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最后陈述权是刑事被告人在庭审中所享有的一项重要的诉讼权利。其理论基础主要在于立法对刑事被告人弱势地位的特别关注以及对言词原则的体现。最后陈述程序的设置,有助于法官更好地发现案件真实,同时还凸显了对被告人人格的尊重,又可以对旁听民众有一种特殊的教育功能。在性质上最后陈述权主要是辩护权,此外还体现为一种情感宣泄权。另外,文章还对如何限制和保障最后陈述权进行了一些分析。  相似文献   

2.
我国刑事诉讼法第一百五十五条确立了被告人开庭陈述权。它充分保障了被告人的主体地位,有助于防止法官预断,实现司法公正。但实践中仍存在着忽视被告人开庭陈述权的问题,因此需要尽快加以改进。  相似文献   

3.
被告人未经宣誓陈述制度是英关法的一种特有制度。在英关法中,未经宣誓陈述不是证据但却有证据效力。英关法废止被告人未经宣誓陈述制度的做法,反映了被告人在法庭上有真实陈述的义务。大陆法及我国在理论上认为被告人陈述案件事实是一种权利行为,无如实陈述的真实义务,这违背了证据客观性和真实性的要求。  相似文献   

4.
在刑事案件庭审中,律师为什么要向被告人发问?律师怎样向被告人发问?这既涉及到律师对被告人发问这一程序在开庭市理中的地位,又涉及到律师在对被告人发问时的技巧和综合能力。本文结合在办理刑事案件中遇到的问题和积累的经验,从两个角度对上述问题谈谈自己的认识。  相似文献   

5.
我国《刑事诉讼法》第155条规定被告人、被害人分别就起诉书指控的犯罪进行陈述之程序。该程序为1996年修改刑诉法时新增程序。该程序确立与中国式庭审模式的制度背景有紧密联系,对加强被告人、被害人的当事人主体地位、被害人与被告人诉讼地位平衡、法庭审理结果正义的实现等问题产生重大意义。但该程序特性、内容、性质在实践中认识比较模糊,司法操作上存在缺陷,需要改进。  相似文献   

6.
曹瑾  徐安然 《法制与社会》2012,(19):132-133
作为一种尚未合法化的证据类型,品格证据在我国司法实践中却有扩张之势。为了防止品格证据的滥用导致法官偏见等弊端,有必要将其适用限制在量刑阶段而排除对定罪的影响。对刑事被告人的品格证据引入法庭的主体、程序及内容等问题制定相关规则,改变我国刑事审判中品格证据运用混乱的现状,发挥其在量刑阶段应有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7.
朱军 《人民司法》2011,(15):62-65
一、现行刑事庭审方式的由来和理论依据开庭是审判程序中最核心的内容.其对于查明案件事实的重要性已经不言而喻。在1996年刑事诉讼法修订之前,我国的刑事庭审方式是典型的带有浓厚的职权主义色彩的纠问式审判方式,这种审判方式可追溯到1979年第一部刑事诉讼法的颁布。第一部刑事诉讼法的颁布是中国法治时代的开端。是中国法治化进程的...  相似文献   

8.
谢军 《法制与社会》2012,(6):137-138
我国现行的刑事司法制度中简易程序和普通程序简易审可称为速决程序。因此,被告人的程序选择权也可分为简易程序选择权和普通程序简易选择权。  相似文献   

9.
刑事被告人证明责任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卞建林  韩旭 《法学论坛》2002,17(3):98-106
根据无罪推定原则 ,控诉方承担证明被告人有罪的责任 ,被告方不承担证明责任 ,这是一项基本原则。但证明责任包括证明有罪的责任和证明无罪的责任 ,被告方不承担证明有罪的责任是绝对的、无条件的 ,在某些特殊情况下 ,被告方仍要承担提出证据证明自己无罪的局部责任 ,这在许多诉讼制度和证据法发达的国家和地区成为普遍认可的实践。我国对此应予以借鉴 ,它符合诉讼合理主义的要求 ,具有一定的理论依据 ,即刑事政策、证明难易、诉讼效率。  相似文献   

10.
目前,律师在侦查、起诉、审判阶段对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提供法律帮助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而在执行程序中对服刑人员的法律帮助显得相当薄弱。服刑人员是在封闭状态下被执行刑罚的,而且其在服刑期间也涉及诸多的诉讼问题,迫切需要律师的法律帮助,以维护其合法权益。对律师而言这是法律服务的处女地;对服刑人员而言,这是置身于大墙内与世隔离的人群的渴望;对于国家立法而言,这是需要法律明确调整的重要领域。一、律师为服刑人员提供法律帮助的必要性人民法院的裁判生效后,罪犯被依法交付执行,刑事执行程序就已经开始。在刑事执行程序中,也产…  相似文献   

