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国共产党与抗战时期的第一次民主宪政运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齐平 《长白学刊》2000,2(5):73-75
中国共产党是抗战时期第一次民主宪政运动的实际领导,并使其构成抗战时期民主运动的重要内容。第一民民主宪政运动为中国共产党人探索新民主主义宪政理论创造了最佳契机,取得了重大理论成就。  相似文献   

2.
陈雷 《长白学刊》2006,(2):80-82
在抗战时期爆发的第二次民主宪政运动中,中国共产党作为积极的参与者和政治领导者,适时提出了“民主联合政府”主张,使运动达到了新水平。虽然由于国民党的顽固和阻挠,民主宪政的目标最终未能实现,但这一运动巩固和扩大了民主力量,进一步动摇了国民党的一党专政和独裁统治,为战后中国政治的进步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3.
论抗战时期民主宪政运动兴起和发展的背景与条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抗战时期民主党派发动的旨在争取民主、要求抗日的民主宪政运动的兴起和不断发展有其特有的背景与条件。面对可能亡国灭种的民族危机 ,怀着满腔爱国热忱、阵容已经壮大的民主党派再也不能容忍国民党当局的专制统治 ,纷纷要求国民党当局实行民主 ,积极抗战 ,从而掀起声势浩大的民主宪政运动。在中国共产党正确的策略方针影响推动下 ,宪政运动得到发展 ,并逐步达到高涨。  相似文献   

4.
祝天智 《长白学刊》2010,(3):114-118
抗战时期宪政运动有力地推动了近代中国政治发展:它推进了近代政治民主化的进程,拓展了现代政党的生存空间,促进了民主和宪政观念的知识化与社会化。抗战时期宪政运动的主要缺憾,同时也是它未能达到立宪之目的的根本原因在于:在近代中国战争决定政争的政治发展逻辑支配下,国人头脑中充满了浓厚的反妥协情绪,国共两党的妥协空间都很狭小,同时各派政治力量不仅对宪政存在诸多误读,而且都对宪政持实用主义和工具主义的态度。抗战时期宪政运动的历史功绩及其缺憾是当代政治文明建设的宝贵资源。  相似文献   

5.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度,是在我国宪政运动中逐步产生和发展起来的.我国多党合作制度与宪政民主建设具有内在互促关系,主要体现在:我国多党合作制度蕴涵着丰富的宪政民主价值;我国宪政民主建设又离不开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相似文献   

6.
杨力 《前进论坛》2009,(9):45-46
参加民主宪政运动参与组建民主政团同盟 抗日战争中后期,国统区先后爆发了两次民主宪政运动,这是以各民主党派为主要发起者和活动主体,在中共积极参与和推动下,以反对专制政治、实行民主政治为终极目标的政治运动。  相似文献   

7.
杨琴 《传承》2012,(10):16-17
宪政是政治民主化和国家现代化的重要标志,中国共产党在抗战时期,依据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理论,结合中国的具体国情和革命斗争的需要,积极探索,逐步形成了并在一定范围内进行实践的新民主主义宪政模式。  相似文献   

8.
高峻 《政协天地》2011,(7):40-41
抗战时期的延安,中国共产党高举抗日救国的旗帜,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开展了大生产运动,并实行精兵简政,建立“三三制”抗日民主政权,营造出军民团结抗战的氛围,吸引着国内外愈来愈多的瞩目。  相似文献   

9.
民主的发展进程有其自身的规律,民主发展的正确方向是:共和、法治、宪政,所以在民主建设过程中必须始终贯彻共和、法治、宪政精神,为此,中国共产党在民主、共和、法治、宪政各层面上进行了艰辛的探索并取得了很卓越的成就,虽然在探索过程中也经历了曲折,出现了失误,但总的来说我国的民主正在朝着良性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10.
民主的发展进程有其自身的规律,民主发展的正确方向是:共和、法治、宪政,所以在民主建设过程中必须始终贯彻共和、法治、宪政精神,为此,中国共产党在民主、共和、法治、宪政各层面上进行了艰辛的探索并取得了很卓越的成就,虽然在探索过程中也经历了曲折,出现了失误,但总的来说我国的民主正在朝着良性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11.
分类号:D602由中国民主运动研究的著名学者、南京大学历史系姜平教授历经数载深入研究而完成的《中国百年民主运动》一书已由甘肃人民出版社出版。这是我国建国以来第一部关于近现代民主宪政运动的学术著作。该书以翔实的资料和严密的逻辑,对我国百年民主宪政运动发...  相似文献   

