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1 毫秒
1.
据某材料载:××县人民法院组织巡回法庭,采取审判人员、调解小组成员、村民委员会成员和德高望重的老农“四结合”的办法组成,深入基层就地办案,调解民事纠纷,进行法制宣传。而且,这一做法还被加以推行。 笔者认为,这一做法值得商榷。 首先,它违背了法律的规定。民事诉讼法(试行)第三十五条规定:“人民法院审判第一审民事案件,由审判员、陪审员共同组成合议  相似文献   

2.
一天,诸暨县人民法院牌头法庭,接到有关部门移送来的一起民事案件。据来人介绍,原告人陈海标被人伤害,但伤势不重,被告人马汉昌已愿意赔偿医药费用,故请法庭作为赔偿案件处理。可是在法庭询问原告时,陈海标情绪激愤,坚持要求严惩杀人凶手。于是审判人员引起了疑问。本案发生时并未报告,后来当地以民间纠纷召集双方作过调解。被告马汉昌在调解后,准备拿出一百元钱赔偿对方损失。而且,本案从发生到原告不服调解,已过去了很多天。根据以上  相似文献   

3.
一、 如何理解我国法院的调解制度   法院调解是指在人民法院审判组织的主持下,双方当事人自愿平等协商,达成协议,经人民法院认可后,终结诉讼程序的诉讼活动。按此定义,我们可以看出法院调解的两方面含义: 1是指审判人员在审理过程中对当事人进行的法律讲解及对当事人的思想进行疏导工作; 2是指审判人员引导双方当事人进行平等协商最终达成一致协议终结诉讼的活动①。从上述含义中,我们可以对法院调解制度的性质作如下理解: 1法院调解是在法院受理案件之后判决作出之前进行的一项活动; 2审判人员在调解过程中居于主导地…  相似文献   

4.
调解制度要在理论和实务中加强完善,应在民事诉讼中发挥调解应有的作用,使调解得到社会的普遍认可。如在法院调解中,凡起诉到法院的案件都应先行调解,调解不成再移送相关审判庭审判。先行调解的程序可在立案庭立案后,由调解人员或法官按照法律和司法解释所规  相似文献   

5.
论点辑要     
《中国审判》2009,(10):64-64
〈〈结合基层审判实践,笔者认为对基层法庭办理的以下几类案件不适用调解:一是法律规定不得调解的案件,二是当事人下落不明的公告案件,三是经传票传唤当事人无正当理由缺席的案件,四是双方当事人均明确表示不同意调解的案件(婚姻家庭纠纷等法律规定应当进行调解的案件除外)。  相似文献   

6.
一、正确处理“一步到庭”与必要的庭前准备的关系实行“一步到庭”的审判方式,把过去在庭前进行的大量调查、取证、调解等工作一次拿到法庭上去进行,改变了传统的审判“四步曲”的作法。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什么事都可以到法庭上去做,连必要的庭前准备也不要了。在当前情况  相似文献   

7.
比较中国与其它主要东方国家的审判文化后发现,两者在起诉、证据的运用、审判后的执行等方面有些相似之处。同时,中国传统的审判文化还有一些方面与它们不同。比如,中国的传统审判文化中少有宗教因素、多有伦理因素、重视法庭调解的作用等。中国与西方主要国家的审判文化相比较后发现,它们在世俗性方面十分相似。可是,在审判理念、法律的适用和审判方式等方面都有明显的相异之处。推究产生这些相异、相似之处的原因,还在于中国社会内部。中国的传统社会是个世俗社会、伦理性农耕社会和专制社会,这些都决定了中国传统审判文化中的一些独特之处,形成了与东、西方主要国家审判文化的异似点。  相似文献   

