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 毫秒
1.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界定、厘清及其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乃钟 《理论导刊》2006,3(6):40-42
界定、厘清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的基础工作,具有重要意义。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贯穿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基本观点、是贯穿马克思主义发展并经实践检验正确的基本观点、是构成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框架的基本观点;厘清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需要处理好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马克思恩格斯思想理论的关系、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的关系、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马克思主义不同层次理论的关系。  相似文献   

2.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具有内在的逻辑性,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马克思主义实践本质的内在要求,马克思主义时代化是马克思主义自身发展的根本要求,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属性和目的所在。高校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要在充分认识三者之间的关系,把握当代大学生思想特点的基础上,遵循大学生成长规律,马克思主义接受规律,从"授者"、"受者"、中介三个维度思考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问题。  相似文献   

3.
杨宇晓  杨美平 《学理论》2009,(21):29-31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中实现,所以,不能离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来谈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历史进程。根据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展过程,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历史进程可划分为四个发展阶段:马克思主义的传入与传播、马克思主义的继承与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发展与深化和马克思主义的开拓与创新。  相似文献   

4.
马克思主义始终追求无产阶级及广大劳动人民的解放和自由,主张对现实世界加以积极改造。目前,反马克思主义、假马克思主义、非马克思主义等社会思潮的出现,造成人们思想混乱。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加强党的意识形态工作和思想政治工作,不仅要在理论上划清马克思主义与反马克思主义、假马克思主义、非马克思主义的界限,而且在实践中要避免"左"和右两种倾向。  相似文献   

5.
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创新,必须弄清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什么"与"不是什么"的问题.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之对象的"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列宁主义",而不是仅指"马克思的马克思主义"或"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与"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的统一,是不同于马克思主义"西方化"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民族化",是马克思主义的"大众化"、"通俗化",而不是"精英化"、"学术化",是马克思主义的"具体化",而不是"教条化",是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化"、"整体化",而不是"图谱化"、"肢解化".  相似文献   

6.
一、繁荣与困惑并存:马克思主义学科与马克思主义学院的现实处境 近年来,马克思主义学院几乎以几何级的速度蓬勃发展,马克思主义学科一夜之间成为中国可能是最庞大的学科,马克思主义学科建设会议层出不穷,马克思主义的科研项目日益增加,马克思主义研究队伍日益庞大,马克思主义学科发展可说是一片繁荣.但是,在这表面繁荣的背后每个生存在马克思主义学院或研究这个学科的人员都会感受到隐隐约约的茫然、困惑、甚至危机.  相似文献   

7.
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研究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等研究,在宏观层次上几乎已经穷尽了所有问题,要向前推进,就需要借用物理学的思维方法,向微观层次进军.微观层次研究是一个崭新领域,其中马克思主义传播史研究又是主要阵地.马克思主义传播史研究涉及到一个学科群,至少包括马克思学、列宁学、马克思主义学、马克思主义典藏体系研究、马克思主义经典文本系列考据解读、马克思主义在世界的传播、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等.逐步把这些学科建立起来,不仅有助于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学科群建设,也有助于整个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群的建设.  相似文献   

8.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实际效果,不仅取决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本身的具体操作层面,如语境转换、发挥大众媒体的作用等等,还取决于马克思主义理论自身的力量,即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力。因此,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并取得实效,还需关注马克思主义本身的理论创新力、思潮批判力、实践指导力和价值实现力。可以说,马克思主义自身的发展状况直接影响着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效果,要从理论力建设的视角出发更多地关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9.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基本环节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马克思主义和人民群众之间的双向互动,是在实践基础上的大众"马克思主义化"、马克思主义"化"大众和大众"化"马克思主义的过程和结果的有机统一.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基本环节有:通过调查研究使马克思主义具体化,实现马克思主义掌握群众;通过理论工作使马克思主义通俗化,通过传播使马克思主义普及化,实现群众掌握马克思主义;通过实践使群众运用马克思主义,实现马克思主义"化"大众和大众"马克思主义化":通过概括提升使群众的实践经验马克思主义化,实现大众"化"马克思主义.  相似文献   

10.
一、繁荣与困惑并存:马克思主义学科与马克思主义学院的现实处境 近年来,马克思主义学院几乎以几何级的速度蓬勃发展,马克思主义学科一夜之间成为中国可能是最庞大的学科,马克思主义学科建设会议层出不穷,马克思主义的科研项目日益增加,马克思主义研究队伍日益庞大,马克思主义学科发展可说是一片繁荣。但是,  相似文献   

