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4 毫秒
1.
新书推荐     
《你在为谁工作》陈凯元著定价 16.8元。这是一本值得每个员工阅读的好书, 也是我省许多机关、企事业单位作为打造企业 (团队)文化,提高员工素质,使员工从平庸到优秀,从优秀到卓越的励志书籍。本书以“你在  相似文献   

2.
高峰 《先锋队》2013,(20):34-35
中国企业为什么不能成为伟大的公司?企业家们给出的答案很相似,即投资、成本、需求,还有技术有差距。但事实恐怕并非如此。从投资上看,虽然依然有众多企业家抱怨借贷难成,但投身于中小企业贷款业务的金融机构越来越多,早已不是2009年时国有大型企业"撑得要死",中小企业"嗷嗷待哺"却被告知"粮已售罄"的景况。还记得曾在2009年的APEC中小企业峰会闭幕式上,阿里巴巴董事局主  相似文献   

3.
吴祖平 《当代贵州》2013,(18):58-58
《中国民间商会探索》(以下简称《探索》)一书,可以说展示了当代中国民间商会诞生发展的苦乐悲欢。如全国工商联原党组副书记、副主席保育钧为《探索》写作的序言所言:"这本书,是中国当前结合行业商会实践研究民间商会的第一本书,记录着这群改革者的足迹。"贵州不是我国五金产品的产销大省,却走出了一位在全国五金行业大名鼎鼎的民营企业家、全国工商联  相似文献   

4.
好书推荐     
《理论导报》2013,(5):63-63
《影子里的中国》●吴敬琏等著江苏文艺出版社2013年版本书是一本经济学家、政治学家、国际学者把脉政治时局和经济轨迹、预测未来危机的著作。本书澄清了当下中国的改革理路,从"中国轨迹"到"危险的邻居",从"即将到来的危机"到"未来中国的陷阱",围绕中国经济发展轨迹、发展陷阱、金融革命、社会核心价值观与新秩序展开思考,评判中国改革成败,并预言未来中国的新危机与未来世界的新格局。焦点话题均为约稿专文论述,作者在各个领域的影响力巨大,为新一届政府提供了发展的参考。  相似文献   

5.
叶雷 《奋斗》2008,(8):62-62
美国联合国际大学教授、管理大师马歇尔·古德史密斯教授的《魔鬼管理学》有了中文版,它告诉了你那些从优秀到卓越管理者的致命细节。  相似文献   

6.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激发和保护企业家精神,鼓励更多社会主体投身创新创业",高度概括了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企业家精神的相关论述。辩证唯物主义认为,意识对物质的反作用"有时是十分巨大的",中国需要企业家,更需要企业家精神,企业家精神是企业家身上的"钙"。培育中国的企业家精神离不开中华文化的滋养,离不开本土实践的丰富,需要从优秀企业家个人和典型案例中不断挖掘,从中华商道中汲取养分,最终形成传承中华优秀文化基因的独特精神标识。  相似文献   

7.
新书推荐     
《红色管理—向共产党学管理》朱镕基曾说过:“我们国家现在缺少什么样的企业家呢?缺少博古通今的企业家,既懂国外的经营管理,又懂中国《孙子兵法》,又懂《共产党宣言》的企业家。”本书的问世,昭示中国管理史乃至世界管理史上最成功的MBA经典案  相似文献   

8.
<正>记者:张教授,您好!从《中国震撼》到《中国触动》再到《中国超越》,每一本作品问世,都深受读者欢迎。您最初创作"中国模式三部曲"的初衷是什么?张维为:中国的崛起改变了中国,也改变了世界。这三本书,是我走访百国,思考中国崛起、中国模式和中国话语的心路历程。我想把各种相关的问题思考得尽量全面一点、透彻一点,使自己呈现给读者的东西能真正对得起读者,对得起这个国家,对得起这个民族,对得起这个时代。中国崛起到今天这样,绝不能再被  相似文献   

9.
1.《追求卓越》(美国)托马斯·比特斯、罗伯特·沃特曼2.《基业长青》(美国)詹姆斯·柯林斯、杰瑞·波拉斯3.《从优秀到卓越》(美国)詹姆斯·柯林斯4.《卓有成效的管理者》(美国)彼得·德鲁克5.《管理:任务、责任、实  相似文献   

10.
《实践》2019,(1)
<正>我的《实践》情缘作为党校人,我对《实践》杂志有一份亲近感。《实践》陪伴了我多年的教学和科研历程,促进并见证了我的成长。1990年,我第一次在《实践》刊发的稿子《从"模范窗口"看民主社会主义国家的经济实质》被评为"全国省级政治理论刊物优秀文章奖",同时还被权威核心期刊《科学  相似文献   

11.
正做事不同凡响,令人惊羡;人格出类拔萃,受人尊敬,都可以形容为卓越。《三国志》里说"英才卓越,超逾伦匹",评说的是人物。《南史》里说"任情卓越,轻财爱士",讲的是一种品格。苏轼《答李廌书》赞赏"词气卓越,意趣不凡",指的是诗赋作品。卓越既可以形容人,也可以形容事。"人"和"事"是统一的,德才整体上突出,是人格的卓越;某方面突出,某件事突出,是一时一处的卓越。事是人做的,谁做了卓越之举,当然可算杰出之人。古往今来卓越都是一个很高的标准,谁敢轻言自己卓越呢?但卓越离大家并不遥远,  相似文献   

