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75 毫秒
1.
网络群体性事件中舆论的“群体极化”现象及其应对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前我国网络传播中舆论的“群体极化”现象比较突出,网络群体性事件频发,已逐渐成为严重影响社会稳定的突出问题。政府等社会管理部门需要疏通信息传播渠道以适时发布有效信息,在掌握网络舆情动向的基础上疏导群体舆论,将提高网民媒介素养和加强网络监管结合起来,合理规避网络舆论群体极化的负面效应。  相似文献   

2.
《民主》2012,(3):10-11
随着互联网的迅猛发展,网络媒体已被公认为是继报纸、广播、电视之后的“第四媒体”,网络成为反映社会舆情的主要载体之一。网络舆论具有表达快捷、参与度高、涉及面广、超越常规媒体形式等特点,已成为新时期民间舆论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3.
高校共青团网络舆情引导实务探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互联网日益成为舆论主阵地的情况下,网络舆情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给学生网络引导工作增加难度。高校共青团组织可以建立能够给予网络受众影响力的网站和博客,构筑师生表达、交流思想的平台,发挥网络“舆论领袖”的作用,塑造成优势的“舆论场”,使博客和校园BBS成为能够营造和左右校园舆论的强势媒体,在维护学校稳定、确保正确的舆论导向方面发挥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4.
杜彧韬 《求知》2012,(9):38-39
作为公众认知、态度、情感和行为倾向的集合,网络舆情不仅是公众明确社会意识、表达利益诉求的重要体现,也是公众实现自身权利、参与社会管理的重要渠道。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网络舆情的社会影响力正在不断加强,但有被极度"放大"的趋势,因此,对网络舆情的管理已经成为社会管理的重要领域。改变以往的问题视角和单一的控制模式,在加强舆论引导力的基础上.鼓励公众共同参与.正在成为网络舆情管理创新的新取向。  相似文献   

5.
伴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人类社会已经步入了Web2.0时代。自媒体时代下的网络舆论成为公众对一国外交政策表达观点的重要渠道。同时,网络舆论也为政府了解公众观点提供了重要途径,推进了外交决策科学化与民主化的进程。  相似文献   

6.
《求知》2016,(3)
正南开区万兴街立足网络新媒体及时、广泛、便捷的特点,于2013年4月开通了"全民网上共写感动日记"博客,"感动日记"不受人员和区域限制,不受时间和版面影响,及时传播发生在群众身边细小而感人的故事,传递着社区居民的心声和感受,成为吸引群众共同参与的宣传载体和弘扬新风正气、引领社会风尚的舆论平台。"感动日记"由社区居民提供稿件,用文字、  相似文献   

7.
从在网上直接表达爱国情感、发表爱国言论,到利用网络组织发起爱国行动,目前网络已逐渐成为爱国主义表达的新阵地。这个新阵地突破了传统爱国表达的局限,赋予爱国表达新的特点和新的方式,增强了爱国舆论的力量,奏响了爱国主义的时代强音。  相似文献   

8.
谣言与群体性事件如影随形,贯穿于群体性事件的全过程,对群体性事件爆发起着推波助澜的作用.湖北石首“6.17”事件中网络谣言肆虐凸显了当地政府网络舆论引导能力的薄弱与不足,包括政府网络舆论引导意识淡薄、信息公开机制不健全和网络舆论引导方法、手段落后等.加强政府网络舆论引导能力建设,实现网络谣言的有效治理,必须增强领导干部的网络媒介素养,提高网络谣言防范意识、建立健全政府信息公开机制、坚持“疏堵结合”,转变政府网络舆论引导方式和坚持舆论引导主体多元化,构建网络舆论引导新格局.  相似文献   

9.
朽木 《民主》2005,(6):41-41
“我当了国务院副总理后,最大的苦恼就是听不到一线群众的意见。地方的领导干部有些情况是不会告诉我的。”这是吴仪同志在今年的“两会”上说的一番肺腑之言。这些天,网上舆论对此纷纷展开评论。我以为, 这不仅仅是一位副总理的由衷之叹;还真切地反映了我们各层各级一批领导干部的共同心声。当然,主要是反映了我国目前政治生活中的一个现实,因而值得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10.
网络群体事件的动员模式及其舆论引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互联网具有的快速、高效的动员能力和传播特性,正吸引着越来越多的群众进人Web世界,由此形成了一种民意表达的类型——网络舆论。但是,网络舆论不是社会舆论的等比浓缩,网络场域中的互动交往空间极易导致意见偏至和群体极化,引发网络群体事件。网络群体事件包括三种类型:第一类是事件主要存在于互联网状态,  相似文献   

11.
近些年来网络流行语的产生及其流行,被赋予很强的社会属性,是网民对复杂的社会境遇的独特表达。从集体行为的视角可以看到,网络流行语催生多种因素共同建构网络舆论场的形成,显示了网络空间的群体力量,以及在话语制造方面的集体行为,话语权力是网络舆论场的焦点。  相似文献   