11.
西方马克思主义与马克思主义的关系一直是学术界争论不休的问题。通过对西方马克思主义产生的历史背景、理论立场和发展脉络的具体考察,我们可以看到,从以卢卡奇等为代表的早期西方马克思主义对马克思主义的所谓修正,到以法兰克福学派为代表的西方马克思主义对马克思主义的所谓补充,再到以“后马克思主义”为代表的后马克思主义思潮对马克思主义基本范畴的背离,西方马克思主义与马克思主义正渐行渐远。  相似文献   

12.
马克思主义具体化有"指向的具体化"、"过程的具体化"和"结果的具体化"三种含义。马克思主义具体化表现为"空间维度的具体化"和"时间维度的具体化"两种形式。前者就是马克思主义的民族化、本土化,对于我们就是中国化;后者就是马克思主义的时代化。大众化是马克思主义主体的具体化,是对马克思主义接受主体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传播与教育问题。大众化要求是对专业马克思主义理论工作者的挑战,专业马克思主义工作者应该自觉地投入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实践中去。  相似文献   

13.
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到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跃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形成和发展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历史。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到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跃迁,要解决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立足点、出发点、着力点问题;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形成和发展必须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和富于创造性。  相似文献   

14.
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认识误区是指人们在认识上长期形成的还没意识到的、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错误思想和观念,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涉及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即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以及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三个方面,从这三个方面初步解析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存在的若干认识误区.  相似文献   

15.
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我国哲学社会科学领域的指导地位,需要马克思主义学院履责作为随着马克思主义学院的高质量发展,彰显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哲学社会科学,愈加鲜明地高扬马克思主义旗帜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为马克思主义学院推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创新。提供了科学引领,指明了前进方向;对马克思主义学院发展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  相似文献   

16.
李少斐 《理论探索》2012,(2):18-20,60
传播与接受马克思主义贯穿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全过程。马克思主义是在一定历史语境下传入中国的,其特定的初始传播语境曾严重制约我们对马克思主义的全面认知。马克思主义之遭遇误读、曲解,与其初始传播语境的"量"和"质"、"门径"和"桥梁"以及传播主体不无关系。当前,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必须汲取经验教训,不断创新马克思主义传播介质与方式,有效利用传播媒体,进一步完整准确地掌握马克思主义,以便按照马克思主义的本来面目来理解马克思主义,沿着经典作家开辟的理论道路来创新马克思主义。  相似文献   

17.
《学理论》2021,(6)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中国共产党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克服错误倾向、解决中国问题,进而形成科学理论体系的过程。马克思主义的本质赋予新时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特征,这个过程体现出中国实践与民族个性相结合、人民理论与科学思想相结合、开放包容与无限发展相结合的鲜明特点。通过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的特点的分析,可以引起对于如何推进新时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思考,即树立对待马克思主义的正确态度、构建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动力机制、探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现实路径。  相似文献   

18.
邵夏龙 《学理论》2013,(11):3-5
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当前党的一项具有战略性意义的伟大工程。邓小平同志在领导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实践、探索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过程中,从丰富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内容主体、确立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基本前提、强调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必要性、尊重群众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和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树立正确思想路线等各个方面,对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做出了巨大贡献。这些贡献对于我们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更好地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9.
斯大林从1894年开始信仰马克思主义直至1953年去世,在长达近60年的时间里,斯大林对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怎样对待马克思主义,有着自己的认识和看法。对于什么是马克思主义他先后做过"三次"界定;对于怎样对待马克思主义他从"四个方面"强调必须创新;对于如何划分马克思主义与反马克思主义界限,他强调了"三条"。这些思想对于我们进一步搞清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怎样对待马克思主义,对于进一步划清马克思主义与反马克思主义的界限,对于进一步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创新步伐,具有借鉴和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20.
后马克思主义在何种意义上是马克思主义,是否如其所宣称的那样只有"背弃"马克思主义,才能"守护"马克思主义。其"背弃"表现为以黑格尔哲学否定历史唯物主义、拒斥马克思主义的社会矛盾理论、摈弃阶级政治、否定共产主义的历史必然性。如此彻底抛弃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的理论姿态,又何谈"守护"马克思主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