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87 毫秒
1.
林蔚 《瞭望》1997,(36)
我当警察十五年林蔚当年,副连长殷家友从部队转业时,几乎是别无选择地被“安置”到了济南市劳动教养管理所。到远离市区20多公里的大丘山上班的第一天,那高墙大院让他浑身上下都感到别扭。斗转星移。今天,身为劳教大队副政委的他,在一茬茬接收又一茬茬送走劳教人员...  相似文献   

2.
一阵美妙的钢琴声,从一间普通平房里扬起。人们感到惊奇:是哪里的音乐团体的钢琴高手,来到苏北大平原上的劳动教养农场演出? 人们也许不会置信:一名劳动教养人员,在劳教农场的文艺晚会上,用自己家中带来的钢琴,演奏肖邦、贝多芬、莫扎特和贺绿汀、丁善德等中外著名音乐家的钢琴曲! 这件似乎离奇却是真实的事,就发生在中国一个普通的劳教农场。  相似文献   

3.
《学理论》2014,(32)
劳动教养制度作为限制人身自由的法律制度其存废问题一直广受争议。2013年12月28日,劳动教养制度正式被废止。从上层法律冲突性、法治原则的相悖性、对象上的宽泛性、程序上无制约性四方面论述劳动教养制度存续的弊端,并进一步分析劳动教养制度废止后的在人权司法保障、公安机关权力限制和法治中国建设推进方面的优点以及劳教废止后安置问题和缺点。  相似文献   

4.
程蒙 《党政论坛》2013,(8):38-39
劳动教养制度的前世,当在苏联。自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便处处以俄为师。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政法与经济制度大半照搬苏联,劳教亦属其列。据孔祥新先生考证,劳教的原型即列宁时代的“劳动营”,俗谓“古拉格”,全称是“苏联劳动改造营总管理局”,这些称谓背后的历史实在惨绝人寰,若你读过索尔仁尼琴的名著《古拉格群岛》,对此应该不会陌生。  相似文献   

5.
林怡 《学理论》2010,(24):196-197
劳动教养制度是我国特有的一种制度,经历了50多年的风雨历程。不能否认它在一定时期对维护社会稳定、治安秩序和教化违法人员方面起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随着产生劳动教养制度的特殊社会背景不复存在,劳动教养制度与我国目前的法治目标以及对人权的保护相矛盾,且违背了“过罚相当”的原则,所以改革劳动教养制度是不可逆转的趋势。根据我国国情和社会现状,对劳动教养制度进行程序上司法化改革是目前最为可行的方案。  相似文献   

6.
《行政与法制》2000,(12):38-39
张心泉在《法学》2000年第8期上撰文评价了我国劳动教养制度及立法设想。劳动教养制度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维护社会治安稳定必不可少的一种治安措施,但从依法治国的高度俯视,劳动教养制度存在的缺陷又是多方面的:第一、劳动教养制度法律法规不健全、不统一,各种规章杂乱无章。  相似文献   

7.
随着劳动教养法律规定的废止,我们国家步入"后劳教时代",原先由劳动教养规制的社会危害行为如何进行符合现实国情的规制,是摆在我国理论界、实务界的一个突出问题。刑法修正案(八)、(九)将部分劳动教养规制的行为经犯罪化(如扒窃、多次盗窃、多次敲诈勒索)后纳入刑法的调整,至于其他的违法行为如何处理,理论界提出了"轻罪化"的处理模式:引入犯罪分层理论,将犯罪依照严重程度不同分为轻罪和重罪,继而将劳动教养法律规定所处罚的社会危害行为纳入轻罪的范畴,构建轻罪法,并设定不同的处置制度、程序,实现刑罚制裁的一体化。然而,理论界虽对轻罪、轻罪立法的研究已颇多,研究的历史也可以追溯到上世纪80年代,但对轻罪的基本概念、属性、种类、范围的研究存在诸多不同的观点,并且诸多观点是在现行刑法的制度框架内提出,因而仍有待深入,以域外的立法经验作为考量,厘清轻罪的这几个基础理论问题,从而为轻罪立法提供有力的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8.
劳动教养的性质历来是学界争议很大的一个问题.目前,学界对此存在强制性行政措施说、行政处罚说、预防性司法处分说三种主要学说.劳动教养的性质问题是劳动教养制度的根本性问题,它不仅体现了现阶段人们对劳动教养制度的认识水平,而且决定了劳动教养制度未来的发展方向.从现阶段劳动教养制度的内容及社会需要的角度看,劳动教养是最严厉的剥夺人身自由的行政处罚措施.  相似文献   

9.
从尴尬、颠覆走向新生:劳动教养改造为社区矫正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劳动教养依据问题引发的劳动教养制度存废争议,将劳动教养制度置于法律上的尴尬境地.颠覆劳动教养制度成为多数人的共识.我国应变更狭义刑法结构为广义刑法结构,在此基础上,将劳动教养制度进行分解,一部分行政处罚化,另一部分刑罚化,实施社区矫正.将劳教所的人员、经费和设施分别转化为社区矫正官、社区矫正工作经费和矫正中途训练中心,是劳动教养走向新生的合理途径.  相似文献   

