度的构想。  相似文献   

6.
韦超 《法制博览》2013,(2):100-101
诉讼调解制度是我国民事诉讼中最具中国特色的一项制度,其在解决纠纷、协调社会矛盾、稳定社会秩序等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在实践中,法院调解制度相对于法院审判制度也具有相对优越性。但是随着司法制度的改革与发展,法律意识的普遍增强,我国的诉讼调解制度在立法上以及实践上,日益暴露出它的局限性和弊端,本文通过简述诉讼调解的意义及通过和国外相关制度对比浅析我国诉讼调解制度的弊端。  相似文献   

7.
大斌  小叶 《工会博览》2005,(16):24-27
一对大学生情侣与一名经理之间的爱恨情仇愈演愈烈,血案终于发生了。2005年4月,湖南长沙市人民检察院以故意杀人罪对一度在长沙引起市民强烈关注的高校血案的两名被告提起诉讼。  相似文献   

8.
股东派生诉讼的程序规定是针对股东派生诉讼作为诉讼,在整个诉讼过程中可能出现的与诉讼相关的程序上的事项作出的规定。本文所讨论的股东派生诉讼程序包括股东派生诉讼前置程序和股东派生诉讼程序,并对其程序性事项进行分析与完善。  相似文献   

9.
当公司的利益受到侵害而公司怠于或拒绝追究侵权人的责任时,股东派生诉讼制度是一种重要的司法救济手段。股东派生诉讼制度是世界各主要市场经济国家公司法所规定的一项重要制度,旨在规范大股东和董事的行为,维护中小股东的合法权益。我国新《公司法》在第152条中明确规定了此种制度,但是该条规定太过原则性,实际操作性不强。本文从现行《公司法》第152条规定入手,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重点阐述我国股东派生诉讼制度的内容和诉讼程序以及实践中的现状,探讨其不足之处以及如何完善,从而更好地促进股东派生诉讼在中国的有效适用。  相似文献   

10.
宪法诉讼制度是公民基本权利受到侵害时的一种救济方式,是宪法监督的一个重要问题,我国宪法要想真正得以实施,起到国家根本大法的作用,就必须要让宪法进入诉讼,并且随着公民宪法意识和宪法观念的增强将催生中国的宪法诉讼,促使宪法司法化。  相似文献   

11.
诉讼权利,是指在诉讼过程中诉讼主体和其他诉讼参与人依法享有的权利。少年被告人作为特殊年龄段的被告人,同样享有法律所赋予的诉讼权利,并受到法律的保护。但由于少年的特殊生理、心理特点,其诉讼权利的实现存在许多障碍,通过法律手段确保少年诉讼权利的实现,就显得十分重要和必要。  相似文献   

12.
张硕 《法制博览》2023,(27):130-132
责任是民商法的核心概念,连带责任是其重要组成部分。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当下中国,权利意识普遍提升的民众更为关注责任、连带责任的划分与构成,这关涉民众的切身权益。司法实际中,连带责任存在分割债权人责任不明确、连带责任中诉讼主体和诉讼时效等程序法不足。文章在分析其成因基础上,提出完善建议:明确分割债权人责任、完善连带责任中诉讼主体和诉讼时效。  相似文献   

13.
雷晓敏 《法制博览》2013,(6):108-109
目前,各国的小额诉讼程序已日渐完善,本文拟对域外成熟的小额诉讼程序进行系统地比较研究,分析各国小额诉讼程序实践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以期对我国民事诉讼法中最新规定的小额诉讼程序、解决小额民事纠纷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4.
阮兴文 《法制博览》2023,(25):151-153
近年来,法定代表人损害公司利益责任纠纷的案件不断增多。因法定代表人与任职公司存在实体利益与程序利益的冲突,根据诉讼的对抗性原理,应将法定代表人列为股东代表诉讼案件的被告,公司列为第三人。但我国法律并未明确禁止法定代表人同时代表第三人公司参加诉讼,导致实务中同案不同判,有损司法公正和权威。无论在侵权责任实体法上,抑或股东代表诉讼程序法上,法定代表人都应无权代表第三人公司与自己对抗,否则明显有悖设置股东代表诉讼制度之目的。因此,在利益冲突时,应揭开法定代表人唯一诉讼代表权面纱,构建公司诉讼代表替代制度,合理解决股东代表诉讼案件中公司的诉讼代表权问题。  相似文献   

