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彭美  杜强 《政府法制》2013,(16):33-33
多地信访系统官员确认:自今年3月至今,暂未收到国家信访局关于各省(市、区)“非正常上访”人次数的排名表。但是否以后将永久取消这一排名表,目前尚不知情。与此同时,有部分地方开始取消了信访考核与排名。  相似文献   

2.
纵观学界的研究现状,对信访权威和司法权威关系的研究所涉及的范围相当广泛,实际上囊括了信访制度的各主要方面,比如,信访的性质、信访的功能、信访的文化、信访的程序、涉法涉诉类信访、信访的权威等等。但仍存在以下问题:第一,缺乏实证的研究;第二,缺乏系统的研究;第三,混淆涉法信访与涉诉信访的外延,常常用涉法信访将二者替代之;第四,没有对“信访权威是否阻碍司法权威”这一论断的前提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3.
为进一步加强信访举报工作,今年5月以来,江苏省宝应县纪委、监察局推行了以“引导群众依法信访,督促干部依法行政,指导基层组织依法处理信访问题”为主要内容的“三个依法”办信访工作,受到群众欢迎。该县成立了由县纪委、监察局主要负责人任组长的“三个依法”办理信访工作协调小组,各乡镇也相应成立了由纪检、监察、公安、民政等相关部门负责人参加的工作领导小组。通过新闻媒体对“三个依法”办理信访涉及的法律法规进行了广泛宣传。组织专人对近年来受理的重要、疑难信访件进行了一次集中复查。还召开了全县“三个依法”办理信访…  相似文献   

4.
人大信访工作是地方人大常委会联系人民群众、听取民声、了解民意的重要渠道,是地方国家权力机关履行保障公民民主权利、开展监督工作的前哨。充分发挥人大代表的桥梁与纽带作用,通过代表协调有关部门解决人民群众信访问题,是解决信访案件的一个好办法?魏县换届以来,采取此办法共受理群众来信来访260件次,  相似文献   

5.
“清官情结”一直被认为是信访产生的文化成因之一。如有学者认为:“在传统中国民众的眼里,清官是可亲的,但他们总在遥远的地方,只有上访才能找到。清官抽象地存在于人们的生活当中,而身边更多的是贪官污吏,这才是具体的存在。因此‘小民’希望有明君和清官出来为他们‘做主’,以便民间的冤情和疾苦能上达天庭;又如应星教授在其对信访制度的调查中将下层民众心中的国家形象归纳为:“闪着神奇光辉的党中央+损公肥私的多数地方贪官+为民做主的少数清官”;  相似文献   

6.
地方规范性文件如何进行备案审查,监督法没有具体规定,只明确地方人大常委会有权撤销不适当的决议、决定和命令,至于如何撤销“由省、自治区、直辖市的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参照立法法的有关规定,作出具体规定”。  相似文献   

7.
《法治与社会》2006,(9):73-73
2005年,审计署对20个省(区、市)地方预算进行了抽查,发现中央预算编入地方预算有34.44亿元,约占中央实际转移支付7733亿元的44%,也就是说中央转移支付有一半以上没有纳入地方财政预算.完全脱离了人大的监督,有的甚至脱离了政府的监督。对此,国家审计署审计长李金华在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主办的“中国科学与人文”论坛上说到:“现在喊规范财政转移支付,我知道目前做不到,但是我也准备喊5年。甚至喊8年,喊得大家都知道,有关部门共同解决它,目的就达到了。”  相似文献   

8.
姜良纲  王志强 《中国司法》2010,(10):106-108
一个时期以来,人们在研究和探讨“信访”动因时,往往将其归结为“中国老百姓”的“青天情结”、拟或“信访不信法”所致,进而指出信访制度是一种“人治”。实际情况是这样的么?  相似文献   

9.
笔者认为,人大代表信访代理制不宜推广。这是因为:一是信访件转为代表建议,与法相悖。地方组织法和代表法规定,人大代表在闭会期间就本级人民政府及有关部门工作提出的建议、批评、意见(简称建议)是一种职务行为,是地方国家权力机关组成人员的基本权利(即代表的建议权),而不是所谓的“代访”。  相似文献   

10.
日前,多地信访系统官员向媒体透露:自今年3月至今,暂未收到国家信访局关于各省(市、区)“非正常上访”人次数的排名表。但是否以后将永久取消这一排名表,目前尚不知情。与此同时,有部分地方政府也开始取消了以信访人数排名来考核官员政绩的做法。(5月8日《南京日报》)媒体报道,近六七年来,湖南光花在“上访妈妈”唐慧身上的公共财政已达到上百万元。再者说,信访排名也不完全说明问题。信访排名靠前或靠后,并不意味着那个地方的矛盾化解工作就一定好,说不定存在着“捂盖”问题。  相似文献   