12.
网上信访是政府数字化转型的时代产物,有效拓宽了社会公众的诉求表达渠道,成为推进信访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依托。然而,在社会运行和社会变化呈现加速趋势的风险社会中,复杂和疑难信访事项不断涌现,加之线上数字化行动的主体缺场与压力型体制形塑的信访考核压力,网上信访治理时常陷入与信访人期望发生偏差的符号化境遇。网上信访治理的符号化倾向与信访工作密切联系群众和保护群众合法权益的生命线发生了偏离,极易诱发信访人的合理诉求转化为网络舆情、对信访机构的制度认同转化为信任流失以及个体理性转化为群体非理性等一系列风险。为此,可以围绕聚合多元力量打造网上信访治理共同体、发挥前沿信息技术的赋能效应确保主体在场以及加强信访治理能力建设促进矛盾纠纷有效化解等方面进行尝试应对。  相似文献   

13.
网络时代条件下我国舆论场发生了深刻变迁,初步形成了官方舆论场与网络舆论场并存的二元格局,两个舆论场所讨论的内容、使用的话语乃至讨论的方式都大异其趣。实现官方与民间两个舆论场的良性互动对于国家提升舆论引导能力具有标志性意义,这种良性互动表现在:一方面,官方舆论场要能够对网络舆论场所关注的社会热点以及民意诉求形成有效及时呼应,避免缺场和失语。同时,官方舆论场也能够对民间舆论场的负效应进行有效矫正,根本扭转长期以来网络舆论负面、偏激的价值走向;另一方面,主流媒体与网络新媒体要实现深度技术融合,在此基础上通过创立政府网站、政务微博等形式为两个舆论场的良性互动搭建制度平台。  相似文献   

14.
群体性事件不仅发生在现实世界中,在网络上同样发生。面对网络群体性事件不断发展的新情况,政府如何加强对网络舆论的及时监测、有效引导,并从这一新的渠道中听取民音、体察民情、关注民生、汲纳民智是政府不可回避的现实课题。  相似文献   

15.
网络舆论的政府治理:理念、策略与行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受价值多元化与贫富差距两大原因影响,转型时期社会舆论具有多元化与尖锐化的特点,这种特点在网络传播过程中极容易被放大,从而增加了政府对网络舆论治理的难度,给政府形象管理带来很多问题。面对着这样的舆论形势,政府要加强对网络舆论的治理,就必须有新的理念和策略。  相似文献   

16.
广西大学社会科学与管理学院何玲玲撰文认为 ,网络经济与政府管理问题 ,已成为学术界与政府关注的热点 ,有效的政府是经济成功的基础 ,而网络化为政府职能转变提供了良好的契机 ,网上政府是运用网络等信息与通讯技术 ,创新政府治理和整合概念 ,网上政府实现的基础在于网络技术保证、政务公开、网络信息、政府采购电子化与公务员的教育和培训等网络经济与网上政府实现研究  相似文献   

17.
自媒体时代网络舆情政府治理的困境及其消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行政论坛》2016,(2):59-62
自媒体时代网络舆情的舆论诉求主要是利益表达、社会情绪表达、网络政治参与和网络社会抗争。自媒体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人们能便捷地获取信息,更加自由地发表言论;另一方面,舆论环境复杂化、科层制的政府结构与扁平化的互联网结构的不适应性、自媒体场域中负面情绪易放大、自媒体对政府公信力的负面影响等因素,也使网络舆情的政府治理陷入一定困境。为此,政府在网络舆情治理方面要更新理念,以"善治"取代"管制";注重与公众的沟通,搭建政府与公众网络对话平台;加快自媒体监管立法,培养理性网民;建立网络舆情监测和预警机制,提高政府网络舆情应对能力;及时回应,掌握舆情处理主动权。  相似文献   

18.
《学理论》2014,(31)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强调,"根据形势发展需要,要把网上舆论工作作为宣传思想工作的重中之重来抓"。网上舆论工作已经成为宣传思想工作的重中之重。必须增强网上舆论工作的阵地意识,掌握网上舆论工作的特点规律,依法加强网络社会的管理,从而牢牢掌握网上舆论工作的领导权、管理权和话语权。  相似文献   

19.
互联网的出现改变了舆论的发生逻辑,它打破了现实中的诸多障碍,为人们政治互动提供了—个自由而便捷的空间.曾经静默且彼此隔阂的公众声音,开始在网络空间中汇集和展示,随处可见的网络舆论,正在成为社会赖以生成的重要信息源,广大民众不再是“沉默的大多数”,而是异常活跃的“新意见阶层”。特别是在市民社会不够完善,参与渠道不够畅通的中国,人们更能感受到网络舆论政治影响力,  相似文献   

20.
<正>一些领导干部之所以对网上负面偏激思想失语缺位,究其原因,主要是在思想认识上有偏差,带来了行动上的不自觉。归纳起来是:第一、重视实际工作,忽视网上舆论引导;第二、认为成天眼睛一睁,忙到熄灯,没有时间光顾网络;第三、认为网上引导舆论是宣传部门的事情,与己无关;第四、认为目标考核没有网上引导舆论的内容,重不重视无所谓;第五、认为网上发声得罪人,对个人没什么好处,等等。一些领导干部之所以存在以上这些想法,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