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牛流行热的诊断和防治张友慈,李宝义,马晓光,石伯平,张三珍,赵建平(甘肃省天水市秦城区畜牧兽医站741000)1995年8月我区发生牛流行热,半月内波及全区22个乡、180个行政村,1680头牛发病,1个月后达到高峰,发病牛达3625头。经采取综合防...  相似文献   

2.
1987年8月上旬至11月初,天水市北道区有15个乡(镇)与1个办事处,共有3737头牛发生疑似牛流行热,占20568头牛的18.17%,致死率约为0.29%(11/3737)。 临床症状 病牛精神沉郁,咳嗽,突然发高热(41~41.9℃),恶寒战栗,脉搏90~110次/分。呼吸迫促,每分钟达80次以上。眼结膜充血、浮肿,流泪、畏光,从鼻腔中流出透明粘稠分泌物。流涎,呈线形粘液。颌下淋巴结肿大。精神萎顿。厌食或反刍停止,瘤胃臌胀,有便秘或腹泻。病牛不爱活动,站立不动,  相似文献   

3.
牛流行热爆发的诊治1995年9月我县爆发了以体温升高、流泪、泡沫性流涎、鼻漏、呼吸迫促、后躯活动不灵为特征的牛传染性疾病。流行特点是在多雨潮湿天气大群发生,传播迅速,有明显的季节性,发病率高而死亡率低,诊断为牛流行热。发病情况9月4~12日,天气多雨...  相似文献   

4.
我站于1991年8月至10月,试用转移因子治疗牛流行热病例148头,效果良好。所用转移因子制剂系惠民地区兽医研究所提供。使用方法 对确诊患牛流行热病牛,随机分为两组,一组使用转移因子治疗,一组按常规药物(解热镇痛药、地塞米松、抗菌素等)对症治疗。治疗过程中,护理方法相同。转移因子采用肌肉注射,根据牛的体格大小每次注射15~30ml,每日1次,共2~5次。  相似文献   

5.
牛流行热是由牛流行热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热性传染病。该病在我县5~8年大流行1次。1983年8~10月在我县爆发流行,全县75%的牛发病,达40000余头。我乡发病头数就3000多头。笔者用九味羌活汤(加减)治疗牛流行热1400多头,大多数2剂痊愈。 症状 牛多突然发病,初期体温升高可达40~42℃、高热稽留;皮温不整,被毛逆立,阵发性肌肉震颤;精神沉郁、食欲、反刍减少至废绝;眼结膜潮红、流泪,有的肿胀;鼻腔多粘液性分泌物,呼吸促迫、咳嗽、重者发喘;有的病牛跛行,不愿行走,甚至瘫痪,卧地不起;并发肠炎时,下痢;孕畜若治疗不及  相似文献   

6.
甘肃省马流行性感冒的流行概况诊断及病原分离崔正瀛,李万坤,张国盛,陈轶霞,卢旺银,赵冬青(甘肃省兽医技术推广总站兰州730046)马流行性感冒(简称马流感)是由马流感病毒引起的马属动物的一种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临床上以发热、干咳、流浆液性鼻液,呈爆发性...  相似文献   

7.
西峰市牛“猝死症”的病原诊断和防治魏喻信(甘肃省西峰市畜牧兽医站745000)陈桂华(中国农业科学院兰州兽医研究所)近年来西峰市各乡镇连续发生牛“猝死症”,1994年肖金、早胜、什社、陈户、董志5个乡镇共发病死亡102头;1995年扩大到8个乡镇,发...  相似文献   

8.
为了解牛流行热在天祝白牦牛中的流行状况,本研究从甘肃省武威市天祝藏族自治县的7个乡镇分别随机抽样采集了224头白牦牛的抗凝血和血清,应用间接ELISA抗体检测试剂盒检测血清中牛流行热病毒特异抗体,应用实时荧光定量RT-PCR、RT-PCR方法检测牛流行热病毒G基因并进行序列验证。结果表明,7个乡镇的白牦牛均存在牛流行热病毒感染,抗体阳性率为45.09%;荧光定量RT-PCR的检出阳性率为37.5%;以RT-PCR扩增G基因3’端420 bp区段测序并构建系统发育树表明,白牦牛群流行的BEFV毒株与中国大陆1976年分离的JB76H毒株亲缘关系较近,为BEFV基因Ⅰ型。本研究首次证实白牦牛在自然状态下可感染牛流行热病毒,可能是重要的牛流行热病毒宿主。  相似文献   

9.
牛流行热是一种由病毒引起的急性热性传染病。本病的特征是突然高热、呼吸迫促、消化机能障碍、全身虚弱、步态僵硬、跛行等。本病虽然致死率不高,但传播迅速,使乳牛产奶量和奶的品质下降,使耕牛役用能力降低或丧失,部分怀孕母牛流产,给养牛业造成重大的经济损失。牛...  相似文献   

10.
研究了从北京分离的牛流行热病毒的北76AMH毒株(牛沉鼠毒适应在BHK_(21)细胞系上的毒株)的主要特性。证明该病毒是RNA型,在宿主细胞质内装配,以出芽方式从细胞中释放并成熟。成熟病毒粒子呈典型弹状,大小为85nm×170nm。毒粒外面有厚11nm的囊膜及囊膜小体。病毒对有机溶剂和胰蛋白酶敏感,能耐受反复多次的冰冻—融化处理而不降低其感染力。初步测定了保存在不同温度条件下病毒的灭活情况。根据上述特征以及流行病学资料,该病毒与国外报道的牛暂时热病毒是一致的,而与某些在临床症状上相似的牛流行病病毒如牛蓝舌样病毒、牛鼻气管炎病毒和牛呼吸道合胞体病毒却有本质的区别。  相似文献   