8.
《法学》1993,(11)
第一,额外地增大了法院的王作量,在客观上,一方面相对缩短了法官学习法律的时间,不利于法官法律素养的提高,另一方面相对缩短了法院审判案件的时间,造成草率结案,办案质量不高。加上法院审判任务繁重,如再设一个调解中心抽调审判人员去做份外工作(律师的工作)——从事经济纠纷调解和法律咨询工作,更为加大了法院的工作量,法官学习法律业务和审理案件的时间进一步相对缩短,更不利于法官法律素养的提高,更是不利于正确审理案件。  相似文献   

9.
本文所称诉讼调解,主要是指在法院审判人员主持下,双方当事人就争议民事权益进行协商,或者通过协商达成一定协议的行为.在进一步加强民主与法制建设的今天,深入研究我国现行的诉讼调解制度和诉讼调解的司法实践,对于完善诉讼调解法律规范,保障自愿、合法调解原则的实现,改进办案方式,提高办案效率,使诉讼调解更有效地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服务,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一、诉讼调解存在的问题诉讼调解虽然在共和国时期的民事审判工作中,发挥了重要的历史作用.但是,由于在过去的很长一段时间里,人民法院对诉讼调解存在片面的认识,过分强调了诉讼调解的积极作用.在把诉讼调解写进民事诉讼法后,又因法律规定太原则,故缺乏可操作性.因此,  相似文献   

10.
美国法律的调解与仲裁制度乔钢梁具有中国特色的调解与仲裁日趋受到美国法律界的重视。为了减少联邦及各州法庭所需处理的积案,美国联邦和各州的立法机关都已经制定或正在起草有关法律,要求原告和被告双方在由法庭审理案件前作调解和仲裁。我从乔治顿大学法学院毕业后,...  相似文献   

11.
扰乱法庭秩序犯罪是一种侵害法庭秩序和司法尊严的犯罪,通常指哄闹、冲击法庭、侮辱、诽谤、威胁、殴打审判人员或者其他扰乱法庭秩序,造成严重后果的行为。本文拟就惩治扰乱法庭秩序犯罪的根据以及增设扰乱法庭秩序罪作些讨论,并结合法律规定与实践经验,谈谈扰乱法庭秩序犯罪的审理程序,以就教于法学界同仁。  相似文献   

12.
具有中国特色的调解与仲裁日趋受到美国法律界的重视。为了减轻联邦及各州法庭所需处理的积案.美国联邦和各州的立法机关都已经制定或正在起草有关法律,要求原告与被告双方在由法庭审理案件前进行调解和仲裁。1、美国联邦法院调解规定许多联邦地区法院的法规对一些案件的“调解”作了明文规定。以密西根州西部区为例:根据地区法院法规,法院的法官有权要求民事诉讼案以调解的方式解决。以下几种方式可决定哪些案件可通过调解解决:。、诉讼双方同意并规定由调解解决,并由法庭批准;h、由诉讼一方提出,并通知另一万;C、由法庭自动提出…  相似文献   

13.
近日,任城区法院召开中心法庭庭长座谈会,对当前民事审判方式改革的实施状况进行了调查。发现较普遍地存在四大问题:一是相当一部分审判人员仍习惯于庭下反复调查、调解,不敢大胆实行"一步到庭"的方法审理案件,当庭宣判。使得并不复杂的案子复杂化,造成有些案件久拖不决。二是对按简易程序审理的案件,虽有问话笔录,而无开庭笔录,体现不出开庭审理。三是少数审判人员驾驭庭审的能力不高,把握不准双方争执的焦点,整个庭审环节不够分明,甚至无辩论、调解阶段,很难适应  相似文献   

14.
罗恒军 《中国审判》2010,(11):30-31
本刊讯广西壮族自治区恭城瑶族自治县人民法院栗木法庭近年来坚持“调解优先、调判结合”的工作原则,从深度、广度上推进调解解决纠纷机制的落实,在社会矛盾化解方面独辟蹊径。该院的主要做法有:一是加大“巡回法庭”办案的力度和广度,把法庭搬到瑶寨村屯、田间地头,巡回审理、就地办案;二是强化诉讼过程各个环节的调解,将调解贯穿于立案、审判、执行、信访工作全过程,  相似文献   