11.
设区县意义上的“较大的市”和地方立法权意义上的“较大的市”在外延上一直存在错位图景,其原因在于在其“分为区、县”的权力普遍化的同时,具有地方立法主体资格的“较大的市”仍受到稀缺性控制。“设区的市”的错位图景及其成因同样如此。新《立法法》突破后一方面的稀缺性控制,普遍赋予“设区的市”地方立法权,不仅弥合了地方立法权意义上的“较大的市”同“设区的市”之间外延上的错位,而且消解了“设区的市”之间地方立法权的不平等配置。然而,通过人大立法发展宪法路径而呈现出来的这项弥合方案,在国务院批准“设区”的权力对地方立法权的前置控制,以及对“设区的市”行使地方立法权的合宪性补强等问题上,仍然存在制度缝隙,需要立法机制同释宪机制协同应对。  相似文献   

12.
小银子 《江淮法治》2007,(4S):58-59
全国政协常委任玉岭日前在接受采访时说,对上访者“截访”不但花费巨大,还造成了矛盾的积累。对信访,不是“截”而是“护”,不是“堵”而是“疏”,就没有解决不了的问题。  相似文献   

13.
《中国监察》2011,(4):45-45
河南省信阳市委书记王铁指出,做好群众信访工作,首先要把信访群众当“家人”,站在信访群众的立场上想问题、做事情,真诚倾听信访群众呼声,尽心竭力为信访群众排忧解难。其次要把群众来信当“家书”,  相似文献   

14.
在制定“十二五”规划过程中,人们经常提到国民收入倍增计划,国民收入与经济增长同步增长,一些地方政府已经明确提出“十二五”要实施国民收入倍增计划。  相似文献   

15.
美国是一个国土辽阔的大国.为什么没有出现类似“驻京办”的机构?这与美国的权力架构及游说机制有关。美国各层次的政府之间是相互隔离的。各管各的,这就把地方政府驻华(盛顿)办的必要性给抹掉了。而联邦的议员与游说集团则发挥了“驻京办”的某些功能:向中央争取地方利益。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江苏省纪检监察信访举报工作创新不断。自2005年推出“党委、政府统一领导,信访主管部门统一管理,职能部门各司其职,纪检监察机关督促检查,全社会齐抓共管”的信访工作大格局后,2008年初,他们又审时度势,切实加强信访举报工作的制度化、规范化建设,将“信息反馈、监督保障、督查快办、协调疏导”的做法以制度的形式规定下来,强力推进,强势发展。这一套信访举报“组合拳”,打出了一个和谐新局面。省纪检监察信访举报出现了“三降一升”的良好态势,即信访总量、越级访和重复访下降,实名举报率上升,达41.3%。  相似文献   

17.
《中国司法》2012,(4):6-6
涉诉信访已经成为当前法院工作的又一重大难题。终审不终、终而不结、反复交办、“信访不信法”等现象,日趋常态化。本应依法进入诉讼程序的案件被纳入信访渠道,抑或相反,进而产生“诉访并行”、“诉访不分”等问题,不仅不利于当事人通过正常的诉讼结束纠纷,  相似文献   

18.
《公民与法治》2007,(6):21-22
近年来,磁县人大常委会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理念,不断拓展做好信访工作的新途径,着力为弱势群体排忧解难,努力做好人民群众的来信来访工作,尤其加大了对一些群众反复上访、影响较大的重大典型信访案件的督办力度,并利用典型信访案件的办理情况对“法检”两院的法官和检察官进行了全面的评议。通过评议,有效促进了全县信访工作的深入开展和司法公正。  相似文献   

19.
对于少数党员干部“大错不犯、小错不断”,以及轻微违纪问题,其性质虽不严重,但如果不及时采取措施加以解决,就有可能使消极腐败现象蔓延,导致少数党员干部走向深渊。对此,自去年7月以来,江苏省江都市立足防范,大胆探索,在全市党政组织和党员干部中试行了信访监督卡制度。信访监督卡包括“信访监督询问卡(白卡)”、“信访监督提醒卡(蓝卡)”和“信访监督警戒卡(黄卡)”三种,根据不同情况向当事人发相应监督卡。对需要被反映对象作出书面情况说明的,发白卡;对经查核属于不正之风方面问题、廉洁自律不严的一般性问题和有违…  相似文献   

20.
地级随州市公安局成立以来,把公安信访工作摆上了局党委重要议事日程,努力在“大”字上做文章,初步建立了“大信访”工作格局,形成了一整套“大信访”工作机制,取得了较好的成效。四年来,先后化解各类信访案件850余起,其中地级随州市组建以前的积案173起。随州市公安局2004年被评为“全国控申工作先进单位”,本人被省公安厅授予全省“控申工作优秀公安局长”,公安部简报、《人民公安报》及其它媒体先后50余次报道或推广了我局的经验和作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