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彭跃云  刘斌 《法制与社会》2012,(26):123-124
一般自首是我国刑法的一项基本刑罚原则和量刑原则,也是对于实施犯罪行为后具有悔罪表现的犯罪行为人以宽宏的刑罚;自首又具有主动性、自愿性.因而,自首主观心态在司法实务中的认定就成为尤为突出的问题,也是最为棘手的问题;如何认定自首的主观心态,则是司法实务中亟需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2.
试论严格责任的主观心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无论是大陆法系,还是英美法系,大多数国家或地区,均有关于严格责任的规定。在我国刑法中,对醉酒的人犯罪和奸淫幼女罪等一些特殊犯罪,规定了严格责任。所谓严格责任,就是指在某些特殊的情况下,行为人在主观上缺乏罪过而触犯刑律的行为,依照刑法规定应当负担刑事责任。众所周知,罪过有两个基本特征,一是意识因素,二是意志因素。在严格责任中,虽然无罪过,但有没有主观心态呢?回答应该是肯定的。既有之,那又是何特征呢?我以为,严格责任上的主观心态,亦应该是由意识因素和意志因素所组成。但是,这种主观心态与罪过,虽然形式…  相似文献   

3.
全明姬 《法制与社会》2011,(32):265+272-265,272
"徇私"在渎职犯罪构成要件或量刑中占有重要地位和作用。由于在司法实践中对徇私的概念、地位、证明标准等问题的把握上尚存在一定的难度,且对徇私的解释理念直接关系到罪与非罪、此罪与彼罪、一罪与数罪、刑罚轻重等问题,因此,准确认定和证明"徇私",对于司法实践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对于村干部能否成为渎职犯罪主体问题一直处于争议之中,这造成了司法实践中的主体界限掌握不一致、管辖划分不清等问题,影响了对村干部渎职犯罪的查处。本文通过对村干部的职能定位及渎职犯罪的主体等方面进行分析,论证村干部成为渎职犯罪主体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5.
本文对当前查处渎职犯罪案件中的主体认定和案件管辖两个问题进行了探讨。认为受国家机关委派、委托、聘用等从事公务的人员 ,应视为国家机关工作人员 ,以解决《刑法》第九章渎职罪中犯罪主体的规定与司法实践相脱节的问题 ;国家机关工作人员以外的其他国家工作人员渎职犯罪案件应由检察机关受理管辖。  相似文献   

6.
李理宇  周欢 《法制与社会》2011,(36):279-280
渎职犯罪因果关系的判断是渎职犯罪认定的重点和难点,学术界对渎职犯罪的认定问题存在多种不同的理论,而且各种种理论之间争议不断,这造成了实践中的诸多问题。本文认为可以通过条件说加犯罪嫌疑人的主观方面来对渎职犯罪的因果关系进行综合认定。  相似文献   

7.
刘春成  陈双玲 《法制与社会》2013,(25):277-278,281
食品安全直接关系到人们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始终是百姓关注的热点。近年来,食品安全事故层出不穷,大案、要案不断攀升,食品监管部门难辞其咎。为有效遏制、严厉惩处食品监管渎职犯罪,《刑法修正案(八)》第49条规定了食品监管渎职罪,旨在从源头上防控食品安全犯罪。为此,本文从食品监督渎职罪的立法背景、产生的原因及预防措施三方面进行探讨,以期对刑法理论的进一步完善和司法实践有所助益。  相似文献   

8.
自1997年刑法修订以来, 案源线索匮乏一直制约着人民检察院的反渎职检察工作,有相当部分罪名在很多检察院属于“新罪名”,即仅仅是停留在法条上而不是诉讼程序中的实在犯罪。如何开辟案源,已成为促进反渎工作全面发展的重要课题。渎职犯罪不同于普通的刑事犯罪,前者一般为法定犯,是“拟制恶”,后者一般为自然犯,  相似文献   

9.
渎职犯罪在实践中面临一些疑难问题,诸如"造成恶劣社会影响"的认定、"情节严重"的判断标准等都需要进一步明确。深入讨论这些疑难问题并提出可行的解决方案,是依法惩治渎职犯罪、确保公职人员正确履职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10.
11.
渎职犯罪的防治构想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张鹏 《法学杂志》2001,22(4):51-52
渎职犯罪是负有国家管理职能的公职人员滥用职权、徇私舞弊、亵渎职守而发生的一种职务犯罪 ,是国家公权力在具体工作人员身上发生异化的标志。这种权力的异化 ,主要表现为权力的非责任化和权力的权利化。笔者从其“病理”入手 ,略谈对其防治的总体思路。一、健全机制保障 ,营造“不能犯”的外部环境1、实行权力谦抑 ,消除渎职犯罪的深层诱因。渎职犯罪总离不开权力的运作 ,权力运作过程是一个分配社会利益的过程 ,具有本能和自发的腐蚀性。法国著名思想家孟德斯鸠曾断言 :“一切有权力的人都容易滥用权力 ,这是一条万古不变的经验。”渎职…  相似文献   

