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冷战结束后,西方国际社会大肆渲染“中国威胁论”,又相继提出“中国崩溃论”,近期又大力推崇“中国责任论”。西方国家的“中国观”是否真正发生改变?中国强调“在国际社会要做负责任的大国”,这与“中国责任论”中的“责任”内涵是否相同?面对“中国责任论”,我们应如何辨析、应对?  相似文献   

2.
陶迎 《理论月刊》2000,(7):22-25
一个中国的原则是“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思想的前提和基础。但近来“台独”势力先后抛出“公投论”“两国论”“台湾主权独立论”等言论,严重违背了一个中国的原则。本文从国际法基本原理出发,论证一个中国的原则的合法性,并揭示出“台独”谬论的实质是对国际法的违反。  相似文献   

3.
据新加坡《联合早报》报道,新加坡著名经济学家、南洋理工大学亚洲研究所所长陈光炎最近撰文指出,中国的发展对世界不是威胁,而是机遇与贡献。此言一出,立即引起许多人士的关注。从“中国威胁论”到“中国责任论”,再到今天的“中国贡献论”,中国的定位一直就成为国际社会的热门话题之一。勿庸置疑,冷战结束以来,中国不仅为世界提供了重要的战略机遇期,而且在发展自己的同时也为世界和国际社会作出了巨大贡献。  相似文献   

4.
国外舆论围绕中国发展现状和未来走势,提出了“中国责任论”、“G2论”、“中美国论”、“发达国家论”、“中国不确定论”、“中国时代论”、“国家资本主义论”等新论调。囿于意识形态的差异和国外舆论对中国国情缺乏实质性的了解,加之“西方中心主义”研究立场的固化,以致无法摆脱西方范式的窠臼,导致在认知上存在较大偏差。为了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国际话语权,中国要把握当前国外舆论新动向,以积极的态度进行全面审视,以正确的立场展开评析,善于宣传中国,消除“误读”或“误解”,积极主动与国外舆论及其学者展开对话交流,扩大这一领域的话语权,正确引导国内外舆论。  相似文献   

5.
本文从登记行为的性质、保障权利人利益角度出发,认为应该将《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第21条中的登记机构的赔偿责任认定为民事侵权赔偿责任。同时,按产生错误登记的不同情形,不动产错误登记侵权责任形态应该被分为自己责任、不真正连带责任、按份责任。就归责原则而言,在解释论上对登记机构的归责仍应适用一般的过错责任原则,但在立法论上该归责适用过错责任原则中的过错推定规则更为妥当。  相似文献   

6.
孙敬鑫 《新东方》2009,(9):40-44
一、“G2论”的提出及各方反应 自冷战结束以来,中国越来越成为国际舆论的焦点。这对中国而言是机遇,因为其他国家在主动观察和解读我们,这往往是双方增进了解和互信的基础。但也是挑战,因为在这一过程中,往往存在无意、有意甚至是恶意的失实解读。从90年代的“中国威胁论”“中国崩溃论”到21世纪初的“中国责任论”和“中国贡献论”,不到20年的时间,世界给中国扣上了不同的帽子,甚至在同一时间扣上不同的帽子。就在2005年时任美国助理国务卿罗伯特·佐立克向中国提出“负责任的利益攸关者”不久,“G2论”又在西方掀起一阵波澜。  相似文献   

7.
生命现的变革依赖于生命诠释方法论的变革.马克思在人的生命之理解和解释的思想前提、理解维度、思维方式和解释原则等方面都实现了历史变革,由此,他也创建了自己生命哲学思想的实践生成论的生命理解范式.作为一种生命哲学研究传统,实践生成论的生命理解范式以“现实的人”为基本思想前提,以人的“双重生命存在”及“双重生命本质”为主要理解维度,以“现实的生命认知原则”与“超越的生命理解原则”内在统一的“实践观点”为其生命观的思维方式,而以“实践生成性原则”为主要生命解释原则.实践生成论的生命理解范式,不仅是马克思生命哲学思想的基本方法论前提,而且是马克思哲学及其唯物史观的重要思想内容,同时也为现代生命哲学研究提供了一种现实的合理的生命诠释方法论.  相似文献   

8.
华声     
“当前纺织品贸易出现问题责任在于美欧.不能归咎于中国。美国对中国纺织品设限的做法不符合世界贸易组织有关文件的规定。更与纺织品一体化的趋势背道而驰。违反了美国自己倡导的自由贸易原则。”中国商务部长薄熙来6月4日在与美国商务部长古铁雷斯会谈时表示。  相似文献   

9.
白迎春 《前沿》2013,(16):66-67
证明责任的概念作为证明责任论的基础,它的模糊性不仅影响证明责任论的发展,更是影响司法审判中正确分配证明责任。通过对证明责任的本质和容易与其混淆的提出证据的责任(提供证据的责任)的性质进行分析,论证:有必要严格区分“证明责任”与“提供证据的责任”以及区分。  相似文献   