10.
近10年来,劳动教养制度受到的批判越来越强烈,问题日益凸显。基于劳动教养制度存在的问题,对于劳动教养制度的态度,国内一直存在两种观点:一种是废除说;另一种是改造说。重构劳动教养制度需要考虑国外类似制度的借鉴、相关法律的衔接问题,新的立法重点在于明确劳动教养的名称、性质、适用机关、对象、程序等问题上。  相似文献   

11.
宫强  花皑 《瞭望》1987,(20)
正当人们喜迎兔年到来时,在汉口一个古老的里弄——利济街派出所的办公室里,一位身着警服的户籍警,将一叠人民币递给了一个青年人,并亲切地对他说:“你要办婚事了,正缺钱花,这300元,你先拿去用吧!” 青年人望着户籍警诚恳的面容,热泪夺眶而出。 这个青年人叫李佐军,户籍警就是邓泽顺。李佐军是一位孤儿,今年25岁,居住在邓泽顺所管辖的地段。李佳军曾因扒窃,两次被邓泽顺抓获,送去劳动教养。一天,邓泽顺接到一封来自劳教农场的信。  相似文献   

12.
孙红霞 《学理论》2012,(29):144-145
在社会管理创新的大环境下,劳动教养工作格局的重构成为一项迫切的任务,我们应当与时俱进,努力开创劳动教养事业的新局面,积极构建劳动教养大教育工作格局。构建劳动教养大教育工作格局的路径有五:更新教育理念;完善执行机制;强化考核评估;建设专业化的警察队伍;优化社会支持系统。  相似文献   

13.
中国将全面推进劳改劳教改革刘敬怀从今年初召开的全国司法厅局长会议上透出的信息表明,全面推进劳改、劳教工作的改革,将是1994年中国司法行政工作改革的重头戏。推进狱政改革建立现代化的文明监狱和劳教所司法部提出推进狱政改革、逐步将监狱、劳教所建成现代化的...  相似文献   

14.
劳教制度的废止有其特定的时代背景,具有鲜明的法治意义.这不代表其毫无价值可言,应筛选、利用好劳教制度的遗产,尤其是管理经验和场所、人力等资源.劳教制度废止后,毕竟产生了一定的制度空隙,需要相关制度的修正和跟进.诸如强制禁戒、收容教养等专项矫治方法,应利用劳教废止的机会得到进一步完善.像社区矫正这种性质不同的制度,也需要积极发挥作用.通过刑事处罚和治安管理处罚的良好衔接,构建起统一的违法犯罪矫治体系.在整个过程中,应遵循法治和人权观念,完善程序设计,严格限制行政和司法权力,杜绝“类劳教”现象的出现.  相似文献   

15.
王涛 《学理论》2009,(8):46-47
本文从对历史进行反思的角度,重新对劳动教养制度的产生及各个重要时期的演变做了研究,指出劳动教养作为我国一个在特殊时期采用的特殊管理处罚方式,无疑做出过很大贡献,但是它的存在产生了不具有合法性、程序不公正、实体不合理和造成警察权滥用等问题。劳动教养制度已经完成了其历史使命,如果不尽快对其废止或改革,必将严重影响我国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6.
我国劳教改革的立法之所以举步维艰,主要涉及公民权利和国家权力的关系这一敏感问题。中央停止劳教既是法律决策也是政治抉择,是社会管理领域的创新,反映了政治家的法治思维及其对公民社会的回应。劳教改革未来可望形成推进我国批准《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国际公约》,增加司法机关工作量,推动司法改革进程,有利于建立统一和规范的有关社会管理处罚、制裁的法律体系等值得期待的"蝴蝶效应",但要警惕换汤不换药的权宜之计做法。  相似文献   

17.
已经存在半个多世纪的劳动教养制度,为我国社会与政治稳定作出了积极贡献。但随着我国政治、经济和社会的急剧发展和变革,劳动教养制度存在的立法、司法及价值观念三维缺陷更加突显,亟需对其理性重塑,以期最大化地发挥其制度理性。  相似文献   

18.
张效琴 《学理论》2012,(31):114-115
我国的劳动教养制度,从新中国成立之初的实施至今已走过了半个多世纪的风风雨雨,它对我国社会的稳定功不可没。然而它也一直伴随着人们的质疑,特别是在法制日益完善的今天,社会上对它的批评之声一直就没有停止过。劳动教养制度存在的弊端,以及由此而引发的负面影响是我们必须面对的现实。找寻更好的方式使之更为完善,更符合法治社会的目标要求,是目前社会管理创新之必须,也是和谐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19.
曾志杨 《民主》2012,(4):55-55
据2012年2月28日《新京报》报道:卫生部新闻发言人邓海华昨日再次回应“保定非典传言”,称已排除SARS、甲流等,并确诊为腺病毒55型引起的呼吸道感染。另外.河北省保定市公安局网站消息,“保定非典传言”发帖者已被劳教两年。  相似文献   

20.
李新市 《党政论坛》2009,(11):54-56
社会治安高危人群(highrisk group or moree asily infectedgroup)对社会的和谐稳定发展具有潜在的破坏作用,我们课题组经过前期研究发现,敌视社会人员(如恐怖分子、法轮功邪教分子等)、社会闲散人员、两劳(判刑、劳教)无业人员、吸毒贩毒人员、窜至外地的逃犯,均属此类人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