15.
我国诉讼第三人制度在立法理念上出现了重大的偏差。我国无独立请求权第三人制度所存在的责任追究功能与辅助参加制度设计内在冲突问题并不仅仅是因为制度移植所致,同时也受到我国传统的非程序化纠纷解决方式和观念的影响。我国诉讼第三人制度的重构应该建立在从诉讼经济和诉讼公正的多重价值差异权重诉讼理念上,在诉讼第三人制度的设置中找到两者之间的最佳契合点,尽量在不损及诉讼公正的情况下实现诉讼经济的价值目标。  相似文献   

16.
对文化的定义及法律文化的定义不同的学者观点不同,本文在界定文化的概念之后,对法律文化进行界定,而法律价值观念是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且诉讼法律意识属于法律价值观念。本文提出了诉讼法律意识由"无讼"向"正义"转变的观点,并通过列举实例,分析导致不同的诉讼法律意识形成的原因。  相似文献   

17.
黄桐川 《法制博览》2024,(6):115-117
股东代表诉讼是一种关键的法律机制,根据2018年第四次修正的《公司法》第一百五十一条规定,允许公司股东通过代表诉讼来保护其权益。然而,在特定情况下,即“情况紧急、不立即提起诉讼将会使公司利益受到难以弥补的损害”,法律允许对这一程序进行豁免。但司法实践当中除了前述情况,还包括了“没有监事会”和“当公司监事以及除原告以外的其他董事会成员皆为被告的特殊情况下”等特殊情况。所以在中国,股东代表诉讼豁免制度一直备受争议而且没有明确的规定,因为它牵涉到复杂的法律和实际问题。本文将探讨股东代表诉讼豁免的司法实践,并对于公司如何合规管理股东代表诉讼等问题,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8.
"公共利益"是一个弹力较大的概念,其含义又因社会生活的变化而具有发展性。因此,在确立公益诉讼的受诉案件范围上便无具体标准,这样就有可能将一些具有公益性质的案件排除在诉讼之外。本文通过阐释中西方学者对"公共利益"的不同理解,以及中西方各国法律对于公益诉讼适用范围的规定,进而提出在确定我国民事公益诉讼的适用范围时应考虑的要素,并对我国现阶段公益诉讼的适用范围进行界定,以期对我国民事公益诉讼制度的完善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9.
司法程序中,业主委员会在诉讼期间遭遇任期届满换届,对于业主委员会能否继续诉讼,审判实务中见解不一。有些法院采用“主体资格丧失说”,认为业主委员会任期届满即为主体资格终止或丧失,不宜再作为诉讼主体资格继续代表全体业主进行诉讼;也有一些法院认为业主委员会在诉讼期间任期届满,应视为诉讼行为能力丧失,案件应当中止审理,待新一届业主委员会成立后再继承诉讼。上述司法实务的分歧和争议,导致小区业主的利益面临损害时不能及时得到司法的救济。本文作者试图将任期届满的业主委员会,视为其主体资格的继续,而委员的换届选举仅为内部成员的变更,从而解决业主委员会诉讼主体资格存续障碍的问题。  相似文献   

20.
洪敏珏 《法制博览》2023,(27):16-18
提高诉讼效益是小额诉讼程序设置的重要意图,对小额诉讼程序进行智能化变革正是其意旨所在,用人工智能构造小额诉讼程序,正是为了进一步激活其高效便民的功能。在小额诉讼智能化构造中应立足于公平高效、权利保障、便民利民以及安全可靠的价值立场;程序建构的路径方向就是为了实现立案、证据交换、电子送达等诉讼服务系统,线上庭审系统,法律适用裁判系统以及智慧执行系统等方面的智能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