15.
“圆桌审判”的另一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针对未成年人犯罪问题,司法机关采取了很多教育、帮助和挽救措施,圆桌审判就是不少地方进行探索并被褒扬的形式之一。但笔者认为,这种审判方式有几个问题需要注意。 所谓圆桌审判,就是改变传统的法庭布局,审判人员、公诉人、受害人、被告人等围坐在一张圆桌旁开庭审理案件。笔者以为,这一方式具有以下方面的不足: 其一,削弱了刑罚色彩。刑罚的根本目的是使犯罪者受到惩罚,对其犯罪行为付出一定的代价。这种惩罚,既体现在刑罚执行阶段,也体现在严肃的法庭审判过程中,使被告人通过接受审判,认识到法律神圣不可侵犯。适用圆桌审判的方…  相似文献   

16.
近日,市法院通过工作,对在本地任职的法庭庭长和部分审判人员进行了调整,实行易地任职,为确保严肃执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实施这项制度给法庭工作带来了诸多好处:一是使法庭排除了外来干扰,保证了严肃执法。审判人员  相似文献   

17.
我国行政审判中调解制度的改革与完善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我国行政审判中的调解制度不仅在立法上存在矛盾 ,而且在法律适用上也有冲突。因此 ,本文从调解适用范围、适用原则以及调解模式等四个方面出发 ,提出了改革和完善我国行政审判中的调解制度之设想。  相似文献   

18.
调解,是人民法院解决民事纠纷案件的一种主要方式。对经济纠纷案件的解决,同样适用这一方式。经济纠纷案件的调解,通常是在审判人员的主持下,诉讼双方当事人通过自愿协商,互谅互让,达成协议的方式进行的。这种在法院审判人员主持下,双方当事人一齐到庭的调解方式,我们称之为“当庭调解”。在审判实践中,还有一种调解方式:诉讼双方当事人不需要到庭,而由审判人员用书信向一方当事人转达对方当事人意见和对双方当事人进行说服教育,促成双方达成协  相似文献   

19.
阶级立场、实事求是、群众路线是1949至1956年基层审判必须遵循的原则,并集中体现在审判组织与审判方式的确定、案件事实的调查、审理的进行、裁判的做出等方面.这一时期的基层审判组织经历了由独任制占绝对主导地位到兼行独任制与合议制的转变.法庭审判作为反革命案件与重大刑事案件的主要审判方式,对其他案件的法庭审判以及巡回审判与就地审判、公审均产生了重要影响.发现与认定案件事实乃是基层审判的主要环节,为此通过讯问、庭审获取被告口供,经由主动、广泛、彻底的调查获取证人证言,同时综合运用其他证据实属必须,而在此基础上的结案一方面大致遵循了这一时期有限的法律、政策规定,更重要的是坚持了政治标准并兼顾了情境合理性,在此前提下基层司法机关针对不同案件分别采用了调解、判决、移转等结案方式.总体而言,1949至1956年基层审判秉具初创性、阶级性、群众性、主动性、追求客观真实等特质,体现了"政治司法"的基本特征.  相似文献   

20.
民事诉讼法(试行)第103条规定:“人民法院审理民事案件,除涉及国家机密、个人隐私或者法律另有规定的以外,一律公开进行。”但长期以来,一些审判人员习惯于在当事人之间来回奔波,搞背靠背的调查、调解、谈谈劝劝,或者是反复调解无效,经合议庭评议甚至审判委员会讨论决定后,开庭走走形式。结果是:法官两边劝,当事人冷眼看,上诉加申诉,忙得团团转。而办案效果还往往不理想。通过调查分析认为,在开庭中主要存在以下问题:一是审判人员在庭审程序掌握上的主观随意性,导致庭审程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