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以借贷为名贿赂案件的侦查刘甦行贿受贿是一种肮脏的金钱交易,以秘密的方式实施,知情面小,不易暴露,同时行贿受贿双方又都是利益的获得者,他们为了掩盖其犯罪行为,常常在罪行即将败露之际,互相勾结,精心策划,编造各种谎言,狡辩抵赖,自恃作案手段隐蔽,攻守同盟...  相似文献   

2.
贿赂案件是检察机关查处的重点,其具有行、受贿对偶性的突出特点,在查处贿赂案件的过程中,初查的重点往往是以行贿人作为突破口。目前,根据修正的新刑事诉论法关于传唤持续时间最长不得超过12小时及侦查阶段律师可以提前介入等规定,给反贪侦破贿赂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逐步发展,贿赂犯罪出现了一些新的作案手段,因此,深入研  相似文献   

3.
来稿摘登     
江西省宜丰县人民检察院袁力峰、刘建、毛平安同志给本刊撰文指出,行贿受贿犯罪是一种智能型犯罪,作案手段狡猾、诡秘。他们为了掩盖犯罪,对抗侦查,逃避法律制裁,往往以“借”为名进行受贿犯罪活动,这使得民事借贷同以“借”为名的受贿犯罪交织在一起,难以区分,给司法实践中的认定犯罪工作带来一定困难。笔者认为,  相似文献   

4.
论贪污贿赂案件侦查中的再生证据及其运用马迅贪污、贿赂犯罪属于“隐形犯罪”,这类案件的被告人大多都有很强的反侦查能力。案难办,证难取,是当前检察机关查办贪污、贿赂案件侦查工作的显著特点。如何拓宽侦查思路,探索侦查规律,开辟取证渠道,是当前深化反贪污、贿...  相似文献   

5.
讲究侦查策略智破贿赂案件徐明忠,杨武力贿赂犯罪是一种智能型犯罪。其表现为手段隐蔽,行贿人受贿人互相勾结,互为利用,投桃报李,行受贿双方均不易突破。针对贿赂案件的特点,襄阳县检察院从突破行贿人人手,在获取证据上狠下功夫,收到了较好的效果。1991年以来...  相似文献   

6.
检察机关直接受理侦查部门在查处贿赂案件时,普遍存在取证难的问题。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有:贿赂双方各有利益,案发前,一般订有攻守同盟;从作案到案发,往往时过境迁,物易其主;目前,检察机  相似文献   

7.
从证据学的角度讲,认定贿赂犯罪的刑事诉讼过程是一搜集、审查、判断、运用、肯定证据的过程。在当前司法实践中,贿赂案件犯罪分子作案手段日趋隐蔽,贿赂双方一般都是在“一对一”的情况下进行权钱交易,案件的证据有以下几个突出特点:  相似文献   

8.
贿赂犯罪是一种特殊的职务犯罪,其最大的特点是“一对一”,秘密作案,不留痕迹,行贿受贿双方均为既得利益者,一旦败露都要治罪,形成一种相互牵制的“信赖”关系。但是,在惩治贿赂犯罪中,如果适当运用“宽严相济”刑事政策来分化、瓦解这种看似牢不可破的利益共同体,在相当程度上能使贿赂犯罪得以成功侦破。  相似文献   

9.
讯问是刑事诉讼中取证的重要手段之一,对于贿赂案件的侦查来讲,审讯尤显重要。因为,证明贿赂犯罪是否存在、贿赂金额的大小、贿赂事实的多寡,往往只能靠行、受贿双方的言词证据。  相似文献   

10.
1997年刑诉法颁布后,为进一步明确检察机关与公安机关关于刑事案件的管辖权,国家六部委的联合做出了规定,检察机关管辖的案件主要为刑法第八章规定的贪污贿赂案件和第九章的渎职侵权案件。经过这几年法律的实施,特别是中央部署打击商业贿赂专项行动以来,对检察机关管辖案件的范围,不少人提出应由检察机关统一侦查商业贿赂案件,但也有相反的观点。本文试从法律解释论的角度,在分析他人意见的基础上,提出商业贿赂应由检察机关统一侦查的看法。  相似文献   

11.
贿赂犯罪是国家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之便,谋取私利的一种职务犯罪,这一权钱交易的刑事犯罪活动,严重地损害了国家肌体的健康,历来是我国司法机关重点查处的犯罪之一。近年来,由于犯罪分子作案手段日趋隐蔽,贿赂双方一般都是在一对一的情况下进行权钱交易,现行证据规则以及在侦查环  相似文献   

