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007年10月12日,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美国所主办"美国全球战略调整及其影响"学术研讨会,特邀请本院俄罗斯所研究员王郦久、欧洲所所长冯仲平、日本所所长杨伯江、亚非所西亚非洲研究室副主任唐志超、安全与战略所所长李伟和世界政治室主任高祖贵、战略研究中心主任林利民等20多位专家学者,围绕美国全球战略调整及其对各国的影响以及反恐在美全球战略中的地位等问题展开深入讨论.  相似文献   

2.
亚洲在美国全球战略中的地位不断上升,美通过强化在亚太地区的军事存在、加强军事同盟、频繁举行军事演习等举措,逐渐加强对亚洲的关注和投入,以维护和扩大美国在亚洲的利益和主导地位,并达到防范和遏制中国的企图.但迄今为止,欧洲仍是美全球战略中的重中之重.  相似文献   

3.
跨世纪世界格局中的美国全球战略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在新世纪即将到来之际,世界格局继续朝多极化方向发展,和平与发展仍是当今时代的两大主题。美国作为惟一超级大国,积极图谋“单极独霸”世界的全球战略,但面临日益增多的制约因素。在美国的全球战略中,中国的影响与作用日益受到重视。  相似文献   

4.
美国霸权主义的新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科索沃危机尘埃落定,以美国为首的北约武力干涉暂时得手。这一事件引起了人们很多的思考。这些思考至少聚焦在以下几个方面:一、冷战结束以来,美国霸权主义逐步发展。由于美综合国力增强以及世界力量失衡等因素,美进入一个新的扩张和干涉时期。科索沃危机就是这种扩张和干涉的集中表现,反映了美国霸权主义的新发展。(一)科索沃危机既反映美全球战略的总体构想,同时又强化了美霸权主义和建立单极世界的战略意图。近年来,美国为确定面向21世纪的全球战略,多次在其国家安全战略报告中宣称,美21世纪的目标就是要“领导整个世界”,使…  相似文献   

5.
“阿米蒂奇报告Ⅱ”顺应当前世界和亚洲局势的新变化,从保持美国在亚洲主导地位这一核心战略目标出发,对美国面临的挑战、追求的基本战略目标及相应政策提出具体建议。本文在归纳该报告主要内容与核心要点、剖析美国在亚洲的基本战略利益的基础上,总结其亚洲战略可能出现的四个新动向:提升亚洲在美国全球战略中的地位,重视与中国在亚洲事务中的协调与合作,重新定位美日同盟,以及重新审视亚洲地区秩序。  相似文献   

6.
特朗普当选美国总统后,美国对巴基斯坦的外交政策出现了新变化。由于特朗普力图构建"印太战略",巴基斯坦在美国全球战略中的地位明显下降。基于利益变化、信任逆转,美巴两国关系面临重构,由此带来巴基斯坦外交政策的调整,进而影响区域关系的互动。  相似文献   

7.
特朗普当选美国总统后,美国对巴基斯坦的外交政策出现了新变化。由于特朗普力图构建"印太战略",巴基斯坦在美国全球战略中的地位明显下降。基于利益变化、信任逆转,美巴两国关系面临重构,由此带来巴基斯坦外交政策的调整,进而影响区域关系的互动。  相似文献   

8.
进入新世纪后美国加紧推行其全球战略,试图创建一种新的"全球治理"理念,以谋求实现美国"治下的世界和平"。美国全球战略的核心就是依仗在军事上这种硬权力的优势,并结合美国文化、民主、国际规则制度等软权力的影响辐射,遏制所有竞争对手,重新塑造美国主导下的世界新秩序,建立美国独霸全球的单极世界。分析美国的全球战略的构成及内涵,是为了对其全球战略的未来走向有所认识。  相似文献   

9.
冷战时期结束后,世界形势发展趋缓,和平与发展成为世界主流。因此,此前形成的所有冷战工具皆应废弃。然而,美国不仅仍坚持其全球战略,而且为促其实现继续坚持和发展与盟国的同盟关系。日美新防卫合作指针即是在后冷战时期形势下为加强和扩大日美安保体制所构筑的新军事同盟,它仍然是实现美国全球战略的重要一环,毫无疑问,它是顽固坚持冷战思维的产物  相似文献   

10.
伊拉克战争对现有国际政治、经济和安全秩序造成强烈冲击,催生了全球多领域、多层次新的重大变化。伊战刺激美国加紧调整全球战略,美全球战略重心继续东移。中东将长期成为美对外政策重点。中东地缘政治格局正酝酿重大变化。伊战还引发了冷战后最为深刻的大国关系变化,美、欧、俄、日、中之间关系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调整。国际安全局势恶化,核不扩散机制面临严峻挑战。国际能源竞争加剧,能源外交在国际关系和大国关系中的地位凸显。  相似文献   

11.
布什政府的东亚政策尚未形成,但东亚在世界格局中的地位正在上升,将成为美国全球战略的重点地区.结合美对东亚的政策实践,可以将布什政府的东亚政策归纳为"一个目标、两条轴线".该政策的特点是注重发挥军事因素的作用,以硬实力巩固核心利益,以软实力谋求战略突破,构建由美国主导的东亚新秩序.  相似文献   

