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古塔藏奇珍     
在中国的考古活动中,从古塔中发现了不少珍贵的文物。佛塔起源于印度,自公元3世纪传入中国以后,佛徒日益增多,造寺建塔之风也日渐盛行。许多佛塔的构筑,目的是供养佛祖释迦牟尼“涅槃”后遗留的“舍利”。这些“舍利”常常是放在精美的容器内,藏于佛塔的“地宫”或“天宫”之中。塔中同时还藏有各种珍奇宝物。本世纪50年代以来,随着各地古塔的修缮及对一些古塔废基的考古发掘,藏于塔下或塔体中的珍宝得以重现。  相似文献   

2.
何谓“舍利”一些高僧大德圆寂后,烧出一种璀璨的晶状物.这晶状物.即是佛家所称的舍利。舍利为梵文Sarira的音译.意谓身骨。舍利按颜色分为三类:白色为骨舍利,黑色为发舍利.赤色为肉舍利。因修行人道行高低,舍利形质不一。这种奇异现象,大乘经典《金兴明经...  相似文献   

3.
一些高僧大德圆寂后,烧出一种璀璨的晶状物,这晶状物,即是佛家所称的舍利。 舍利为梵文Sarira的音译,意谓身骨。舍利按颜色分为三类:白色为骨舍利,黑色为发舍利,赤色为肉舍利,因修行人道行高低,舍利形质不一。这种奇异现象,大乘经典《金光明经·舍身品》解释为:“舍利者,那是无量六波罗蜜(注:即  相似文献   

4.
大理崇圣寺三塔,名闻中外。其主塔千寻塔之始建年代,著名史学家方国瑜先生自四十年代以来留心考证,认为南诏丰祐时“天启元年(公元八四○年)建成之说可信”。有关著作及文章,如《云南考古》、《云南文物古迹》、《大理古塔》、《大理千寻塔调查》等均从此说。然而,仔细阅读诸先生有关文字后,犹有疑窦,今提出如后。  相似文献   

5.
我国第三塔林:风穴寺塔林风穴寺塔林位于汝洲市东北九公里的风穴寺附近,是历代风穴寺僧的坟莹群体。“塔”是印度古语“塔婆”(音译)的简称,意为“坟墓”。寺院德高望重的和尚圆寂后,把骨灰葬入地宫,上面建塔,以示纪念。风穴寺原有和尚墓塔15座,按时代划分计唐...  相似文献   

6.
张楠 《创造》2002,(10)
《(宋)大理国梵像卷》,因系大理国描工张胜温所绘,又称为《张胜温画卷》(以下 简称《画卷》)。《(宋)大理国梵像卷》与北宋著名画家张择端所绘《清明上河图》,被誉为中国古代绘画的“南北双绝”,是我国誉享中外的两件艺术瑰宝,而且二者的“遭遇”相同,命运坎坷,具有传奇色彩。目前,继杭州《宋城》主题公园获得极大的成功,大理又新建《天龙八部》影视城及40集电视系列片《天龙八部》开拍之机,对被誉为“南天瑰宝”的《(宋)大理国梵像卷》、《清明上河图》与《天龙八部》进行比较研究,对研究南诏、大理历史及如何应用《画卷》发展…  相似文献   

7.
塔,作为中国古代文化艺术的瑰宝,凝聚了中国’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和劳动人民的智慧。在中国现存的形态各异的3000多座古塔中,福建侨乡、客家人聚居地——闽西龙岩地区有几座古塔别具特色,独具妙趣。宫塔结合的“状元塔”福建永定县高破镇西被村有一座“状元塔”,相传它建于明末清初,已有400多年的历史,是为该村文人林大钦考中状元而兴建的。下层是宫殿,上层是宝塔,是宝塔与宫殿相结合的一座古建筑,占地1624平方米。塔基用天然大理石千砌,宝塔计七层,高达40余米,虽经历数次强烈地震,至今仍稳如泰山,毫无倾斜和裂痕。塔的底…  相似文献   

8.
山西古塔     
塔是梵语“ 都婆”音译的简 称与讹变,又念“塔波、塔婆、兜婆、浮屠、浮图”等。其本意为高积土石,用于埋藏遗骨。 素有“中国古代建筑宝库”之称的山西省,现已查明各类塔585座,占中国现存古塔2000余的四分之一强。山西古塔种类居全国首位,以种类多、规模大、历史久、造型殊、设计妙、结构巧在山西古建筑品类中自成体系,令人叹为观止。 现矗立在三晋大地上的585座古塔,自北齐至明、清均有修建。结构上有砖、石、木、铜、铁、琉璃等;用途上有纪念塔、风水塔、舍利塔、佛塔、经塔;形制上有方形、圆形、六角形、八角形;…  相似文献   

9.
大理崇圣寺三塔小史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大理崇圣寺三塔位于大理古城北约 1公里处 ,三座塔呈三角形鼎足而立 ,中间一座为密檐四方形 ,俗称千寻塔 ,高约 6 9 12米 ;另外两座为八角楼阁塔 ,高 4 2 19米。三塔是唐宋时期佛教文化在大理地区传播而留下的历史遗物。千寻塔是我国现存唐代十多座密檐塔之一。记载最早见于《太平广记》 ,曰 :“唐乾符二年韦陀将军童真告宣律师曰 :‘西洱河袤百里 ,广三十里 ,中有洲岛 ,古寺经像尚存 ,无僧住持 ,经文与人相同。时闻钟声 ,百里殷实。每三年供养 ,古塔基如戒坛二重。塔上有覆釜 ,彼土诸人见塔每放光明 ,即以素食祭之 ,求其福祚也。’”关于…  相似文献   