12.
《实践》2019,(1)
<正>我的《实践》情缘内蒙古党校副校长、教授安静赜作为党校人,我对《实践》杂志有一份亲近感。《实践》陪伴了我多年的教学和科研历程,促进并见证了我的成长。1990年,我第一次在《实践》刊发的稿子《从"模范窗口"看民主社会主义国家的经济实质》被评为"全国省级政治理论刊物优秀文章奖",同时还被权威核心期  相似文献   

13.
熊盛德 《先锋队》2012,(28):47-48
作为一个喜爱历史读物,特别是党史书刊的热心读者,在一个十分偶然的机会里,笔者有幸得到了山西《党史文汇》主编钟启元同志新近出版的一本36万字的新书《行走在历史的田野》,立即心满意足地阅读起来,书中有选择地汇集了她此前在山西大学"中国新闻史"教学和编辑部工作二十多年中写下的部分人物专访和研究文章。于是我在一个学者型优秀期刊主编笔下的广阔历史田野上看"人物星空",灿烂耀眼;品"史林折枝",芳香扑鼻;读"编辑思绪",更是韵味无穷。我早已忘了自己是在读史、读论,还是在读  相似文献   

14.
新书推荐     
《解决》 《解决》这本书是中国大陆市场营 销实战的总结;是对中国营销观念影响 较大的书之一;是帮助中国职业营销经 理人事业发展、帮助企业迅速提升业绩 的营销管理"名著"。 《解决》从几个方面,为现代企业 在营销竞争中陷入困境时提供了帮助, 指出了中国本土企业制约发展的一些原 因,这种原因是许多企业家没有意识到 的。他将丰富的营销整合管理经验溶入 到企业的实质管理中来,迅速发觉中国 企业营销不足之根本,提炼出营销建设  相似文献   

15.
正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把"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列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决定》里"治理"一词出现了24次,这也是第一次在党的重大文件中使用"治理"一词,凸显了我们党治国方略的重大转变。《决定》中5次提到"社会治理"。从"社会管理"到"社会治理",一字之差,却折射出中国社会治理模式的重大变革。从"社会管理"到"社会治理"绝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概念转  相似文献   

16.
梁丹同志是河南省委党校经济管理教研部教授、副主任 ,是优秀的青年骨干教师。她历经 3年时间完成的新书《在历史的天平上———中国对外开放的历史与前瞻性研究》2 0 0 3年 9月已经由中州古籍出版社出版。这本书凝聚了作者大量辛勤劳动 ,从各方面看 ,都是一本好书。阅后 ,本人有以下几点感想 :1 该书内容是作者对自身多年来的外经贸教学和研究成果的阶段性总结。梁丹教授多年来一直从事外经贸方面的教学和研究 ,对经贸理论和国内外的经贸实践有深入的研究 ,有关研究课题、论文经常见于国内一些专业报刊。该书关于中国几千年对外开放历史所…  相似文献   

17.
《共产党宣言》是科学社会主义的经典文献,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生动实践离不开《宣言》的科学指引和精神鼓舞。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继承了《宣言》的理论基因,在新的时代条件下以理论和实践双重形态继承和发展了《宣言》的核心思想和基本理论。从"两个必然"到"四个自信",体现了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对社会主义最终胜利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高度自信;从无产阶级"历史使命"到中国共产党"不忘初心",体现了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对建立共产主义新社会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理想信念;从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到"以人民为中心",体现了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的对马克思、恩格斯人民立场的坚持和发展;从"世界历史"到"人类命运共同体",体现了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对马克思、恩格斯世界历史思想的坚持和发展。因此,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对《宣言》在理论和实践上的继承和发展。  相似文献   

18.
国企也好,民营也罢,贵州企业如何做强做大?贵州企业家如何冲出"经济洼地",在全国甚至国际市场开疆拓土?在中国商界,贵州的企业家展现了怎样的独特魅力,贡献了怎样的商业智慧?为此,从2013年第一期起,本刊特推出《企业首脑访谈录》这一栏目,旨在展现本土企业家的风采,分享企业执行中的商业智慧,分析行业发展的形势与前景,传递现代商业价值观。  相似文献   

19.
《新政革命与日本——中国,1898-1912》是《海外中国研究丛书》中的一本,作者是美国乔治亚州立大学的历史系教授任达,译者李仲贤。任达在这本书中讨论了两个问题:一是从1898年到1911年清王朝"新政"运动的革命性的影响,以及在此运动中日本因素的影响;二是清王朝"新政"运动。  相似文献   

20.
正方言在5月21日的《长江日报》撰文说,财经作家吴晓波近日撰文《宋林的悲剧》。文章说,一位央企领导人曾自嘲是"三无人士"——无存在感,无论企业管理得多优秀,都得不到民众和社会的认可与尊重;无兑现感,无论经营业绩有多出色,都与自己的收入不匹配,与同资本等级的民营企业家相比更是判若云泥;无安全感,随便任何人都可以"实名举报",坐车、吃饭、旅行、收受礼物、与异性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