11.
1996年10月至1997年5月,在陕西合阳、麟游、洛南、汉中、宝鸡、凤县疑似牛猝死症疫区采集到14份猝死的牛病料。经厌氧培养和细菌学检查,在12份病料中分离到21株疑似魏氏梭菌。从每头牛各选择1株形态、培养特性较典型的菌株,经肠毒素、生化试验、动物试验和培养物离心上清液毒素检查及菌型鉴定等,确定其中9株为A型魏氏梭菌(毒素),其它3株因毒力较弱未进行定型。  相似文献   

12.
我县沿海地区在六十到七十年代发生牛喘气病3千头,致死率高,严重危害耕牛的发展。关于本病的病原,争论很大。我县畜牧兽医人员对本病作了长时间的大量的调查研究工作,初步查明系中毒症,是牛食入患病的甘薯而发病,甘薯炭腐病是主要的病原。尚未见有关甘薯炭腐病引起牛中毒发病的报道,现将情况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3.
我州从1971年以来连续用布氏杆菌羊型M_5号弱毒菌苗对羊进行免疫,预防布氏杆菌病的危害,截止1988年对我州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我区虽年年进行布病免疫,但在考核验收合格县的山羊群中,流产仍然存在。1984~1985年最为严重,乌什县阿合牙乡牧业队有怀孕母羊7000余只,1984年流产率高达80%;洋海乡,1985年山羊流产率为40%。温宿县恰西力克牧场,1984年流产率为55.9%;古力瓦提乡4大队6小队流产率达74%。库车县二八台农场,1985年流产率为67%。为搞清山羊流产病原,对本地区山羊流产胎儿病料进行了分离、鉴定及血清学诊断,其结果:病原体为羊衣原体,与兰州兽医研究所报道的羊流产衣原体相同。  相似文献   

15.
20 0 1年 3月 ,广西壮族自治区河池市某村发生牛急性死亡 ,经流行病学调查、临床症状、病理变化及实验室检验 ,诊断为砷中毒。  1 流行病学调查广西河池市五圩乡为山区 ,地下矿藏丰富 ,一些属于乡镇企业的矿厂纷纷在当地开矿、采矿、冶炼 ,主要生产纯碱、砒霜等。但由于生产设备简陋、工艺落后 ,生产过程中排放大量未经处理的废气、烟尘及废水 ,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 ,此次急性死亡的牛就是因为饮用了废水而突然发病的 ,发病 12头 ,死亡 5头。2 临床症状及剖检变化发病牛体温 36 .5℃ ,精神不良 ,卧地 ,排稀便、粪便带粘液 ,瞳孔散大 ;死…  相似文献   

16.
对柳州市27个奶牛场乳牛流行热的流行情况进行调查,并对此前当地乳牛流行热的发病规律进行分析,根据其流行规律制定出防制该病的措施.  相似文献   

17.
牛结节皮肤病是一种病毒性跨界流行疾病,该病可导致患畜皮肤及器官广泛性结节、淋巴肿大、精神沉郁、食欲不振、高热等。研究显示,该病可短时间内在局部区域或者跨区域长距离传播,这其中媒介和非媒介因素起着关键作用。因此,厘清牛结节皮肤病的生物媒介或者非生物媒介对于该病的防控和流行病学调查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本研究着重就牛结节皮肤病的生物媒介和非生物载体做一综述,为后期该病流行特征的研究以及防控措施的制定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我国已将牛流行热(Bovine Ephemeral Fever,BEF)列为必检的一种进口动物病。但目前对本病尚无统一的检测方法。作者采用微量血清中和试验,对由广州口岸入境的来自澳大利亚等5个国家的7批奶牛中的部分牛只进行了BEF血清学检测。 (一)材料和方法 1.种毒:牛流行热标准毒株BB7721(由澳大利亚农业部兽医研究所ATTWOOD实验室提供),在本所经Vero传代细胞系(美国8703)连续传代两次,常规方法测毒后,用Karber法计算其毒价作为10~(4.1)TCID_(50)/0.05ml,保存于-70℃。以100TCID_(50)作为本次试验用抗原。细胞培养用的生长液为Eagle’sMEM(美国CAT NO 410—1500),其中加5~10%经56℃灭活30分钟的犊牛血清,并加青霉素,链霉素各100单位/ml配制而成(pH7.2±0.1);维持液除减少血清用量(加1~2%)外,其余均同生长培养液。  相似文献   

19.
引言 猪鼻枝原体(Mycoplasma hyohinis)是一种能引起猪多发性浆膜炎、关节炎及胸膜肺炎等病症的致病性枝原体。最初Carler和Mckay(1953)从传染性萎缩性鼻炎的呼吸道分离到这种枝原体。Switzer(1953、1954、1955)从萎缩性的和正常猪的鼻甲骨分离到,并详细叙述了这种分离物的生物学特征,建议采用猪鼻枝原体(Mycoplasma hyorhinis)来命名。在英国和美国的慢性猪肺炎中,50%以上存在这种枝原体,(Whittles  相似文献   

20.
大肠杆菌在自然界及各种动物肠道内是普遍存在着的一种细菌。它是艾希氏菌属(Esc-herichia)的一个代表种(E.coli)。大肠杆菌根据其菌体O抗原、荚膜K抗原和鞭毛H抗原可分为许多抗原型。根据其对嗜菌体的敏感性、对醣的发酵反应及肠菌素(Colicin)的产生情况又可分为若干个嗜菌体型、生化型或大肠菌素型。长期以来,大肠杆菌一直被看作是一种正常寄生菌,至多也只是一种条件致病菌。直到近十几年,才逐步认识到,某些特定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