12.
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以毛泽东新民主主义宪政思想为指导,在陕甘宁边区和各抗日根据地全面 推行普遍的民主选举制度,建设“三三制”民主政权,建立新型党政关系和民主监督制度,加强新民主主义法制 建设,构成了中国共产党新民主主义宪政实践的主要内容,为新中国的民主宪政建设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相似文献   

13.
什么叫宪政,法学家们从不同的角度对宪政作出了众多界定:“宪政就是宪法政治,以宪法治理国家。”邹平学教授认为:“宪政就是以宪法为起点,民主为内容,法治为原则,人权为目的的政治形态和政治过程”。宪政是先进的仁人志士对符合人类理性和主流的政治制度的描述,是现代民主政治人性化的发展目标。社会主义社会是人类历史上新型的社会形态,社会主义社会的建立,开辟了人类社会政治文明发展的新纪元,也为宪政的发展提供了制度选择和政治保障。因为宪政与社会主义制度有着共同的理想目标和进步追求,具有共生的价值。本文就这些情况进行分析,以就教于学界同仁。第一,社会主义和宪政都是人类社会政治文明进步的产物。社会主义无论是作为一种理论或者理想,还是一种制度或者运动形态,都体现人类政治文明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阶段。宪政则是人类社会政治文明发展中最重要的标志。“人类社会从野蛮向  相似文献   

14.
“九一八”后受民族危机的刺激,知识分子要求结束训政,还政于民,以便团结全国人民共同御侮的呼声日渐高涨,宪政运动由此而兴起。“九一八”后的民主宪政运动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要求国民还政于民;二是批判国民党的训政理论及其实践,并就如何实行宪政展开讨论。尽管“九一八”后的宪政运动没有取得任何实际的政治结果,但它对国民党训政理论及实践的批判,尤其是对于如何开始宪政的论证和设想,剥夺了国民党一党专政的理论合法性,具有十分重要的思想意义。  相似文献   

15.
陕甘宁边区参议会作为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创建的最为完善的实行民主政治的主要组织形式,行使议决和立法职能,树立民主权威;畅通诉求,表达民意;监督政府,督促政府改进工作;教育民众,锻炼民众的民主能力,增强了中国共产党在陕甘宁边区执政的合法性,推动了边区各项事业的顺利发展,中国共产党因此积累了丰富的民主执政经验。  相似文献   

16.
靳连芳 《桂海论丛》2005,21(5):92-94
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根据地使民主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实现。其时代主题、具体内容和检验标准,对于当前推进民主政治建设具有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17.
王晋林 《传承》2011,(21):12-13
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在陕甘宁边区和各抗日根据地的政权建设上,建立了参议会"三三制"抗日民主政权,对于抗日根据地巩固发展和争取抗日战争的胜利起了重要的作用。在这种的建设上,毛泽东创造性地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抗日战争的实际相结合,形成了系统、科学、完整的中国共产党新民主主义政权理论,成为抗日民主政权建立和建设的指导思想,对抗日民主政权政权的建立和发展作出了杰出的历史贡献。  相似文献   

18.
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有多方面的任务,其中第一位的是要提升党依法执政的水平。依法执政首先要确立宪政民主思想,在宪法中明确规定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以宪法为依据执政。要牢固树立执政是执掌政权的观念,按照宪政民主的要求处理党政关系,通过国家权力机关指挥“一府两院”,实现执政行为的法律化。还要切实推进民主程序的法制建设,按照法定民主程序执政,在法治的高度提高执政能力,巩固执政地位。  相似文献   

19.
在中国共产党 80年波澜壮阔的发展历程中,以毛泽东、邓小平和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三代领导集体,建立和发展了最广泛的统一战线,最大限度地争取人心、凝聚力量,为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事业作出了历史性贡献。 中国共产党成立初期,为了完成异常艰巨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党建立了民主联合阵线,实现了第一次国共合作,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大革命运动,使自己迅速成为中国政治舞台上的一支重要政治力量。在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侵华战争、中华民族处于危亡关头时,中国共产党建立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实现了第二次国共合作,开创了抗…  相似文献   

20.
在政治文明和法治建设取得实质性进步的当代中国,中国共产党十六大提出了科学执政、依法执政、民主执政这一历史命题。民主执政、依法执政与依宪执政逐渐为社会各界关注。中国共产党依宪执政是指中国共产党以宪法为基础,以宪政建设为目标,按照科学的思想、理论、制度、方法执掌国家政权,构建民主法治国家,保障和满足人民利益需求,它是中国共产党正确判断和把握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产物。本文拟从历史的角度考察论述中国共产党依宪执政的基础、依宪执政的方法和表现,并对中国共产党如何进一步推进依宪执政,彰显其作用提出浅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