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文章使用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2010和2012年两轮追踪调查数据,使用稀少事件回归模型,讨论了个体、家庭和村居三个维度要素对我国农村劳动力外出流动行为的影响作用及其地区差异。研究结果表明,家庭成员外出流动对个体外出流动存在促进作用,另外,农村地区劳动力外出机制仍然存在着地区差异。东部地区农村劳动力流动主要受到家庭成员外出的影响;中部地区则主要表现为家庭和村居社会网络的连带作用以及当地劳动力吸纳水平的影响;西部地区个体人力资本正向选择性突出,家庭经济水平、村居地理条件和经济发展程度同样产生了影响。以上研究结果说明流动人口内部存在着异质性,且流动人口产生机制的地区差异不可忽视。未来可在流动距离、流入地选择等维度展开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2.
人民公社初期农村劳动力的流动存在两种不同的流动类型,即国家计划控制下的流动和农村劳动力的自发流动。从性质来看,当时农村劳动力的流动有发展性因素,但主要是生存性流动。显然,这与传统的工业化和城市化理论并非一致。出于建立计划管理的需要,政府对农村劳动力的流动进行了干预。然而,尽管过分的人为干预并不可取,但二元社会的形成并非根源于户籍管理制度。  相似文献   

3.
阻力模型:农村剩余劳动力逆向流动的微观经济学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农村剩余劳动力如何向城市转移是发展经济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面临的一个紧迫课题。以往的研究是基于“二元经济”模型下劳动力转移的宏观经济学研究,缺乏从劳动力个体行为机制的经济学分析,因此不能解释我国现阶段出现的农村剩余劳动力的“逆向”流动现象。而文章利用效用函数等基本微观经济学工具对劳动力流动的根本动力机制进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劳动力逆向流动的阻力模型,从空间阻力、信息阻力、能力阻力、风险阻力、价格阻力、政策阻力、心理阻力等七方面阐释“民工荒”的微观成因,并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4.
胡波 《奋斗》2009,(4):60-60
农民是建设新农村的主体,农民的素质决定农村发展的速度,决定农村现代化的进度,决定农村社会文明和政治文明的程度。近年来,随着农村劳动力转移进程的加快,农村妇女在农村劳动力结构中占到60%以上,为农村家庭增收致富和新农村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5.
农村劳动力的流动是新世纪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大战略问题,它不仅关系到农村经济乃至整体宏观经济的发展,也直接影响着整个社会的长治久安。改革开放以来,农村劳动力受地区间经济发展水平的影响,由不发达地区(农村)向发达地区(城市)流动以便寻找就业机会来增加收入。本文对农村劳动力在地区间流动的现状、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探讨,并提出了解决的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6.
【摘要】通过对贵阳市花溪区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现状、主要做法以及农村劳动力影响因素的分析,初步证明了农村劳动力转移在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提供资金来源、提高农村的人力资本素质以及缓解农村就业压力中发挥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7.
<正>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和流动是改革我国社会结构、提高农民收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也是关系到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全局性战略问题。因此,认真分析农村劳动力的分化成因及态势,对推进我国农村经济社会和谐发展和经济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邓晰隆  陈娟 《求实》2008,(3):89-91
农村劳动力低市场化流动制约着农村生产要素的有效配置,从而限制了农村经济的发展,使得城乡差距持续扩大.本文从这一现象出发,分析其原因,分别从破除城乡户籍壁垒、提高农民素质和构建农村社会保障体系三方面提出政策建议,希望以此提高农村劳动力流动的市场化程度.  相似文献   

9.
农村劳动力流动与城乡收入差距关系研究综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农村劳动力向城市流动带来巨大的资源配置效应,但是这种经济增长效应在城乡间是如何分割的,是扩大了还是缩小了城乡收入差距?文章对农村劳动力流动与城乡收入差距关系的既有研究进行了述评,对我国农村劳动力流动与城乡收入差距同时扩大的悖论进行了解读,并提出了加快农村劳动力自由流动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0.
余立 《理论导报》2012,(10):24+27-24,27
农村女性政治参与是社会进步和民主政治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也是改革开放后我国农村经济、政治、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农村女性的政治参与,主要是指农村女性参与村委会,即村民自治的各种活动和事务管理的行为。目前,农村女性劳动力已占农村劳动力的60%以上,作为农村社会主体组成部分,她们有平等参与基层自治的权利。农村女性政治参与的质量、程度直接影响和决定了农村社会发展水平。  相似文献   

