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黄晋太 《前进》2007,(2):52-53
统筹城乡发展和解决“三农”问题,不仅是事关中国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全局问题,也是影响我国未来民族复兴的重大战略问题。近些年党和国家领导人审时度势,统揽全局,在许多重大决策方面为我们指明  相似文献   

2.
中国改革已进行了30多年,如果把中国与苏俄改革作比较,就会注意到,苏联改革是南戈尔巴乔夫这样的少壮派改革领袖推进的,中国则是南“文革”后复出的邓小平这样一批革命时代元老派主导并推进的。这两个共产党执政的社会主义国家,其改革命运,很大程度上是南各自的领导人对改革的不同路径选择所决定的。  相似文献   

3.
1956年,确实是毛泽东突破苏联模式的最佳时机。但他把突破苏联模式理解为避开苏联走过的弯路,而不是从根本上解决体制问题,制约了他对苏联模式的突破。50年代后期,毛泽东在“走出一条比苏联更好的路子”上犯了“左”错误。60年代,随着中苏论战的逐步升级,毛泽东又转向全力维护苏联模式,把对这一模式的突破性改革看成搞修正主义。至此,对毛泽东来说,突破苏联模式的时机已经完全丧失。  相似文献   

4.
苏联剧变的核心原因在于苏联共产党内部出了问题.苏联共产党在20世纪80年代后的改革中.以“民主化”、“公开性”为口号.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主流意识形态发生偏离进而放弃,既有苏联历史原因,忽视了理论教育.也有领导人缺乏共产主义信仰。我们要注重汲取苏联的沉痛教训,建设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主流意识形态,搞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相似文献   

5.
西方看苏联领导的继承问题近年来,西方对苏联领导人的继承问题十分注意。报刊和学者发表大量文章,探讨勃列日涅夫的继任人,分析未来的苏联政局和政策。“美国官员曾私下对勃列日涅夫的政治前途表示十分关注”,“担心新领导人在处理与西方关系时不如前任克制”,给美苏关系带来“变化”。(美国《奥比斯》季刊)西欧对未来苏联的政策更是  相似文献   

6.
一股经济体制改革的新浪潮,正在苏联许多部门兴起。它向前推进的速度和涉及的内容,比起东欧国家来,更引世人瞩目。早在1965年,苏联就开始进行比较全面的经济体制改革,实行“计划工作和经济刺激新体制”。但现在苏联人普遍认为,实行新体制成效不大,没有取得预想的成果。戈尔巴乔夫上任后指出:“今天我们面临的仍然是十几年前的问题,只是比过去更加严重了。”低指标的第九和第十两个五年计划的任务都没有完成。严峻的经济形势促使人们积极探索新的改革途径。  相似文献   

7.
解决“三农”问题行之有效的办法是农村税费改革,而在这一改革过程中出现的许多问题的根源是一些政府机构工作人员的法律意识淡薄,不能依法行政。因此,只有通过依法行政,才能完善农村税费改革,最终解决“三农”问题对我国经济建设的困扰。  相似文献   

8.
丁小 《两岸关系》2001,(9):22-23
临渴掘井回顾台湾当局领导人上台的一年多的时间里,台湾经济“插水式”下滑,已成为台湾当局一个摆不脱的噩梦。今年5月,台湾当局领导人发表就职周年演说,喊出了一个响亮的口号“出国拼外交,回国拼经济”,并提出了召开“经济发展咨询委员会”的设想。台湾当局领导人说“朝野”的团结与和谐,是解决经济问题的第一要素,呼吁超越党派歧见,凝聚共识,同舟共济,一起为台湾经济发展拼下去。“经发会”就是台湾当局领导人为“拼经  相似文献   

9.
(接上期 )右倾盲动路线的成胎社会主义国家实行改革 ,改革本身并不是目的 ,改革的目的是为了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因此 ,确实存在着能否坚持改革的社会主义方向的问题。从 1 987年秋苏联的形势来看 ,由于改革的社会主义方向已经偏转 ,苏联这艘巨大的航船是否会触礁沉没 ,这是身处北美的我们当时关心的一个问题。早在 1 985年 6月 ,利加乔夫这位新的意识形态领导人在向科学院发表讲话时就说过 ,戈尔巴乔夫的改革“将在科学社会主义的范围内进行 ,不会走偏方向 ,发展市场经济或私营企业”。1 987年 3月 ,苏联广播电视委员会召开会议讨论有…  相似文献   

10.
浩天 《理论月刊》2002,(2):23-25
“三个有利于”标准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中国共产党两代领导人在中国发展处于关键时期作出的精辟论断和科学结论。从“三个有利于”到“三个代表”,中国改革无论从基础、深度、广度等各方面都呈现出不同的特点,两代领导人各自站在时代的前列,在带领群众进行伟大实践的过程中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解决了历史前进中提出的问题。  相似文献   

11.
一九二一年,在战胜了外国武装干涉和结束国内战争之后,苏联共产党领导苏联人民开始了恢复国民经济和建设社会主义的伟大斗争。托洛茨基利用党的政策转变的时机,向党发起了进攻。而党内另一机会主义派别的首领布哈林则站在折中主义立场上,说什么列宁是“从政治上”看问题,托洛茨基是“从经济上”看问题,“从经济上”看问题和“从政治上”看问题有同等价值。他把自己说成是“凌驾于”争论双方“之上”的,要把“双方统一  相似文献   

