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71 毫秒
1.
相伴到永远     
慕名来到一六四团工建连退休干部张启明老人家时,看见他正在悉心地给老伴喂水。妻子张玉芝瘫痪十余年了,张启明老人就是这样一直倾心呵护照料着妻子。 十余年来,这对夫妻相儒以沫演绎了人间最诚挚的情怀。 老张的妻子今年68岁,患腰椎骨质增生多年,1990年3月病情恶化造成瘫痪。当时,老张心里十分焦急,他多方求医,但病情已到了晚期,治疗也无济于事。 经常喜欢到老年娱乐室下棋、玩扑克的他,一下子变得不怎么出门了。  相似文献   

2.
她是一个黑人女孩。她从小就“与众不同”,因为小儿麻痹症,她的左腿瘫痪,胳膊动不了,只能卧病在床,失去了儿童应有的欢乐和幸福。随着年龄的增长,她的忧郁和自卑感也与日俱增,她甚至拒绝所有人的靠近。但她有个例外,邻居家那位只有一只胳膊的老人成了她的好伙伴。老人是在一场战争中失去一只胳膊的。老人非常乐观, 她非常喜欢听老人讲故事。  相似文献   

3.
谢沁立 《党课》2012,(4):85-88
每天清晨,病房里都会传出“哎……哎……”的呼唤,通常要持续两三个小时。声音是从一位93岁老人的喉咙深处发出的,沙哑难听。老人因脑中风瘫痪多年,现在又患上了老年痴呆症。  相似文献   

4.
近日读到两个感人至深的故事:在北京市大兴区兴华园社区,一对七旬夫妇义务照看一位86岁的空巢老人,每天给老人送上一碗热乎乎的米粥,一送就是两年。在东城区南池子社区,年过七旬的老李为一名瘫痪老人义务理发,已经坚持了13年。  相似文献   

5.
万长寅老人是九师一六八团一名普普通通的老人,但他有一个特殊的家庭,妻子瘫痪在床多年,一个冬天都窝在家中,春天来了,万长寅骑着三轮绕着乌什水镇缓缓而行,录音机放着河南豫剧,妻子彭玉芳安静地坐在车上,这是他们最幸福的时刻. 笔者来到万长寅的家,一进门万长寅老人正要给瘫痪在床的妻子喂饭,77岁的老人用两手抱着妻子放在椅子上,接着把饭菜放到桌子上,开始喂妻子早饭,万长寅说妻子不能吃硬的食物,每天熬点稀饭,溜点馍馍,就这样一口一口地喂,耐心、细致,吃完饭,蒸好的苹果端了上来给妻子吃.15年了,年复一年,日复一日,点点滴滴汇成岁月的长河.  相似文献   

6.
正我叫谭曙光,来自八师天筑建工集团。我生活在一个上有90多岁高龄的养父、下有两个可爱女儿的和谐美满的大家庭。在我和妻子共同生活的30多年中,先后赡养了4位患有精神分裂症和瘫痪的老人。在患难与共的岁月中,我们只有一个坚定信念,那就是用爱呵护这个家,才能撑起一片晴朗的"天"。1983年,我的岳父母先后瘫痪在床,我和爱人王桂玲商量后,毅然把老人接到了自己家中。为了更好地照顾4位老人,我和妻子就对照书本自  相似文献   

7.
正当我走进朱东华婆婆家时,房间干净整洁,无臭味。老人穿得干干净净地坐在轮椅上。朱东华正在给婆婆洗衣服,我们就聊起来。朱东华1984年嫁到陈家,和婆婆是隔壁邻居,公公婆婆有个头疼脑热的,朱东华跑前跑后地给老人买药,端水端药。公婆非常满意。2009年12月,和她生活了25年的婆婆因做胆结石手术后,突患脑梗塞导致半身不遂,瘫痪在床。婆婆瘫痪后,由于三分之二大脑坏死,造成婆婆丧失语言功能,不能说话。为方便照顾好婆婆,朱东华和丈夫商量,搬到婆婆家住。商店  相似文献   

8.
吕金辉 《新长征》2008,(5):63-63
面对瘫痪在床的公婆,她毫无怨言精心照料。身患老年痴呆症的婆婆不肯吃饭,她就嘴对嘴地喂,硬是三次把老人从死亡线上救了回来。为给老人改善生活,赵红伟把洗头时掉落的长发一根根攒起来卖钱……  相似文献   

9.
《党课》2011,(9):108-109
替你分忧【求助记录】我家有两位老人,都不到70岁,身体看上去很好,就是血压偏高,身体较胖。昨天晚上吃饭时,我发现两住老人情绪不对,经过询问才知道,是经常和他们在一起活动的一位老人发生了中风,而且瘫痪了。他们为此感到难过,而且担心自己会得同样的病。今致信“三T公司”,想请教老年人中风有何先兆,以便提前采取措施。  相似文献   

10.
在已建起10余年100多平方米的三间土坯房内,居住着一个宁静的家庭:妻子陈红艳、丈夫任长军、女儿任晓雨,老人冯俊安。这个家庭,咋看是爷孙三代。其实不是,今年已经72岁的老人冯竣安与这个家庭非亲非故。而任长军、陈红艳夫妇已无偿照顾他12年,更何况老人视力不好,已于去年全部失明。  相似文献   

