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2001年以来我国劳动报酬和居民收入占GDP比重演变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和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承接了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波浪型下降趋势继续下降,其比重不仅低于发达国家而且低于一般发展中国家;导致"两个比重"下降的直接原因是国民收入结构中各部分增长速度的差异,根本原因是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阶段后发展理念和发展方式仍未切实转到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轨道上来。  相似文献   

2.
唐钧 《同舟共进》2013,(2):25-25
世界银行在近期发表的一个报告中指出:2008年中国居民工资收入占GDP的比例只有48%,“这个数据是过低了”。此前,中国人民大学发布的一个研究报告认为,中国居民工资占GDP份额,在1995-2006年间从59%逐年下降到47%;而在OECD(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国家,劳动报酬在GDP中所占的比重,  相似文献   

3.
李楠  张振华 《求索》2010,(7):1-4,16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居民收入普遍增加,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但是,居民劳动报酬率总体上却呈现下降的趋势。本文在对我国现阶段居民劳动报酬率的演变轨迹进行阶段性实证分析的基础上,着重从制度视角探讨了所有制变革、劳动力市场的形成与完善以及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等因素对我国劳动报酬率变动的影响,并从完善制度的角度提出了提高我国劳动报酬率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4.
王博 《前沿》2014,(3):108-109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要努力实现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文章以《资本论》的视角,从社会主义生产的目的性人手,说明了按要素贡献参与分配的真正含义,分析了现阶段我国劳动力价格比较低的原因,指出我国未来收入的差距肯定会缩小的趋势,提出了切实可行的措提高劳动报酬,以期对我国的收入分配改革提供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5.
《政协天地》2011,(11):47-47
以“提高直接税比重,间接税实行统一增值税,逐步推行消费型增值税”的税制改革正在形成。专家们认为我国目前收入分配领域的主要矛盾是:地区之间、城乡之间收入差距持续扩大;居民收入占国民收入比重下降;企业所得税比重偏低;收入分配秩序不规范。  相似文献   

6.
《时事报告》2010,(3):7-7
在发达国家,工资一般占企业运营成本50%左右,而在中国则不到10%。发达国家劳动报酬在国民收入中所占的比重一般在55%以上,在中国则不到42%,并呈逐年下降趋势。浙江省发展和改革研究所所长卓勇良介绍,在每一元GDP分配中,1985年劳动得到0.56元,而2008年劳动只能得到0.36元。  相似文献   

7.
扩大居民消费是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内容,作为居民消费重要影响因素的收入分配调整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举措.从需求方面基于初次分配和再分配分离视角实证检验收入分配影响经济增长的作用机理的研究结果表明:初次分配方面,近年来的劳动报酬率持续下降极大限制了居民消费需求的扩张,但客观上却推动经济增长;再分配方面,缩小居民收入差距的再分配政策调整能有效地扩大居民消费.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背景下初次分配领域提升劳动报酬扩张居民消费的同时应注重再分配领域的调整,税收财政等政策杠杆应努力缩小收入差距,使我国经济保持持续较快发展.  相似文献   

8.
从世界各国产业结构调整的效果看,发达国家的经济发展历程向人们展示了经济增长越迅速,结构变换就越快,结构变换越成功,经济增长就越迅速这样一幅图景。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以前所未有的高速度持续增长,其根本原因在于我国不断根据需求的变化进行产业结构的调整。但在成绩背后,我国的产业结构存在的矛盾也十分明显;这主要表现在第一产业还比较脆弱,还不足以支持国民经济持续高速发展;加工工业增长超过基础工业增长,导致我国基础工业在工业中的比重下降,加工工业的比重上升,因而产生了结构矛盾;整个国家的产业结构低层次化…  相似文献   

9.
在今年的“两会”上,有关居民收入的话题,成为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关注的焦点。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逐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所占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总理的讲话既符合国情,又符合民意,是我们解决劳动分配问题的根本保证。  相似文献   

10.
<正>十八大以来,我国取得了一系列振奋人心的成就,以实践增强了道路自信。在政治上,党中央坚定不移地推进反腐倡廉建设,使反腐败领域全覆盖、反腐败对象全包含、反腐败程序全收紧;在经济上,居民收入增长基本稳定、劳动报酬占国民收入比重开始回升、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取得新进展;在民生上,党中央使改革更加精准地对接发展所需、基层所盼、民心所向,开创了民生工作新局面;在  相似文献   

