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黄刚 《理论月刊》2012,(2):88-90
坚持把推动经济基础变革同推动上层建筑改革结合起来,就是要坚持经济体制改革与政治体制改革的互动、同步、协调进行,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取得胜利的宝贵经验.深入总结和分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改革与经济改革互动发展的历史进程并正确认识二者之间的辩证关系,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2.
议题二政治体制改革:稳妥还是激进当前,对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已达成了较为普遍的共识,但是对如何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尚存较大争议。有人主张积极稳妥,有人要求激进改革;有人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方向,也有人主张可模仿美欧之路。温家宝总理今年3月5日在政府工作报告中也指出,"必须以更大决心和勇气继续全面推进经济体制、政治体制等各项改革,破解发展难题。"发展社会主义  相似文献   

3.
解决中国政治、社会、经济等领域现存的错综复杂的诸多问题,从源头上杜绝严重危机发生的可能,只能寄望于改革,这算是一个共识。但这个共识并不清晰,不同阶层、利益群体与观点人群都有各自的改革标准及期望,由此也造成了所谓改革"顶层设计"话语流行多年,真正可以称为"顶层设计"的政治改革及社会、经济改革均陷入停滞,某些领域甚至出现了倒退。  相似文献   

4.
袁明旭 《思想战线》2016,6(4):64-70
政治现代化是发展中国家为之奋斗的重要目标。政治改革是政治发展的动力,是实现持续性政治稳定的手段。学者们多维度地研究了亨廷顿的政治发展和政治稳定思想,但对其政治改革思想却关注甚少。亨廷顿全面考察了世界各国半个多世纪以来政治发展的基本状况,总结了发展中国家政治发展的经验教训,较为系统地阐述了其政治改革的观点。 亨廷顿认为,政治改革必须在政治稳定的前提下进行, 以政治秩序作为改革前提,通过强化政治权威和政党组织建设,确保政治改革的有序推进,加强政治的制度化建设,提高制度吸纳力, 有效融汇日益扩大的政治参与, 策略性地获取和扩大改革的支持力量,平衡政治关系,持续推进政治现代化进程。亨廷顿的政治改革思想是一种现实主义的政治改革观, 其政治改革理论对当前中国全面深化改革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5.
李凡 《人民论坛》2010,(2):27-29
预算本质是政治性的。公共预算改革的两个关键环节:公开和参与,实际上是一个利益博弈的政治过程,并建立了政府与公众的对话系统,改变了政府的行为,这会有力地推动政治体制改革的进程。目前中国地方政府的预算改革已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未来仍需在扩大预算公开范围、加强人大审议、鼓励社会组织参与、加快县市和中西部地区预算改革步伐上做更多的努力。  相似文献   

6.
政治稳定视野中的利益关系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体制转轨时期 ,利益关系的重新调整与组合 ,特别是各种利益之间的分化 ,对当代中国的政治稳定和政治发展具有双重效应。在改革发展进程中应积极构建系统的利益协调机制 ,以机制的有效运作协调各种利益关系 ,实现和保持利益分化与政治稳定之间的和谐共进 ,促进国家的长治久安和社会的有序发展。  相似文献   

7.
杨帆 《人大研究》2008,(10):9-13
社会主义应不断地进行政治改革,以政治改革的方式实现政治发展。改革开放30年来,随着经济改革的不断深入,我国的政治改革也取得了长远的进展。中国的改革没有前人成功的经验借鉴,30年来,在经济改革的同时如何进行政治改革,我们进行了艰苦的探索。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政治改革路径的探索可以分为如下几个阶段。  相似文献   

8.
《人大建设》2010,(4):55-55
杨军近期在《南风窗》撰文认为,中国重启改革的核心是政治过程民主化。经济去国家化同样需要民主化辅佐。民主具有价值意义,也是社会治理的手段,即为不同的利益诉求提供一个制度化平台。民主化最根本的是民众对政治过程的参与,“政治过程”即民众就有关自身利益的公共事务包括对市场的干预进行辩论和协商的过程。  相似文献   

9.
沈亚平  许欢科 《前沿》2006,2(1):3-6
邓小平同志在改革开放的过程中逐步认识、形成和确立了中国式的政治发展思想和模式,这就是增量改革的思想和模式。从政治发展理论的视角回顾邓小平时代中国改革历程的轨迹和总体设计,深刻理解邓小平的政治改革思想对于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事业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0.
高度重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 ,是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教事业的显著标志 ,也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和政治优势 ;我们必须高度重视高校的思想政治工作 ;为高校的改革、发展和稳定提供强有力的思想政治保证 ,这是高校党组织发挥政治领导核心作用 ,成功推进全面素质教育的中心环节  相似文献   