12.
目前贿赂案件在反贪工作中占据很大比例。一些在全国有影响的大要案件许多都存在涉嫌受贿犯罪。其社会危害极其严重。近几年来贿赂犯罪更为盛行,有的甚至公开化或半公开化。不给好处不办事,不给回扣不成交,在某些领域成为一种“定律”。虽然贿赂事件公开化、半公开化,收受贿赂双方心知肚明,但绝大部分具体行贿受贿行为的实施是在很隐蔽的情况下进行的,一般没有第三者在场,也无财务帐目明确记载。  相似文献   

13.
邬培栋 《法制与社会》2010,(35):292-293
近几年的村干部贪污案件频发,影响到农村的社会稳定,也是检察机关查办职务犯罪的一个重点。本文认为基层检察机关应注意发掘村干部贪污犯罪案件来源,全面了解村干部贪污案件作案手法,及时掌握村干部贪污犯罪的侦查技巧,确保侦查行为完整严密。  相似文献   

14.
贿赂案件不同于其他刑事案件,行、受贿双方“一荣俱荣,一损俱损”,因此双方尽量避免留下痕迹,总想做得天衣无缝,使侦查取证工作十分困难。但是不论犯罪分子作案手段多么狡猾,行动多么诡秘,只要我们认真搞好调查研究,分析可疑的迹象,充分利用侦查手段,还是能够打开缺口,弄清事实真相的。  相似文献   

15.
何文雄 《法制与社会》2010,(35):182-183
本文从探索和把握贿赂犯罪的规律入手,谈了对贿赂犯罪侦查思路的看法,认为应掌握好侦查谋略,注意区别对待行贿人、受贿人,注重初查,拓宽案件突破口,综合运用各种技侦手段,做好贿赂案件的侦查工作。  相似文献   

16.
作案手段、犯罪模式与“签名”特征都表征犯罪进行过程中某种形式样态,其内涵与外延均有差异:作案手段是指特定人或特定犯罪团伙所选择的犯罪的途径或方法;犯罪模式是以两个以上不特定的犯罪人或犯罪团伙的作案手段为基础而整理出的一套具有共通性的作案手段;“签名”特征是犯罪者因个人人格上的特质而强迫自己实施的一种“签名”式行为。明确区分三个概念的异同,有利于解决目前侦查实践中三者使用混淆的状态,准确把握三者各自的侦查价值,为侦查破案和犯罪预防工作服务。  相似文献   

17.
随着我国罪犯假释率的逐步提高,假释领域贿赂犯罪必将成为一个新的监所民警职务犯罪风险点.本文旨在分析监所假释领域贿赂犯罪的作案手段和特点,并试图提出一些针对此类贿赂犯罪的侦查对策.  相似文献   

18.
邵秋明 《法制与社会》2012,(19):261-262
在大陆地区,职务犯罪的侦查主要是要是由检察机关的反贪污贿赂部门和反渎职侵权部门查处,反贪污贿赂部门负责贪污贿赂案件的侦查,反渎职侵权部门负责国家机关工作人员渎职侵权犯罪的查处.然而在司法实践中,贪污贿赂与渎职侵权犯罪经常会相互交叉,两个部门又缺乏有效侦查协助机制,容易形成漏罪,不利于反腐败的打击.因此对于贪污、渎职犯罪数罪并发的案件,有必要探索侦查协作机制.  相似文献   

19.
贿赂案件能否运用诱惑侦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实务中使用“诱惑侦查”的合理性问题,迫切需要理论论证。刑事诉讼法第四十三条构成我国贿赂案件中使用“诱惑侦查”的主要法律障碍,而“过于频繁使用”和“不当使用”这种手段,也会带来负作用。但不能以此否认诱惑手段在侦查贿赂案件中的有效性及可行性。现阶段“相对合理”的做法是,“诱惑型诱惑侦查”应当禁止。对于犯罪暴露的贿赂案件,可以借用已经存在的机会来实施诱惑。同时,应严格诱惑侦查手段的审批权限。  相似文献   

20.
职务犯罪案件初查的方法与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东宁  王正海 《犯罪研究》2000,(6):45-45,15
职务犯罪是指国家工作人员或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在履行职务过程中,利用职务上的便利所实施的犯罪行为,如贪污罪、受贿罪、渎职犯罪等。其表现形式多种多样,犯罪嫌疑人的基本情况、作案手段等也各不相同。检察机关在查办职务犯罪案件时,应当把获取证据作为整个侦查工作的核心。由于这类案件犯罪主体的特殊性、犯罪行为的隐蔽性和复杂性,在初查职务犯罪案件时,应注意初查的方法与策略,以获取成案的主要证据,确保案件的成案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