11.
有利被告论探究——以实体刑法为视角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邱兴隆 《中国法学》2004,(6):146-154
实体意义上的有利被告,作为罪刑法定与刑法的明确性原则的一条派生与补足原则,指的是当刑法适用上遇有暂时"解释不清"的疑难时,应该做出有利于被告的选择。它可以从国家作为立法者应对刑法规定不明承担的责任、刑法的人权保障机能、刑法与刑事诉讼法的立法精神、刑法的正当目的以及传统刑事政策等诸多维度得到证成。从有利被告的立场出发,在刑法解释领域,应当排除违背立法精神的不利被告的解释,允许不违背立法精神的有利被告的解释;在定罪环节,应当坚持"疑罪从无"与"罪疑惟轻"的规则:在量刑环节,应当排除违背立法精神的重刑选择,而允许不违背立法精神的轻刑选择。  相似文献   

12.
行政协助的法律定位与控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马乐  田园 《行政与法》2005,(5):91-93
行政协助制度是行政程序法上的一个重要制度,但对这一制度的研究在我国却显得相对落后。随着行政职权的有限性和专业化与管理事项日益复杂化之间矛盾的不断加深,建立行政协助制度已成为解决现行管理体制弊端的必然要求。本文从对行政协助的法律定位入手,界定了行政协助的涵义、特征及与相似概念的区别,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从程序和责任两个方面对行政协助进行有效的法律控制。  相似文献   

13.
14.
陈平 《河北法学》2004,22(5):5-8
拖欠农民工工资问题已成为社会性问题 ,主要在于 :政府行政行为不规范和执法的疲软 ;保护农民工弱势群体的立法尚不够完善 ;农民工主张自我权利的能力较为薄弱 ;恶意欠薪者肆无忌惮。对此 ,不仅要呼唤社会道义和诚信的回归 ,更重要的是需要法治的完善和制度的落实  相似文献   

15.
追求精确的目标使法律发展出了一套专门语言,这种语言在许多方面与日常语言不同。法律的科学化带来了法律语言的技术化,法律语言作为专家语言日益与日常语言分离,伴随这种分离的是生活世界与系统的分离。语言是存在的家,生活世界存在于日常语言中,技术语言泛化带来生活世界的殖民化。法的现代性问题源于语言的分裂。交往行动与日常语言密不可分,只有实现技术语言与日常语言的有机融合,才能实现沟通理性对工具理性的治理。  相似文献   

16.
17.
法律援助供需矛盾解决途径之探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槐杨 《行政与法》2005,(4):62-63
我国已初步建立起法律援助制度,几年来法律援助工作取得一定的成绩。但基于我国国情,现有法律援助资源无法满足社会需求,突出表现为人力不足和财力不足。解决法律援助供需矛盾可尝试实行法律援助服务实施主体多元化,通过多种途径完善费用分担制度,开辟多种经费来源渠道。  相似文献   

18.
中国内地与港、澳、台之间相互承认与执行仲裁裁决的问题,是区际司法协助的重要内容。内地与香港之间的商事仲裁裁决在1997年之前按照《纽约公约》承认和执行,1997年以后按照《关于内地与香港特别行政区相互执行仲裁裁决的安排》承认和执行。内地与澳门之间的商事仲裁裁决在目前按照《关于内地与澳门特别行政区相互认可和执行仲裁裁决的安排》承认和执行。内地与台湾之间的商事仲裁裁决根据1992年《台湾地区与大陆地区人民关系条例》承认和执行,但是该条例在实际操作上还存在一定问题,需要加以澄清。  相似文献   

19.
郑春玉 《知识产权》2003,13(5):14-18
知识产权投资比其他创业投资面临更多的问题,其中最重要的是产权的保护难度大和知识投资风险较高这两个问题。因此知识产权投资就更需要有效的法律制度、政府的指导和支持以及企业自身的良好管理。我国目前应当在知识产权保护和企业组织的法律制度等方面进行改革和完善,以适应知识产权投资孵化的需要。  相似文献   

20.
<正>(2019年11月11日,中国广州)序言1. 2019年11月9日至11日,来自40多个国家、4个国际组织的法学法律界人士相聚中国广州,出席中国法学会主办的中国法治国际论坛(2019),围绕深化中国法治国际合作,服务共建‘一带一路’主题进行了广泛深入的讨论。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