12.
德日刑法中主观违法论的理论基点在于将"法"理解为命令,将"法规范"解释为命令规范,由此进一步推导出作为命令规范的法规范之指向对象只能是能够理解命令的责任能力者.因此,责任能力的具备与否决定违法的成立与否这点才是主观违法论的核心内容.  相似文献   

13.
金融诈骗罪是我国刑法分则第三章破坏社会主义市经济秩序罪中规定的一节犯罪,笔者认为:针对我国金融市场不断发展,新的犯罪形式及手段不断出现的现实,为有力打击金融犯罪,保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该类犯罪应以行为犯模式立法,不论犯罪嫌疑人是否有非法占有的目的,只要其实施了金融诈骗的行为,就构成犯罪。1.从金融诈骗犯罪的客体分析我国刑法分则是以犯罪侵犯的客体为主要依据进行分类的,因此我们必须注意金融诈骗罪所侵犯的客体。金融诈骗犯罪对公私财产所有权的侵害是一种物质性侵害,因其数额往往极大,远非传统诈骗罪可比,故这一物质性…  相似文献   

14.
马裕房 《法制与社会》2010,(34):141-142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城市化建设呈现日新月异的发展态势。在加快城市化建设的同时,虽然采取了一系列打击和预防职务犯罪的措施,但是,由于工程建设领域涉及面广,竞争激烈,诱惑力大,仍然是职务犯罪的高发区,而这类型的渎职侵权犯罪也越来越频繁地出现。因此,抓住工程建设领域渎职犯罪产生的深层次问题进行研究,堵源截流,尤为重要。本文从渎职犯罪的现状、特点、原因及防范对策等方面进行了简要的分析和探讨。  相似文献   

15.
袁映 《法制与社会》2011,(17):159-159
"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食品安全监管渎职犯罪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修正案(八)》中的增设,是此次刑法修正案的亮点之一,有助于遏制当前愈演愈烈的食品安全问题,凸显了刑事立法过程中保护民生理念的重视和贯彻。本文拟通过对食品安全监管渎职犯罪立法意义和存在问题的探讨,发表相关见解。  相似文献   

16.
渎职犯罪主体的界定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范冬明 《政法学刊》2003,20(1):71-72
渎职犯罪主体是特殊主体,即国家机关工作人员,这种特殊性,使人们在适用法律时,往往碰到诸多的困惑与尴尬。渎职犯罪主体可分为纯正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和非纯正国家机关工作人员二类,非纯正国家机关工作人员须作更进一步的界定。  相似文献   

17.
一、解决之基:现状据统计,2003年至2005年,全国共有33519名渎职犯罪被告人被宣告缓刑,渎职犯罪案件的年均缓刑率为51.5%,明显高于公安机关侦查案件19.74%的年均缓刑率。[1]《检察机关立案查处事故背后渎职犯罪情况报告》披露:2006年,在检察机关立案侦查的629名犯罪嫌疑人中,已经对370人作出了刑事处理,其中,检察机关决  相似文献   

18.
首先,《刑法》第九章把渎职罪的主体仅限于国家机关工作人员,而未将国家机关以外的国家工作人员包括进去。这也就是说,只有国家机关工作人见因渎职行为致使公共财产、国家和人民利益造成重大损失的,才能以渎职罪论处,国家机关工作人员以外的国家工作人员既使造成特别重大的损失,也不能以渎职罪论处。《刑法》第九章以外的一些章节,  相似文献   

19.
王振川 《中国法律》2005,(5):8-10,56-59
一 当前,随着经济社会的迅猛发展,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依法治国方略的实施和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需要,加大惩治和预防渎职侵权犯罪工作力度的必要性和紧迫性越来越凸现出来。  相似文献   

20.
姜涛 《河北法学》2021,39(10):86-108
渎职犯罪上的"重大损失"等不法结果,并不属于客观处罚条件,渎职犯罪认定无以客观归责论替代因果关系理论的必要。渎职犯罪的不法行为与不法结果之间往往是"多因一果",主要原因力说可以解决渎职犯罪因果关系判断的难题,如果实行行为本身缺乏诱发介入行为的危险性,第三人或被害人的介入因素对严重损害等结果的发生具有决定性,且第三人或被害人的介入行为属于不具有预见的可能性的情况,则就不能以行为人制造现实的危险而认定不法行为与不法结果之间具有因果关系。主、次作用的判断是一个与职务相关的范畴,可以用职务相关性理论、客观的预见可能性与合法的替代理论予以解答,不可以把职务无法涵摄、客观上不具有预见可能性、可以合法替代的行为所带来的结果解释为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