11.
暖心一抱     
正2月1日,绥化应急救援队接到求助电话,住院多日的瘫痪老人沈友当天出院,因身边只有老伴儿一人,坐轮椅的他怎么回家就成了难事。接到求助电话后,齐文龙等队员立即赶往医院,接老人回家。当到达老人所住小区时,由于车只能开到路边,距离老人的家还很远,齐文龙便抱起老人踏雪而行,爬楼梯时更是小心翼翼。这感人的一幕被同行队友拍下,便留下了冬日里"暖心一抱"的美好瞬间。  相似文献   

12.
<正>走进孤寡老人蒲秀琴的家,顿时被一股暖流包围,炉火透过炉盘缝隙冒着红红的光,一边是干净整洁的床铺,老人安详地坐在另一边的沙发上。看见有人来,老人忍不住说:"现在社会好,我碰上好人了,我侄儿好啊,要不,我早都死好几回了。"老人声音洪亮,精神饱满,如果不是脸上的老龄斑,很难看出老人已90岁了。家住农一师五团二连的蒲秀琴,膝下无儿无女。1995年,老伴晒红枣从房顶摔下来后,瘫痪在床,瘦小的蒲秀琴  相似文献   

13.
亲情动草原     
王海军 《实践》2008,(10):38-38
在科右前旗德伯斯镇阿日林一合嘎查,提起嘎查党员特格舍一家十余年如一日悉心赡养卧病在床老人的事儿,人们没有一个不竖起大拇指夸赞的。牧民那申温都尔说:"谁说久病床前无孝子,在孝敬老人方面,特格舍以实际行动为我们做出了表率,他是我们嘎查农牧民群众尊老敬老  相似文献   

14.
在河南省沁阳市市区一所贴着大红喜字的普通民宅里,笔者见到了历经70年,艰难寻找二哥武怀让下落的武怀谔老人。老人今年虽然已经九十有三,满头银发,但精神矍铄,思维清晰。望着老人那满是皱纹的脸,笔者迫不及待地直奔了主题。一提起二哥武怀让,老人的笑容不见了,他让孙子拿来厚厚一沓资料,便讲起了70余年来他与二哥的故事。  相似文献   

15.
正近日,笔者来到八师一四七团十连职工梁月兰家,看到梁月兰正在为瘫痪的母亲捶腿,她母亲眯着眼正独自享受着,她对母亲的那片孝心一下就映入了我的眼帘。说起梁月兰照顾瘫痪母亲的事情,那还得从2011年3月份说起。天气逐渐暖和,老人在楼房外经常走走锻炼身体,不知怎地,一天突然一下就倒在楼下的平地上,当时就没起来。一位路过的好心人,敲开她的房门,帮着把老人送回屋里,她还没说一句感谢的话,那人水都没喝一口,默默地走了。  相似文献   

16.
2005年的一天,青海大学医学院社区的离休干部、曾是八路军老战士的宋中海老人气若游丝,对床边一脸惶恐、手足无措的老伴老隋吃力地说:“别怕,我走了有事就找老裘!”这句话,让老隋从慌乱中一下子定下神来。老隋想可不是嘛,我家老宋瘫痪在床的这3年,不就是在裘奶奶的帮助下挺过来的吗?记得宋大爷刚瘫痪那阵儿,没有任何思想准备的老隋快愁死了,孩子们忙于生计顾不上,自己年事已高,还要照顾一个大小便在床的高龄老人,难哪!  相似文献   

17.
广西阳朔县兴坪镇思的村84岁的李文骧老人,身体还算硬朗,但已经20余年没法好好走路了。只要走上不超过100米,脚和小腿就会酸疼难忍。他告诉记者,村里还有十几位老人也有类似症状。  相似文献   

18.
苗体君 《党史博采》2011,(11):44-48
张国焘字恺荫,又名特立,他的俄文名字叫阿莫索夫。1979年12月3日清晨5时,82岁的张国焘客死在了加拿大多伦多郊区的一家老人病院里,关于张国焘的死因也有两种说法,一是病死的,因为张国焘79岁就突然中风,右半身瘫痪;二是冻死的,因为张国焘住的老人病院条件较差,夜间被子掉在地上又无法喊人拣起来,他自己又无法拾起来就被冻死了。  相似文献   

19.
正《党史文汇》2015年11期曾登有一篇专访《"中国人民从未下过战场"——抗战新闻老战士刘江访谈录》。文章发表后,引出了一段感人的故事——年近百岁的刘江老人和年过八旬的王惠功老人由《党史文汇》牵线搭桥相隔60余年后惊喜再相聚。事情是这样的,该文刊出不久,2015年11  相似文献   

20.
正从年轻小伙到古稀老人,谭国超每天坚守在印江自治县刀坝镇兰克寨村的国家坝库区,摆渡护送来往的村民和学生,40余年如一日,风雨无阻。印江自治县刀坝镇兰克寨村的谭国超老人已经70岁。上世纪70年代初,为了周边村民出行方便,不绕山路,谭国超就做起了摆渡人。从年轻小伙到古稀老人,谭国超40余载如一日,摆渡护送村民和学生过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