12.
海湾地区是冷战后美国全球战略的重点地区之一,沙特阿拉伯是海湾地区大国和世界石油大国,美国政府对发展与沙特的关系极为重视,本文想就冷战后美国与沙特关系发展阶段和美、沙关系发展前景及其对海湾地区局势的影响等作一探讨。  相似文献   

13.
同世界上的其他大国相比较,美国可以说是一个既有欲望又有能力来塑造世界的国家;因此,美国的全球战略就变得很重要了,凡与其打交道的国家,多少都需要考虑这个问题。但是,美国究竟有没有全球战略,目前是否形成了新的全球战略,这却是个争议颇多的问题。对此,我打算以历史为参照,从宏观角度谈些想法。  相似文献   

14.
一最近期间,华盛顿方面关于美国“全球战略”的谈论,一时极为喧闹。什么是美国的“全球战略”?美国的“全球战略”,就是一个侵略政策和战争政策的体系。肯尼迪的“新版”美国“全球战略”,除了总目标外,分为五个方面。总目标,肯尼迪承认,仍然不变,就是要独霸世界,奴役世界各国人民。肯尼迪善于伪装,称之为要建立一个所谓“由自由独立的国家组成一个和平的世界大家庭”。  相似文献   

15.
试析美国在阿富汗的困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美国主导阿富汗重建七年,目前陷入了四大困境:越反越恐,反恐部队难保安全;美一心想消除的塔利班死灰复燃,控制了阿半壁江山;美支持的阿民主政府失灵,治理国家低效;阿鸦片泛滥成灾,经济恢复缓慢.美国陷入阿富汗困境的根源在于其狭隘利己主义的全球战略,此外,美对塔利班及阿富汗国情认识不足、判断失误也是导致其深陷困境的重要原因.奥巴马政府的上台将是美纠正错误、摆脱困境的一个契机.奥巴马政府将继续高举反恐大旗,把阿富汗问题列入美国外交和国家安全政策的重要议程,并调整反恐的策略手法.  相似文献   

16.
美国发表伊朗核评估报告与伊核问题前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美国情报部门2007年12月3日公布的伊朗核评估报告既是美国根据其国家安全面临的威胁变化而进行的全球战略调整的一部分,也是美国对外战略由新保守主义向传统现实主义路线回归的重要表现.该报告的出台使伊朗核问题面临三种变化前景:一是增大了国际舆论对美伊朗核政策的质疑,导致美国以军事手段解决伊朗核问题的难度增大、可能性大大降低,但这种可能性目前尚不能排除;二是报告的某些条款为美国继续对伊朗施压提供了借口,伊朗核问题难以走出僵局;当然,也存在美国和伊朗以报告出台为契机相互妥协的第三种可能性.鉴于伊朗对美国民主党上台改变布什政府僵硬的对伊政策有所期待、因而存在拖以待变的心理,伊朗核问题在布什政府下台前取得突破的可能性不大.  相似文献   

17.
新日美安保体制评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新日美安保体制是美国冷战后全球战略调整的一部分,在性质和作用上与北约有共同点,但东亚与欧洲不同,新日美安保体制与北约也有差异。美国要在东亚利用日美安保体制建立美国威慑下的稳定,塑造有利于美国的国际秩序。日本的作用也将扩大,但仍将被限制在美国可以利用和控制的范围内。新日美安保体制加强了美国在亚洲的存在,是影响 21世纪初东亚安全的重要因素,为地区安全形势的走向增添了新变数,但日美以武力干预地区事务也将面临一系列困难。  相似文献   

18.
美国的全球战略一直没有把伊斯兰世界当作一个整体来看待。这一方面是由于伊斯兰世界内部客观存在着差异和分歧,美国必须在政策上给予区别对待;另一方面是因为将伊斯兰世界视为一个整体  相似文献   

19.
奥巴马政府的全球战略重心东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奥巴马上台两年来,将美国全球战略重心调整,转而全面东移,其主要动因:一是由于全球地缘政治和经济中心正从大西洋转向太平洋;二是亚洲新兴大国的快速崛起:三是亚太地区不仅是美国眼前复苏经济的依托,更是其未来贸易和投资大发展的基地:四是由于亚洲已成为传统安全与非传统安全的焦点地区。为了实现这个转移,美国从外交、经济和军事安全等各个方面做出了全面部署。然而,美国要完全实现这个转移并不容易,中东北非政治变局将迫使美国重新调整其中东政策:美俄基本矛盾和欧洲因素使美国对欧洲并不能完全放心;阿拉伯世界的政治动荡可能使美国面临新的更加严峻的战略和安全形势;美国内政治、经济、民意等因素也在制约其战略重心东移的实施。  相似文献   

20.
印美关系走向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内容提要]一个时期以来,印美关系明显升温,美国公开宣称拟帮助印度成为21世纪的全球大国。从美国方面来看,加大对印关系力度完全服务于其全球战略、亚洲战略和南亚政策。其中,拉印制华是美国强化对印关系最重要的战略意图之一。从印度方面来看,发展与美关系将有助于其自身的崛起和应对其所面临的政治、经济与外交问题。印美关系仍有相当大的发展空间,但双方在不少重大问题上存在深刻分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