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3次脱逃,两次伤害致人死亡,加刑31年零6个月,陈立祥创造了罪犯的“黑色神话”。4次被评为省积极改造分子,7次减刑12年,通过自学,不仅摘掉了文盲帽子,还拿到4个劳动技能等级证书。同样还是陈立祥,他又创造了罪犯的“新生神话”。是什么,让陈立祥创造了他的“黑白神话”呢?  相似文献   

2.
三次脱逃,两次伤害致人死亡,加刑31年零6个月,周成祥创造了罪犯的黑色神话。四次被评为省积极改造分子,七次减刑12年,通过自学,不仅摘掉了文盲帽子,还拿到四个劳动等级证书。同样还是周成祥,他又创造了罪犯的新生神话。是什么,让周成祥创造了他的“黑白神话”呢?  相似文献   

3.
有一个因犯强奸罪、流氓罪被判处有期徒刑13年、剥夺政治权利3年的劳改犯,在狱内写了大量文学作品,有的发表在社会上的法制报上,有一篇还获得了“好稿奖”.劳改部门基于他的这一贡献,建议对他减刑.对此,笔者有不同看法.  相似文献   

4.
检察信箱     
编辑同志:1997年11月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办理减刑、假释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规定》第三条“有期徒刑罪犯的减刑起始时间和间隔时间为:被判处五年以上有期徒刑的罪犯,一般在执行一年半以上方可减刑;两次减刑之间一般应当间隔一年以上。被判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的罪犯,一次减两年至三年有期徒刑之后,再减刑时,其间隔时间一般不得少于二年。”我们认为,在这段叙述中至少有两个问题不够清晰,给人以不同的理解。一是减刑的起始时间问题,有的干警理解为应从罪犯交付监狱执行时开始起算(因为罪犯改造表现是从其交付执行时进行实际考核计分);…  相似文献   

5.
如果用一个时尚的词来给他贴标签的话,他是一个“官二代”。他叫罗西北,他的父亲是一个名叫罗亦农的先烈,他本人是我国著名的水电专家.19年前,我被友人推荐加入“先驱者后代”丛书的写作阵营,我负责的采写对象正是罗西北:这一次机缘,让我和罗西北和他的夫人赵仕杰教授有了一段长达十几年的交情,也让我对先驱者的后代这个人群有了一些了解。  相似文献   

6.
79刑满释放人员是否可以入党或重新入党?问:我哥哥原先在一家公司任部门经理,已有13年的中国共产党党龄,后来因经济犯罪被判刑入狱,并被开除党籍。他在服刑期间认真改造,先后两次减刑,去年刑满释放。前不久他又找到了一份比较满意的工作,但他还有一个更大的夙愿,就是重新入党。  相似文献   

7.
发现线索:一位即将退休的检察官心愿未了人物简介:楚明德,男,61岁。汉中市汉台区检察院检察官,现已退休。他依据一份举报材料的调查,掀开了此次“窝案”的幕布。此案是他检察官生涯的最后一案。“你们可能没有看到,那次你们走的时候,我哭了。”2005年11月26日,61岁的楚明德盘腿坐在宾馆的床上,回首三年前那一幕情景。“我太孤独了!”他补充说。整整41个月前的2002年6月26日,记者第一次来汉中采访此案。他从火车站把记者领到了自己在汉中市汉台区检察院反贪局的办公室,楼上楼下地找领导,让他们点头认同我们的采访,领导们的反应出人意料地冷淡…  相似文献   

8.
黑丁 《政府法制》2010,(21):34-35
2010年2月2日,在公安部秦城监狱第四会议室里,面对北京市第二中级人民法院前来宣判的法官,国有保险公司落马高管第一人、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公司(下称中信保公司)原总经理唐若昕,捂着刚刚安装完心脏起搏器的胸口,颤抖着手签收了自己的一审判决书后,突然大吼一声:“法官糊涂!判我多少年我都认了,为什么判刘志宏11年?”说完扭头对律师说:“一定要让刘志宏上诉,哪怕减刑1年也要不遗余力,请律师再努力一次。”  相似文献   

9.
心理疏导是开启服刑人员心灵之锁、促进服刑人员思想转化的一把金钥匙. 服刑人员刘航,因贪污罪被判处无期徒刑,至今已服刑14年.因为财产刑未执行完毕,他被限制减刑假释.以前,刘航在监区表现一直比较稳定.作为积极力量,他能较好地完成监区交办的任务.但自从被限制减刑后,他经常泡病假,在2015年1月至2016年3月间共有7个月得了0分.  相似文献   

10.
迂回进攻     
“没有.绝对没有!我从来没有收过别人的钱,那都是小人乱咬!”有重大受贿嫌疑的徐某从上午7时被传唤到检察院里谈话已近8个小时,然而他对其受贿事实仍关口否认。徐某,男,55岁.1987年1月至今一直担任县交通局局长、党组书记,在此之前他已经干了十几年的乡党委书记,可谓资深谋老,在传唤他之前,尽管个别行贿人已将向徐某行贿的事实作了如实交代,然而当我们询问徐某时,他却大腿压着二腿,一副满不在乎的样子,眼中流露出的表情仿佛在说:“只要我不说,看你们能把我怎么样!过了十二小时,你们就得让我平安回家!”作为反贪局副局…  相似文献   

11.
案外人老张     
老张高高胖胖,满面红光,一脸的福态。 第一次接待老张 老张第一次到我办公室像是来视察工作的领导,嘘寒问暖:“小伙子,工作很负责嘛,在法院,你这样的年青人很有前途啊。”他还说:“我有个侄子就在某某中级法院工作,没几年就当上庭长了。”说着说着,他很自然地就坐到了本该我坐的椅子上,接着说“‘三个代表’说得好,人民法官就得为人民办案,我有个老乡被人告了,但其实他才是真正的受害者,你们得为他作主,要代表人民利益呀。”  相似文献   