11.
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宁南山区农村劳动力结构调整遇到了新的压力,农村劳动力供大于求的矛盾日趋尖锐。劳动力素质难以适应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就业机制不利于农村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因此,进一步加快农村劳动力结构调整步伐,逐步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实现农村劳动力资源的合理配置,是今后宁南山区农村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一个重要问题。  相似文献   

12.
当前,我国劳动力供求矛盾尖锐,就业形势十分严峻。影响我国充分就业的因素很多,其中一个重要因素是相关制度环境。由于我国劳动就业的相关制度不健全、不完善造成大量隐性失业和隐性就业,劳动力资源或浪费或闲置,失业问题更加严重。因此,应健全我国劳动就业的相关制度,创造良好的制度环境,促进我国就业市场化的进一步发展,从而消除一部分失业,缓解我国当前就业压力。  相似文献   

13.
农民问题的根本原因是我国长期以来的农地使用制度、城乡分割的户籍制度、农村税费制度和涉农 领域的行政管理等制度阻碍了社会分工在农民群体中的演进、深化。分工抑制使农民失去迁徙、交易和择 业等自由,所以必须解除分工遭遇的制度性阻碍,从根本上解决由于分工抑制造成的农民问题。  相似文献   

14.
浅谈农民工权益保护的现状与措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工业化、现代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越来越多的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到城市和乡镇企业就业,形成了一支新型劳动大军——农民工群体。农民工已经成为我国产业工人的重要组成部分,解决好农民工问题,不但关系到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等“三农”问题的最终解决,而且关系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  相似文献   

15.
追求劳动效率与休闲的异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追求劳动效率推动了资本主义社会由追求绝对剩余价值向追求相对剩余价值转变,马克思指出这种转变给劳动者所带来的后果是劳动强度的增加与劳动的异化。劳动生产效率提高要求休闲效率也相应提高,追求休闲效率在加剧时间稀缺性的同时导致休闲异化,表现为自由时间之不可能。  相似文献   

16.
深化“劳动”和劳动价值论的认识,必须在全面准确地领会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的基础上进行。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是在极其严密的条件下进行本质化定义的.它暗含的条件是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厚理,这恰恰说明“劳动”是动静结合的产物。通过对“劳动”的动静结合的分析,构建“结合劳动”在价值形成中合力作用的框架.可以在坚持价值一元论的前提下.回答现实中的认识问题。  相似文献   

17.
先进社会生产力要从生产工具的发展变化、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动力、生产力主体———劳动者发展趋势等方面进行考察。要使先进社会生产力得到迅速发展 ,必须把结构升级作为阶段目标 ,把科技创新作为根本动力 ,把人才培养作为根本保证 ,把改革开放作为重要条件。中国共产党要始终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 ,就必须在执政的指导思想上始终坚持唯物史观的生产力决定论 ,在执政的实践上始终站在时代的前列 ,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在自身建设上 ,始终适应生产力发展变化的趋势。  相似文献   

18.
当前复兴的宗族势力对我国农村的基层党建已造成严重影响,主要表现在宗族意识对党员干部的影响、宗族组织向党组织的渗透、宗族利益同党的方针政策的对抗、宗族权力对党的领导的威胁四个方面,而且,这种影响有进一步恶化的趋势。文章认为对宗族势力应采取“有保有压”的方法,从而最大限度地减少它对农村基层党建的影响,为党的农村基层建设提供有利的环境。  相似文献   

19.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点和难点在农村,而解决农业问题的根本出路在于农村人口的非农化和向非农产业的转移。本文着重探讨了加快云南农村剩余劳动力流动转移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20.
遵循生产力发展规律,是党始终做到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发展要求的关键。“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强调党要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就是要求党要特别重视研究生产力自身发展的规律,从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上自觉把握社会主义基本矛盾的运动规律,从唯物史观高度认识生产力的发展与人的全面发展的统一性,坚持“以人为本”的发展目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