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59 毫秒
1.
王震 《求知》2008,(1):42-43
一、法治、和谐社会的内涵 (一)法治的内涵有学者认为.法治的内涵包括四方面的内容:法的普遍遵守.即法律高于任何权力、任何其他规范、任何个人都有遵守法律的义务.不承认有法上公民或法上团体:良法的实体(内在)价值,即良法的实体内容,指法律必须保障自由、平等、权利等基本人权;良法的程序(外在)价值,即形式,通常指:法不溯及既往、法的明确性、公开性、法律的普遍性(不得制定针对具体个人的立法)、不矛盾性(法律不得相互矛盾)、法律的可行性、法律的安定性等等;基本制度原则,包括国家机关分权制衡制度、司法独立制度、司法审查制度等。  相似文献   

2.
正法治是制定良好的法律得到全社会的一体遵行。如何制定治国理政的良法?又如何使这种良法得以有效实施?唯有让法治成为民众的习惯,内化为一种自觉的意识,形成一种文化,才能实现真正的良法善治。可以说,法治文化是现代国家的必需品,正是这种文化奠定了一个国家的法治水准,也正是这种文化滋养和培育了一个健全的法治社会。法治成为文化,关键是要消除人治。因为法治的对立面是人治以及人治背后的封建文化,正是人治封建传统阻碍了法治。破  相似文献   

3.
传统社会主义法治观是一种以国家优先于法律为核心理念的工具主义法治观。由它衍生出的国家本位良法观、国赋权利观、天赋权力观和国家至上观,共同构成了阻碍社会主义国家法治进步的观念障碍。重构社会主义法治观念的基本思路,以法律优先于国家取代国家优先法律作为社会主义法治观的核心理念,把以人为本作为法治的最高目的价值,消解传统法治价值观的工具主义色彩。  相似文献   

4.
《学理论》2014,(27)
亲亲相隐制度来源于儒家思想,是中国古代延续千年的法律制度;良法之治源自于亚里士多德《政治学》中的观点,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基本追求。尝试探讨古代亲亲相隐制度与现代良法之治的结合,以亲亲相隐来完善和促进良法之治。同时应摒弃亲亲相隐的封建色彩,让良法之治赋予其现代性。  相似文献   

5.
法治在我们党治国理政伟大实践中具有根本性、全局性、长期性、战略性地位,对于我们党在新的历史时期进行新的伟大斗争、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都具有重大意义。法治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治国理政需要良法善治和宪法法律权威,领导干部是全国依法治国的关键力量。  相似文献   

6.
证人保护不力是证人保护机制的缺失所致,制定"良法",构建完备的法律框架,是实现证人保护"法治"的根本保证。这不仅能从法律制度上让人看得见,给人以安全感,增强人们对"法治"的信任,而且有助于切实保障执法的质量与效率。  相似文献   

7.
陈仲 《行政论坛》2012,(2):12-15
作为人类政治文明的伟大成果,民主更多地体现着人类社会的正向价值。作为植根于市场经济、民主政治、理性文化和社会文明的法治,是近代以来各个国家的法律实践过程和追求目标。以民主的内在属性以及法治的内在需求为视域,民主蕴涵着极大的法治功能,主要表现为法治建立的"奠基"功能、法律至上的"定位"功能、法治立法的"良法"功能、法治实现的"宪政"功能、法治司法的"公正"功能和法治认同的"守法"功能等。  相似文献   

8.
《学理论》2018,(12)
法治中国是指中国按照法治的价值、理念、精神和要求,把自己建设成为真正的法治国家。法治中国的实现有赖于良法和守法两个基本要素,其中良法是法治中国实现的内在基石,守法是法治中国实现的外在标尺。  相似文献   

9.
结合多年从事司法审判工作的实践,对当前中国法治建设中面临的十个主要问题进行慎重的理论思考。这些问题分别是:法治国家建设的路径选择,法律规范供给难题的破解,法律系统公私二分的反思与重构,重新认识法制统一原则及其价值,法治与发展、稳定的关系,依法执政中的党政关系,法治建设的具体方式,良法为治的实现,对地方政府的监管和对司法机关的监督等。  相似文献   

10.
建设一个名副其实的法治国家.至少应具备以下5个方面的条件:一是实行良法之治,法律要民主化;二是法律要有极大的权威,居于至高无上的地位;三是实现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则;四是政府权力受到制约;五是公民权利得到保障。其中,法律至上是最关键的,而法律至上的核心是宪法至上。  相似文献   