12.
较量     
1990年6月8日下午4时,几名干警突然出现在山西省政协政法办公室。办公室主任张军不由自主地站起身来,但他镇定了一下神色。 一名警察向他出示了逮捕证。 “你们,你们竟敢逮捕我?”张军声嘶力竭地说:“哼,只怕你们抓得起我放不起我!到时候准有你们吃不了兜着走的时候。” 回答他的是“咔嚓”一声——铮亮的手铐铐住了他  相似文献   

13.
对有期徒刑犯的减刑起始时间如何理解?编辑同志:1991年10月8日最高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第519次会议通过的《关于办理减刑、假释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规定》第五条规定:“被判处五年以上有期徒刑的罪犯,一般在执行一年半以上方可减刑;……被判处不满五...  相似文献   

14.
这是北京市第2监狱3分监区近日召开的1次普通而又特别的罪犯减刑申批会。“苏里曼尼。”“yes”。站起来的是1位马里籍的犯人,高高瘦瘦的个子挺得笔直,严肃的表情交织着兴奋的神情。警官宣布他的改造表现及建议减刑的幅度,接着又用英语翻译了一遍。“Douyouwantareduction?”(你愿意减刑吗?)“Didyouacceptyourerime?”(你认罪服法吗?)在得到肯定的回答后,评审席上响起一阵“yes”的声音。新组建的外籍犯分监区实施北京市监狱局《外国籍罪犯奖惩规定》后的第1次建议减刑审批会庄严而有序地进行着。20多位不同国籍不同肤…  相似文献   

15.
正在江苏省南京监狱八监区的生产车间,笔者见到了主人公服刑人员刘洋,当尘封的往事再一次被打开,刘洋却无法抑制自己的情绪,在一片泪花和忏悔中回忆起那段不堪回首的孽缘。家境优越过往婚姻让他揪心不已刘洋,1983年9月出生在苏北某县城的一个干部家庭。2011年5月6号因故意杀人罪被北京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判处死刑、缓期两年执行(全国第一批限制减刑人  相似文献   

16.
减刑是我国一项重要的刑事法律制度,是根据罪犯在服刑期间的积极表现,减轻其原判刑罚的一种刑罚执行制度。减刑制度是近代刑制改革的产物,它是刑罚个别化、人权保护等刑罚理念在现代行刑实践中的反映。减刑制度最早见于1871年美国纽约州通过的“善行折减”法律。20世纪以来,世界上许多国家的刑法中都规定了减刑制度,并且已日臻完善。我国在1954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改造条例》中即有减刑制度的规定,1979年《刑法》完善了减刑制度,将减刑的条件进一步细化,增加了减刑的程序性规定,使减刑制度进一步规范化。减刑制度经过两次修订,在法…  相似文献   

17.
《中国司法》2006,(9):110-110
79 刑满释放人员是否可以入党或重新入党? 问:我哥哥原先在一家公司任部门经理,已有13年的中国共产党党龄,后来因经济犯罪被判刑入狱,并被开除党籍。他在服刑期间认真改造,先后两次减刑,去年刑满释放。前不久他又找到了一份比较满意的工作,但他还有一个更大的夙愿,就是重新入党。请问,象我哥哥这样的刑满释放人员可以入党或重新入党吗?(山西李晋中)  相似文献   

18.
取证     
那年在起诉部门工作时,办理了一起故意伤害致人重伤案,感触颇深。犯罪嫌疑人蒋某被抓捕归案后,除第一次向公安机关作了简单供述外,再不作任何有罪供述,并大喊冤枉。于是,我带书记员到看守所提审了犯罪嫌疑人蒋某。蒋某一脸的诚惶诚恐。他说:“青天大老爷,你们可要为民作主啊,被害人可不是我殴伤的,他的伤是他自己在打我时不小心摔伤的。”我问他:“你为什么在警方第一次问话时作了一些口供,后来又全部否认了呢?”他似乎有些悲愤,竭力辩解先前的供述是在办案人员的诱供、逼供下作出的,甚至还指天发誓:“说假话天打雷劈,不得好死。”我摆摆手…  相似文献   

19.
2015年1月30日,“抗癌药代购第一人”陆勇获释.其代理律师告诉媒体,检察机关已经撤回了对陆勇的起诉,法院也对“撤回起诉”作出了裁定.“检察机关应该在一个月内做出不予起诉决定书.”陆勇的代理律师表示. 就在10天前,已是第二次被押进湖南省益阳市沅江市看守所的陆勇,再三叮嘱前来采访的媒体一定转告他的母亲蔡珠凤,“就说我在这里还好,请她老人家不要挂念”.对此,蔡珠凤的回答是:“我相信法院一定会让他出来,因为我们没有(从代购中)拿钱.”  相似文献   

20.
《南吴旧话录)中记载着这样一个故事:明朝末年,松江的华亭同时出过两位尚书,即吏部尚书张悦,和刑部尚书张鉴。这二人虽官位相称,但对世间盛行的侈糜之风却态度相反。张鉴“表里如一”,而张悦只是表面上讨厌吃喝排场之风。他认为客人入家门应有什么就吃什么,即使是很尊贵的客人临门,也不必特意为其杀鸡宰羊。他以此法待客,人们忌于他的高位自然不敢说三道四,相反都极力恭维他的简朴之风。一次,张悦与张鉴同到某官家作客,主人见两位尚书大人临门少不了要精心准备。张悦见到满桌丰盛的馔肴,当即沉下脸来训斥道:“兄弟非饮食之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