10.
基于刑事司法中种种利弊得失作总体考量,结合学者有关重塑中国犯罪论体系的主张,可考虑在刑法总则的排除犯罪事由之外,增设特定的、因为适法期待不能或适法期待可能性较小而启动的“阻却责任事由”或“减轻责任事由”,即将期待可能性设定为法定的、非超法规的阻却责任事由或减轻责任事由。  相似文献   

11.
文艺创作的典型化原则,是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四人帮”反党集团为了篡党夺权的反革命政治需要,炮制了“反写真人真事论”、“三突出”原则和“完美无缺论”等一系列反动理论,对典型化原则进行了严重的歪曲和篡改,造成了极大的混乱和危害。对此必须给予彻底的批判。  相似文献   

12.
唐光怀 《湖湘论坛》2006,19(4):10-12,20
邓小平舆论监督思想由“意义论”、“目的论”、“原则论”、“艺术论”和“绩效论”等“五论”体系所构建,成为了邓小平理论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今天的舆论监督、舆论导向与和谐社会的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3.
中国古代“诉讼”又称“狱讼”,是官府主持解决社会矛盾的活动。在诉讼中必须遵守宗法等级特权原则、灵活适用法律原则、原情定罪原则、疑狱众议原则、罪疑从赦原则、宽严适中原则、不得于状外别求他罪原则、法官责任原则等。中国古代的诉讼制度包括回避制度、刑讯制度、录囚制度、死刑复奏制度、秋冬刑杀制度、赦免制度等。  相似文献   

14.
傅强 《大连干部学刊》2008,24(11):39-42
凯·尼尔森对罗尔斯公平正义论的正义原则进行了比较与批判,着重指出“差别原则”与“平等自由原则”和“公平的机会平等原则”之间存在内在矛盾,资源和利益的不平等分配并不能实现人们平等的自尊,同时也因为差别原则所导致的实质性不平等,而使自由成为“无用的自由”。尼尔森在批判中构建,提出了平等正义论的两原则,力图将平等贯彻始终,实现两个正义原则在平等维度上的一致。  相似文献   

15.
台湾当局自己不想承认“一个中国”原则,却想把这种观点强加于台湾民众头上,称这是台湾多数人的看法。事实并非如此,多年的统计数据表明,岛内真正死硬的“台独”支持者在民众中所占比例是很小的。现在倒是越来越多的台湾民众赞同以“一个中国”原则为基础的“一国两制”政策。 事实上,“一个中国”原则  相似文献   

16.
行政问责制:权责对等的制度性保障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权、责相符”是现代政府治理模式所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树立科学发展观,提升政治文明,提高党的执政能力,都要求政府具有“有什么样的权力,必须负什么样的责任”的责任理念。目前,“可问责政府”的理念正在中国行政改革中得到全面推行。而这种“有权必有责”的制衡原则要上升到制度的层面,必须通过可操作的法定程序特别是启动异体问责机制来切实得以保障。  相似文献   

17.
《当代广西》2014,(10):57-57
本书作者通过自己走访100多个国家的所见所闻,以国际关系学者的深厚学术背景,以其独特观察和理性分析,丰富了“中国模式”的深刻涵义,更提出了中国作为一个“文明型国家”崛起的命题。本书所归纳的“中国模式”的八大特点和八大理念,是“中国模式”论精辟的理论总结,它将丰富关于“中国模式”的理论研究,  相似文献   

18.
黄霞  李化 《理论月刊》2000,(9):43-44
建立错案责任追究制度是我国司法制度改革的重要内容。它既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加强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建设的客观需要。实施错案责任追究制度符合宪法原则和有关法律规定,是人民法院建立和实施错案责任追究制度的法律依据。实施错案责任追究制度应遵循“有错必究”、“责任自负”、“宽严适度、区别对待”、“教育与惩处相结合”的原则。  相似文献   

19.
《甘肃理论学刊》2007,(6):126-128
政治观根源探析丁兆庆(1,5)当代中国政治制度建设的价值选择刘学斌(1,9)转型期中国政府与慈善机构关系的战略转变刘继同(1,14)论权力集散与国家演进王玲(1,20)境外文化产品的进入与当代中国文化安全肖安鹿(1,24)论中国国家学说发展过程中的五个特点赵小军(2,5)论任务型组织的社会责任张康之周雪梅(2,11)政府促进效率、公平与稳定之责任的领域分析常健(2,15)社会转型期政治文化世俗化发展的缺陷彭前生(2,20)转型期中国制度文化变革背景的理论剖析林雄弟(2,23)公共信息:政府治理工具箱中最有效的“软工具”杨卫玲(2,26)适度竞争论———基于和…  相似文献   

20.
发展是一个动态的、全面的社会进步过程。马克思主义发展观蕴含着丰富的可持续发展思想。马克思主义发展观的“两次提升”、“两个和解”和“两种尺度”分别是可持续发展的前提基础、必然归宿和评价标准。马克思主义发展观的“有机体论”、“整体论”、“历史论”是可持续发展持续性原则、共同性原则、公平性原则的基础。这些思想是理解当代可持续发展战略和理论的重要思想平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