11.
《上海支部生活》2012,(12):39-40
答:十八大强调,实现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必须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努力实现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兼顾效率和公平,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  相似文献   

12.
崔彤 《前进》2009,(12):39-40
新世纪以来,山西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文化产业的发展,将其作为最具潜力的新兴产业和新的经济增长点,带领全省人民,从发展战略的高度积极地加以谋划和推动,文化产业持续健康快速发展,经济比重逐步提高,为推动我省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做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13.
我国农业剩余劳动力的形成与转移模式朱淑枝,董小麟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同时也是世界上农业人口最多的国家.在经济发展和现化化的进程中,随着农业所占比重的下降和工业、服务业比重的上升,必然同时伴生农业所需劳动力的减少从而形成农业剩余劳动力的增加,以...  相似文献   

14.
<正>近年来,天津市经济保持高速增长,经济实力大幅增强,但城市居民收入增长相对缓慢,劳动报酬占初次分配比重持续下降等问题仍比较突出,须引起各级领导和相关部门的重视。一、本市居民收入与GDP增长不同步的情况分析居民收入与GDP增长不同步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居民收入增幅远远低于GDP增幅。据统计,2012年1-6月,天津GDP增长14.1%,在全国31个省区市和15个城市中均排名第一;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  相似文献   

15.
以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这个指标为判断标准,对经济发展质量是否提高以及经济发展方式是否转变进行宏观考察,可以发现:在人均产出一致情况下的居民收入占比的差异,基本反映经济发展质量和经济发展方式的差异。据此,按照经济发展水平把我国区域经济分成五个组,分别考察各组内居民收入占比的差异,可以判断各组在经济发展方式上"益民"和"抑民"的差别,以及在经济发展质量上的优劣。在此基础上,建议在"十二五规划"的贯彻过程中,对居民收入占比的提高给予更多的关注、更高的重视,把在这个过程中形成的提高两个比重的收入分配政策补充进"十二五规划",以期在实现居民收入倍增目标的同时,真正实现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和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比重的目标。  相似文献   

16.
一、1995-2000年我国结婚、离婚情况我国社会稳定,人民安居乐业。“九五”期间,我国人口结 婚人数呈下降趋势,离婚人数略有增长。上个世纪中后期我国 持续开展计划生育工作,使得计划生育已经基本成为广大群众 的共同认识和自觉行动,对保持全国人口的低速稳定增长起到 了积极作用;“九五”期间达到法定结婚年龄登记结婚的人数量 逐年下降,晚婚情况已经相当普遍。 二、“九五”期间离婚人数占结婚人数的比重 “九五”期间离婚人数与结婚人数的比重由 1995年的 11.3%, 增长到2000年的14.3%,增加了2个百分…  相似文献   

17.
改革开放的伟大事业已经走过了二十年的光辉历程,二十年来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得到逐步发育和完善。在这一过程中,我国国有经济在国民经济中所占的比重逐年下降,1998年3月,国家经贸委公布了国有经济既将退出的202个行业,国有经济的分布范围也将逐步缩小,但...  相似文献   

18.
随着金融危机影响逐步加深,海口工业发展形势越来越严峻。2009年一季度,海口市工业持续了2008年以来负增长的局面:全市累计完成工业总产值62.5亿元,同比下降13.7%:出口交货值4.8亿元,同比下降14.9%;累计产销率103.8%,产销衔接良好:全市工业环节上缴税收6亿元,同比下降6.7%。五大支柱产业中,比重最大的汽车制造业、化工化纤纺织业出现大幅下滑,机电制造业、食品工业以及医药制造业则有不同程度的增长。  相似文献   

19.
温家宝总理在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谈到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时明确指出,要抓紧制定收入分配体制改革总体方案,努力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  相似文献   

20.
【0.8%】中央财政赤字2007年控制为2000亿元。占国内生产总值(GDP)的比重(赤字率)下降到0.8%。这是我国财政赤字率10年来首次降至1%以内。【24.66万亿元】国内生产总值2007年达24.66万亿元,比2002年增长65.5%。年均增长10.6%。从世界第六位上升到第四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