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政治文化创新思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了当前及今后很长一段时间中国共产党以及中国人民进行社会建设的目标——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四中全会站在历史的新起点,与时俱进的提出了进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新要求、新目标。十七大提出要准确把握时代的新要求和人民群众的新期待,自觉遵循文化艺术发展规律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全面提高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能力及十七届四中全会对廉政文化的新发展都体现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政治文化创新的必要性和时代要求。本文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政治文化创新的必要性入手,分析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政治文化创新面临的挑战,提出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政治文化创新的路径。  相似文献   

2.
马克思、恩格斯构想的社会主义,是实现了对资本主义社会否定的肯定,作为自由人联合体的和谐社会形态。但传统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存在着教条主义对待马克思主义和对科学社会主义的误读。中国共产党人提出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突破了传统社会主义理论的思维模式,深化了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主义本质论,丰富了科学社会主义的思想内容,对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创新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3.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那么,怎样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构建一个什么样的和谐社会呢?包括科技创新、制度创新、文化创新等在内的"创新"是推动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发展的根本动力,它不断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提供物质、制度、文化等方面的条件,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得以实现的根本途径.我们所要构建的和谐社会也是充满"创新"活力的社会.正是在"创新"的基础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同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实现了有机的统一.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们说"创新"是贯穿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整个过程的主题.  相似文献   

4.
社会主义法治是我党根据法律治理国家的政治理念。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社会,社会主义法治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政治保障,二者之间始终存在着这种依存的关系。社会主义法治在政治上,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从秩序、人权、正义、效益等方面起到了保障作用。  相似文献   

5.
于海平 《桂海论丛》2008,24(5):59-61
解放思想的根本目的就是要破解发展难题,从根本上解放生产力,从而更好地维护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人民群众的社会实践是解放思想的认识论基础;是推动解放思想不断深入的根本动力;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是检验和衡量解放思想是否取得成效的唯一标准。解放思想,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离不开党的群众路线,坚持党的群众路线是实现解放思想的根本途径。  相似文献   

6.
统一战线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在本质上是相一致的。没有统一战线的和谐,就没有社会主义全社会的和谐。统一战线是我们党执政兴国的重要法宝,也是我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法宝。社会和谐,最为重要的是能够具有一种促进"社会和谐"的运行机制,统战工作部门应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而不断创新工作机制。  相似文献   

7.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面临许多问题与困难,解决好这些问题、处理好各方面矛盾的根本途径是继续深化各项改革,完善各项制度。首先要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理顺各种经济关系和处理好各种利益矛盾;其次要深化政治体制改革,为和谐社会建设提供政治制度保障;再次要深化社会体制改革,建立和完善各种社会结构和机制,保证社会的良性运转;最后要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的人文精神导向。  相似文献   

8.
江泽民同志提出的制度创新 ,是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必须解决的重大课题。现代化包含物的现代化、人的现代化和制度现代化三个层面的内涵 ,它们是不可随意分割的有机整体。回顾中国近代以来的历史 ,制度现代化在中国现代化进程中起着条件性、前提性的保证作用。总结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经验教训 ,制度创新是社会主义改革开放事业能够顺利进行的根本保证  相似文献   

9.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科学发展观题中之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刘箴 《湖湘论坛》2005,18(1):41-42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的角度 ,明确提出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为党执政的重要目标。“和谐社会”作为一个重要政治概念明确提出来 ,充分体现了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科学发展观的题中应有之义。  相似文献   

10.
物权法的制定和实施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大意义。物权法是一部起支架作用的法律,有利于推动依法治国方略的实施;物权法突出了平等保护,有利于鼓励创造财富,激发社会活力;物权法体现了社会公平,有利于公平正义的维护;物权法能够调动资源的合理利用,有利于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物权法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石。  相似文献   

11.
浅谈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创新的基本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邹丽华 《前沿》2007,(6):151-154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的提出,是以胡锦涛为首的新一届政府在社会主义建设方面重大的理论突破,是对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本文仅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创新的特征出发,分析理论创新的新特点,目的是更好地、更深刻地理解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内容,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  相似文献   

12.
杨芳 《前沿》2007,39(1):185-187
胡锦涛总书记关于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的重要讲话,是对马克思主义道德观的精辟概括,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新形势下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指针。本文阐述了社会主义荣辱观提出的历史必然性;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内涵和鲜明的时代特征;揭示了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是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和基本任务,社会主义荣辱观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  相似文献   

13.
理解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新理念,就要对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念提出的依据、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念的内涵以及如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进行深入了解。  相似文献   

14.
试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肖泽圣 《桂海论丛》2005,21(6):11-13
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题中应有之义,是一个包含丰富内涵的目标体系。构建和谐社会应着力激发社会的创造活力,促进社会公平和正义,努力探索解决人民内部矛盾的新方法,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和积极建立社会宏观调控机制,提高社会管理能力。  相似文献   

15.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中国共产党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全局出发提出的一项重要任务,适应了改革开放的客观要求,体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共同愿望。  相似文献   

16.
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马克思主义社会形态理论在中国实践中的具体运用,是对马克思主义社会形态理论的发展和创新。其具体表现为,构建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为基础;以中国共产党为执政党;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为社会发展目标;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的政治、文化的上层建筑,形成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促进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相似文献   

17.
何英 《人民论坛》2010,(10):44-45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局出发提出的重大战略任务,反映了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体现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  相似文献   

18.
新世纪新阶段我国致力于构建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社会,这就必然要求加强法制建设,创造良好的法制环境。树立法律的最高权威性、进一步完善法律制度、依法行政、公正司法、建立健全社会信用制度,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项基础性工程。  相似文献   

19.
叶裕惠 《桂海论丛》2005,21(3):24-27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党的十六大以来重要的理论创新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任务,需要从各个方面对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从理性上去深化认识,从中找出规律以指导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顺利进行。文章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历史背景和深远意义,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和必要条件,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需要处理好十大关系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20.
社会主义本质论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论基础。社会主义本质的生产力目标和共同富裕的目标在实践中表现为效率和公平的关系,从理论角度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能兼顾公平与效率,体现了社会主义的本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经济基础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所以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必须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的所有制结构;从实践角度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结合不尽如人意,所以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点就是正确处理效率与公平的关系问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其实就是不断完善我国的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