12.
据台湾媒体报导,台湾领导人上台以后的经济形势看好,预估“今年经济成长可达6.73%”(1),比去年增长近1个百分点,人们希望它成为现实。可是,人们也注意到,台湾当局在近几个月来,也碰到了许多棘手问题,除两岸关系和岛内的政治、社会问题外,仅需要解决的财经问题也是成筐成堆的。  相似文献   

13.
苏联工业生产是有发展的二十多年来,赫、勃统治集团在国内一直重视抓经济工作,把这看作是维护国内政权和同美帝争霸的物质基础。通过调整经济政策,加强物质刺激作用,改革管理体制,推广技术革新和引进外国资金与先进技术设备,苏联的经济在这个时期尽管经历了许多挫折,并存在种种矛盾,但还是取得了进展,增强了实力,缩小了同美国的差距。  相似文献   

14.
<正> 苏联最高法院前不久开庭审理前苏共中央总书记勃列日涅夫的女婿丘尔巴诺夫。这位“驸马”被指控“利用与勃列日涅夫的家庭关系来达到罪恶的目的”——滥用职权和受贿65万余卢布。苏联党内有位领导人曾对勃列日涅夫时期作过这样的描述:“国家滑向危机,滥用职权、贪污受贿现象普遍盛行。最上层道德败坏,对国家的前领导无休止地歌功颂德……。”在那个年代,提拔高级领导人在小圈子内进行,对人的评价主要不是根据业务素质,而是按家庭地位和他是否善于讨好这个或那个家族而定。《真理报》把这叫做“丘尔巴诺夫现象”。这就是说,“丘尔巴诺夫现象”产生于勃列日涅夫当权时期,因此,今天审“驸马”,实质上是对那  相似文献   

15.
马建标 《探索与争鸣》2022,(10):156-164+180-181
1921年召开的华盛顿会议,讨论了中国的“门户开放”以及英美日等列强的海军军备问题。虽然华盛顿会议集中关注“亚太问题”,却把新兴的苏联排斥在外。然而,由于便利的地缘政治因素,俄国一直对东亚国际事务拥有巨大的军事政治影响力。在苏联政府看来,由英美日主导创建的东亚新秩序——华盛顿体系,就是把苏联作为“假想敌”。这加剧了苏联与华盛顿体系下列强的敌意关系,进而刺激苏联政府和共产国际领导人重新发现“东方”对于反对帝国主义势力的价值。正是在此复杂的国际背景下,苏联政府和共产国际开始主动地介入中国事务,推动了1921年中国共产党的创建、1924年国民党改组以及同年的中苏建交。这些政治条件为1925年的五卅反帝运动提供了应有的政治支援。  相似文献   

16.
1985年3月戈尔巴乔夫上任以来,苏联的新领导者们除积极进行经济体制改革外,还明确提出政治体制改革问题。在苏共纲领新修订本中,将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和人民自治作为苏联政治体制发展的战略方针。两年多来,苏联在社会主义民主的理论与实践方面,进行了不少探讨与尝试。下面对苏共领导人戈尔巴乔夫的观点作一介评。  相似文献   

17.
<正> 治理整顿对解决经济生活中一些浅层问题收到了相当的成效。对于日渐突出的深层问题,只有通过全面深化改革,实现机制转换才能得到逐步解决。90年代经济如何走向?中国社科院经济学科片形势分析小组的研究人员提出了一个总思路。其基本思想是:稳定、改革、发展。在治理整顿阶段把治整、改革与发展三者有机结合,协调推进。在三者的衔接与协调中,突出改革的份量,使经济在“八五”期间逐步转入良性循环。五中全会规定的治整目标,在“八五”期间还须用两年或更长一点的时间来继  相似文献   

18.
1949年7月上旬,正在苏联进行秘密访问的刘少奇发回的一封电报引起了中央领导人的注意。电报中说,斯大林同志提醒我们,在夺取全国胜利已成定局的前提下,集中力量解放和解决华南各省问题固然重要,但要注意防止帝国主义国家可能利用中国暂时没有中央政府的所谓“无政府状态”对中国内政进行干涉。希望我们认真考虑这个问题。  相似文献   

19.
苏联经济改革的本质:从社会主义改革到向资本主义过渡[英]大卫·科兹(注:本文原载《科技与发展》中国发展专号1994年第1期,对苏联解体有比较独特的见解,特作为附录供读者参考。)1985年,迫于苏联社会十年来日渐增长的社会经济危机,苏联领导人着手开始改...  相似文献   

20.
《上海机关动态》2003,(2):13-13
陆学艺教授提出.奔小康要避免一个误区,认为经济增长了,社会问题就解决了。社会政策调整要下功夫去做,也需要看得见的手和看不见的手的调节。他提醒人们注意社会结构的变迁有自己的独特规律,不要以为经济发展了社会结构自然会趋于合理。“经济转轨比较容易.社会体制转轨比较难”:大家容易有一个误区,认为经济建设抓上去了社会问题就解决了,就可以“一俊遮百丑”,许多地方领导人只抓这个,牺牲其他方面抓经济,这个不对。“社会问题的解决同样有一只看得见的手和看不见的手的调节”,举例说明搞市场经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