11.
法治的主要价值追求是公平正义,公平正义要依靠法治来保障,所以两者是统一的。公平正义是良法善治的价值指引,依法治国则是促进公平正义的重要手段,二者相得益彰,相互支持。公平正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特征。中国必须坚定不移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和公平正义。要实现法治中国就要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全面推进依法治国需要全社会共同参与。社会主义法治强国的呈现和公平正义公共价值的彰显必将助推中国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相似文献   

12.
中国的法治问题实际上是法理问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实际上是法理与法治实践相结合的道路。党内法规作为管党治党的制度遵循,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法理思维是良法善治思维,从法理视角审视、研究党内法规,有助于形塑党内法规的制度理性,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法治国家、法治道路建设的宏伟目标。党内法规的发展实现了从功能主义向规范主导主义、从形式法治向法理型法治的转变,但法理思维在党内法规中体现仍不充分、不全面。需进一步健全党内法规体系,规范党内法规制定程序,实现党内法规与国家法律有效对接。  相似文献   

13.
十九大报告指出,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是社会主义政治发展的必然要求。政治法治作为一个权力运作的政治架构或治理模式是政治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政治文明的衡量标准之一,是实现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必由之路。要实现政治法治就要从维护宪法权威,推动宪法实施和监督;加强立法民主,建立良法体系;培育法治观念,提高公民主体意识和法治素养;推进依法治国,实行良法治理等方面着手,以建设一个民主、法治、公平、正义的现代治理模式。  相似文献   

14.
依法治国的核心是宪法之治和实行宪政,当然其前提是要求宪法本身应该为良法。宪政精神主导下的宪法与宪政、国家与社会、政治与法律、权力与权利相互关系的定位以及人治与法治的比较观察等问题需要进一步深入思考。这些问题不但宏大,而且对具体实践的影响力不可低估。  相似文献   

15.
依法行政是现代法治国家政府行使权力时普遍奉行的基本准则,依法行政并不排斥政府创新。当前,中国地方政府创新面临着创新遭遇法律边界、创新无法律保障,创新缺乏法律约束等一系列的法律困境。破解上述法律困境的路径是:在创新主体上,将地方政府创新与国家顶层设计相结合;在创新动力上,从法律角度为创新设定宽容和免责条款;在创新方式上,强调依法创新,同时不断完善法律,实现良法之治;在创新结果上,将成熟的创新成果固化为法律或制度,达到引领改革的目的。  相似文献   

16.
齐小力 《团结》2004,(2):18-21
法律是秩序的象征,秩序是良法的基础性价值。但是,近年来,我国大规模立法所带来的负面效应表现在,各种法律与法律之间、法律和法规之间,以及法规和法规之间的冲突越来越严重,出现立法无序的状态,严重影响了我国社会主义法治的进程。 法律冲突现象种种 2003年10 月,随着国务院颁布的《婚姻登记条例》开始实施,很多地方的婚姻登记机关已发现了该条例与现行法律的冲突。结婚登记涉及到《婚姻法》、《母婴保健法》、《传染病防治法》及《婚姻登记条例》等多项法律、法规,如《母婴保健法》第12 条规定: “男女双方在结婚登记时,应当持有婚前…  相似文献   

17.
正依法治国是指依照体现人民意志的宪法和法律来治理国家,并通过公民权利保障法治化,保证人民依法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经济文化事业和各项社会事务。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就要在党的领导下以宪法和法律的形式更好地反映人民意志,更好地保障人民权益,全面实现为人民所需要的良法和善治。一、全面依法治国是国家治理的一场深刻革命,必须坚持厉行法治,推进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  相似文献   

18.
吴亚钦 《学理论》2012,(7):117-118
法治国家的实现离不开社会主体的品质和修养,改革开放三十多年,社会急剧转型,我国公民的法律意识得到普遍提高,也面临诸多挑战。具体介绍了学者们对法律意识概念的分析研讨,试着对法律意识的概念提出自己的看法,并从法律至上的理念、良法之治、司法公正和普法教育几个角度提出了培养我国公民法律意识的建议。  相似文献   

19.
问答     
王丽珠  代丽 《学理论》2008,(23):69-70
名词解释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理念,是指思想、信念和观念。任何法律都包含理念和制度两个层面。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是关于社会主义法治的理想、信念和观念的总和,是社会主义法  相似文献   

20.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形成之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成为党和国家依法治国理论和实践的主要法治目标.与“法律体系”相比,“法治体系”从“法律的生命在于实施”这个基本认识出发,更加注重实践、更加关注法律文本变为现实法律关系,因而,行动要素成为法治体系的一个基础性制度分析理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主要行动要素包括:依法执政、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和全民守法.每个行动要素都是具有法律意义的行为,五个行动要素之间具有密切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