11.
政治稳定意味着政治生活的有序性和连续性。利益与政治稳定密切相关。在当代中国,利益问题关系到社会主义政治稳定的实现以及和谐社会的顺利构建,是一个重大的现实问题。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过程中,必须把政治稳定与构建和谐的利益机制紧密结合起来,构建畅通的利益表达机制、完善的利益协调机制、公正的利益均衡机制。  相似文献   

12.
改革是一场触及利益和灵魂的复杂工程,在深化改革的进程中会遇到诸多困难和阻力。破解改革中的矛盾和难题,确保国防和军队改革方向不偏、力度不减和末端落实,必须充分发挥政治工作在改革中的服务保证作用,以坚强的政治保证、思想保证、组织保证和作风保证推动改革向纵深发展。  相似文献   

13.
政治理论课改革后,对教学方法的改革提出了一种势在必行的客观要求。政治理论课的改革是应时代发展的需要而改革的;改革后的政治理论课是根据时代发展的需要而选取其内容的;由于政治理论课内容的改革,与之相适应的教学方法必然要进行改革。政治理论课也必须实施多媒体教学,这是新时代的要求和呼唤。  相似文献   

14.
论国际政治中的规则、原则和法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规则、原则和法则是国际政治学中的三个重要概念 ,它们互相联系 ,彼此交叉 ,揭示了国际政治的基本原理 ,见证了国际政治的现实演进历程。规则、原则和法则的相互作用在本质上反映了现实政治和道德政治的关系问题。在全球化时代的今天 ,中国的对外行为既要遵循现实政治的利益诉求 ,同时也应具有道德政治的规范诉求 ,只有将二者统一起来 ,才能真正成为国际社会认可的负责任的大国 ,实现和平式的崛起。  相似文献   

15.
刘光斌 《桂海论丛》2011,27(1):9-12
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为核心的中央领导集体把马克思主义执政理论和党的执政实践紧密结合起来,在政治改革方面总结吸收了前人的基本经验并做出了许多富有特色的探索。这些经验表现为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理论体系;遵循党的思想路线的本质要求;绝不照搬西方的政治制度模式;发挥法律在政治改革中的作用等。其特色表现为以科学发展观指导政治改革;保证权力始终用来为人民谋利益;推进服务型政府建设;加强公务员队伍道德建设。  相似文献   

16.
人事制度的改革实施,对广大职工的传统思想观念、传统思维定式产生冲击是显而易见的,对部分职工的既得利益构成冲击,必然会损害少数人的利益.如何面对改革后利益格局的调整,如何面对生存和发展的重重困难,如何面对优胜劣汰的严峻局面,用思想政治工作去引导,促使人事制度改革的积极稳妥、全面推进,是人事制度改革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每一个思想政治工作者都要高度重视,认真探索人事制度改革的规律.  相似文献   

17.
政治制度的发展不能脱离政治文化的背景.目前,广大发展中国家面临着政治文化落后和政治改革紧迫的两难境地.中国的政治文化中既有民族传统的政治文化,也有马克思主义的政治文化,还有当代西方的政治文化.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必须正视自身的政治文化现状,确立正确的政治文化导向,借鉴西方政治文化的经验,使民主政治制度与民主文化相互促进、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8.
二线干部主要是指在干部人事制度改革中,从领导岗位上退下来而又没有到退休年龄的干部群体。这些干部有丰富的领导工作经验,曾经在本职岗位上为党和人民的事业作出过贡献。他们政治觉悟高,顾全大局,为改革和发展服从组织安排让出了“位子”,也作出了一定的利益牺牲。尊重二线干部,加强二线干部的思想政治工作,妥善解决实际问题,既是发扬我们党的优良传统,也是在改革进人深水区,缓解各种矛盾,协调各种利益,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促进社会和谐稳定,保证体制机制改革顺利实施的现实需要。党的思想政治工作是要求全覆盖的,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应当包括加强二线干部的思想政治工作。因此,研究如何加强铁路二线干部的思想政治工作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9.
李蒙 《民主与法制》2011,(29):32-34
从2008年开始的海南农垦改革,短短兰年,既是中国改革开放过去三十年的缩影,也在昭示着中国未来的改革路径。从“部省共管”的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主导的现代企业制度迈进。政企分开,社企分离,大开大合中又保持了平稳过渡,“机遇胜于能力,节奏优于速度,利益先于分歧”的改革经验引人思索——既要保证经济稳定、社会稳定、政治稳定,又要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和政治体制改革。改革之路决不会平坦,但不改革又绝对没有出路。  相似文献   

20.
20世纪中国波澜壮阔的改革开放引发了巨大的社会变迁,深刻地触动了社会经济结构和政治结构,使当代中国的利益关系、权力结构和社会观念都日益发生着变化。21世纪初我国政治发展呈现的总体趋势是,随着改革和社会深层次变化,政治体系对政治参与的需求将愈益加大,而中国公民的主体性亦将愈益增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