10.
大乘佛教     
大乘佛教,亦名大乘,公元一世纪左右形成的佛教派别。音译“摩河衍那”。“摩诃”是“大”义,“衍那”谓“乘载”(如船、车)或“道路”。大乘佛教自称能运载无量众生从生死大河之此岸达到菩提涅檗之彼岸,成就  相似文献   

11.
在中华大地上,风景名胜不可胜数,被人们称为“四大”的就有14类之多。它们是: 四大名楼:武汉的黄鹤楼、湖南岳阳的岳阳楼、江西南昌的滕王阁、山东蓬莱的蓬莱阁。 四大名塔:河南登封的嵩山寺塔、山西应县的(?)塔、云南大理的千寻塔、山西洪洞的飞虹塔。 四大名亭:北京的陶然亭、杭州西湖的湖心亭、  相似文献   

12.
马列主义学习与研究“科学发展观”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继承和发展——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发展观综述……………于国强(2.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我见………罗永昌(2.12)两次结合·两次飞跃·两大理论成果……………  相似文献   

13.
“吧”,是英文“bar”的音译,一个舶来词。原意指客栈或酒馆、餐馆里的卖酒柜台、酒吧。近年来中国比较繁华的大城市兴起”吧”文化.名目繁多的吧接踵而至。除酒吧之外.还有其他更具中国风格的“陶吧”、“画吧”、“琴吧”、“布吧”、“影吧”、“书吧”、“网吧”等。参与其中的绝大多数是年轻人.并被冠名泡吧族。  相似文献   

14.
水族的族称     
水族自称“睢”(sui~3),汉字音译为“水”。“睢”,在水语中与“篦子”同音,具有“疏通顺理”的含义。 民间相传,水族由三大支系组成。即“睢闽”(sui~2mi?~6)、“睢干”(sui~3kam~1)、“睢柳”(sui~2liu~3)。“睢闽”主要指居住在都匀王司地区的水族;“睢柳”主要是指居住在三都、荔波、独山、榕江等县聚居区和散居地区的水族;“睢干”主要是指居住在三都水族自治县阳安、阳乐一带的水族。 在中国古代史上,水族曾被统称为“溪洞之民”、“蛮”、“僚”、“苗”等。  相似文献   

15.
<正> “文化”是一个中国古已有之的词语,又在近代吸收了西方学术思想后,赋予了新的涵义。文化概念的演化,决不仅仅只是一个定义变迁的问题,它实际上反映了随着历史的发展,文化内容在日益丰富以及人们对文化的理解向着广延度和深刻度不倦地进军。中国本土文化在接纳外来异质文化的过程中,引入或改造了许多概念和范畴,从而使中国文化的思想内容和表述方式得以丰富发展。这些新概念、新范畴,或者以音译方式出现,如从印度佛学中音译而来的佛陀、涅槃、菩萨、般若、三昧,从欧洲文化系统中音译而来的逻辑、德漠克拉西、赛因斯、英特那雄那尔、布尔什维克,苏维埃、华尔兹便属此类。但音译的概念不易为中国人所理解和接受,一般难以在中国  相似文献   

16.
最近考古工作者在中國陝西扶風縣法門寺的一座神秘地宮中,發現了據聞是世界上僅存的四枚佛指舍利和一批唐代(六一八——九○七年)的珍貴文物。據?医榻B,這是一九四九年新中國成立以來關於唐代佛教考古的一次最重大發現,在中國和世界佛教史上都具有極重要的意義。名寺傳說法門寺是一座著名的佛門古刹,相傳建於東漢末年(二○○年左右)。據寺中新發現的碑文記載,古印度一位名叫阿育王的國王,在佛祖釋迦牟尼(約公元前五六五——前四八六年)死去一百一十九年後,‘假鬼工造八萬四千塔’,重新安放釋氏遺骨(舍利)。後來幾  相似文献   

17.
崇圣寺位于云南大理点苍山应乐峰下,建于唐文宗开成元年,即公元836年。1872年,崇圣寺为兵祸所毁。寺虽毁,但留存下来三座古塔,即著名的三塔,三塔的主塔名叫千寻塔。1978年,文物工作者维修三塔时,在千寻塔塔顶发现了南诏、大理国时期的文物珍品580多件,尤以大理国时期的文物珍品  相似文献   

18.
“色拉姆”是穆斯林的礼仪用语,其音译又译作“赛拉姆”、“色拉姆”,意为“和平”、“平安”、“安宁”。它是阿拉伯语“安赛拉姆&#183;阿莱库姆”的音译的简缩。  相似文献   

19.
近日,南京大报恩寺遗址长干寺地宫出土的铁函,内藏七宝阿育王塔,塔内有佛顶真骨和舍利,引起了国内外的高度关注。此次考古发现对于揭示南京的寺院分布以及唐宋时期南京的佛学艺术成就与  相似文献   

20.
有关蒙古军攻陷大理城一事的具体时间,在明代以后修撰的史籍中均有明确记载。此事,《元史·宪宗纪》及《世祖纪》系于元宪宗(蒙哥)三年,《续资治通鉴》则系于南宋理宗宝祐元年(癸丑),元宪宗三年亦即理宗宝祐元年,二史记载相同。《元史·世祖纪》云:“十二月丙辰,(蒙古)军薄大理城。初,大理主段氏微弱,国事皆决于高祥、高和兄弟。是夜祥率众遁去,(忽必烈)命大将也古及拔突儿追之。帝既入大理,……”。目前,有关书籍在述及这一史事时,均将其断在公元1253年。其实,在中国纪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