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异化概念是马克思哲学中的重要范畴,是青年马克思的主要批判工具。但是在1845年之后,异化概念明显淡出马克思的文本,而后在《资本论》中再度出场时已非原先意义上的使用。1845年之后,异化范畴淡出马克思的文本,根源于马克思对奠基于形而上学基础之上的知性逻辑的超越。马克思之前的全部哲学,从形而上学出发来理解人的本质,人的本质成为知性逻辑视阈下对人的抽象,而马克思的实践唯物主义则根本拒斥形而上学,并在实践逻辑中实现了对于人本质的全新解释,人的本质由知性逻辑判断下的预设变成了实践基础上的生成,于是,异化失却了异化的主体,异化概念自然淡出马克思的文本。而后异化范畴在《资本论》及其手稿中重回马克思的批判视野,但这时的异化已不再是人本质的异化,从根本上来讲只是对社会现象的客观描述。正是在马克思解释世界到重建世界的理论变更中,异化范畴在马克思文本中的地位随之转变。  相似文献   

2.
王利军 《前沿》2012,(17):49-52
以往我们将马克思的自由观理解为对外在必然性的认识,通过哲学史的考察我们发现这种自由观其实是斯宾诺莎的自由观,这种自由与必然处于二元分裂的状态,还远远没有达到德国古典哲学的高度,因而更不可能是对马克思自由观的科学阐释,反而由于我们将自然认识领域的自由观推广和应用到社会历史领域,从而造成了恩格斯与马克思自由观的分裂,也造成了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的二元分裂.在马克思看来自由不自由不是人与物的关系问题,而是人与人的关系问题,他发现资本主义社会的资本逻辑的必然性不过是人的异化的表象,于是他将这种必然性收归到人自身,即通过对异化的扬弃来解除资本逻辑的铁的必然性,实现对象化与自我确证、自由与必然的统一.  相似文献   

3.
马克思异化劳动理论的逻辑建构主要有五个环节:即费尔巴哈的人 本异化史观、赫斯的行动哲学、黑格尔的劳动辩证法、古典经济学的劳动学说和社会 主义者改造世界的理论要求。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理论是对哲学、经济学与社会主义 理论的一次尝试性整合。这既是一次伟大的理论创造,但也蕴含了内在理论悖论,正 是这种理论的悖论决定了马克思必然要扬弃人本异化史观,创立科学的理论。  相似文献   

4.
“异化”理论是马克思构建包含唯物史观、剩余价值学说等理论在内的思想体系的重要内容。马克思早期的异化理论受德国古典哲学的影响带有人本主义色彩,其异化理论的逻辑演进经历了从“抽象的人”到“现实的人”,从“个体与类的矛盾”到“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冲突”,从“道德评价优先”到“历史评价优先”的转变,最终走向了历史唯物主义。  相似文献   

5.
现代性批判问题是马克思重点关注的理论议题,在他那里,对于现代性的审视不仅是一项哲学任务,更是政治经济学研究的焦点所在。透过《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我们发现,马克思对于现代性的批判有一条清晰的运思逻辑:从哲学批判走向了政治经济学批判。哲学批判是马克思现代性批判的逻辑起点,在深刻剖析黑格尔理性形而上学的基础上,马克思以“感性活动”批判黑格尔的“纯粹活动”、以“现实主体”批判黑格尔的“理性主体”,同时批判了黑格尔对劳动概念的抽象理解。以此,马克思摧毁了现代性的基本原则——抽象的主体性。然而,哲学批判难以切中社会存在和现实社会的经济关系,难以触碰现代性问题的根基。基于此,马克思将现代性批判上升到政治经济学批判,他具体考察了国民经济学、异化劳动现象与私有财产问题,并立足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本身批判资本主义问题,最终揭露了资本主义自身的内在矛盾以及资本逻辑对现代社会的抽象统治。  相似文献   

6.
“新实证主义的马克思主义”认为哲学是对科学的逻辑分析,所以马克思辩证法本质上就是实证的逻辑。但由于其把马克思辩证法完全作科学化和实证化的理解,致使其彻底割裂了马克思辩证法与黑格尔辩证法真实的内在联系,反而使马克思辩证法本有的批判性和革命性也丧失了。  相似文献   

7.
王甄玺 《新东方》2022,(1):65-71
马克思政治哲学中关于权利与制度域题的重构首先是对康德伦理观进行了批判.康德的"制度规范"是建立在道德学说的伦理规则上的,只能修补市民社会价值规范.马克思指出道德的基础不能根据先验性原则来设定,而是现实的物质生产关系及其活动,共产主义革命是扬弃资本主义异化道德的必然途径.虽然黑格尔在法哲学体系中扬弃了康德式的"善",把握...  相似文献   

8.
马克思的现代性批判理论具有独特的逻辑运演,它的形成和发展是一个充满批判与建构的双向过程。具体而言,从哲学向度分析,马克思现代性批判主要体现在通过实践原则超越抽象原则,揭露现代社会的现实状况;从经济学向度分析,马克思现代性批判主要体现在通过社会变革颠覆资本逻辑,揭示现代性的深层根源;从人学向度分析,马克思现代性批判主要体现在通过摒除一切束缚和奴役人的异化力量,最终实现人的解放目的的学说。  相似文献   

9.
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问题的解读,以往大都依据恩格斯1888年的论著《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实际上,马克思早在1845年-1846年《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就明确提出哲学基本问题是物质与意识的关系问题.马克思不仅运用实践思维方式,由具体到抽象,将物质与意识的关系问题抽象阐发为,基于实践基础上的物质对意识的决定作用和意识对物质的反作用.而且他在随后的著作中进一步由抽象到具体,与其创立的唯物史观结合起来,将哲学基本问题的具体内容阐发为,基于实践基础上的社会存在与政治法律思想、道德等社会意识形式的关系问题,从而合理地解决了哲学基本问题.  相似文献   

10.
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传统哲学的本质区别在于哲学思维逻辑的根本对立,这种对立贯穿于哲学思考问题的前提、思路、结论以及旨趣等思维过程中。在传统哲学思维逻辑下,哲学所认识的世界是一种抽象的本体世界;而马克思新世界观的思维逻辑,则把关注的目光从抽象王国返回到人的现实生活世界,以人的生成性特点为依据,完整体现了主体性、客体性、历史性的辩证统一,科学回答了人与世界的历史发展。因此,马克思新世界观与唯物史观是内在统一并相互规定的。  相似文献   

11.
在马克思主义的理解史中,对"历史"概念的追索散发着恒久的魅力。作为西方马克思主义滥觞的《历史与阶级意识》便是以重构历史唯物主义的历史概念为中心的。卢卡奇在对德国古典哲学历史思想的得失分析中,将马克思的"历史"定位为一种生成性存在和动态功能结构,从而用历史辩证法来剥离资产阶级社会意识的"物化结构"。然而,由于他以黑格尔式的抽象逻辑设定来座架历史概念,不能透视马克思历史观的广义与狭义层面的区分,不能理解狭义历史唯物主义所体现的历史观的真实意蕴,因此其逻辑运演的深层仍是一种抽象的思辩,最终无意识地陷入了历史唯心主义的意识形态。重思青年卢卡奇的历史逻辑,对于理解其后西方马克思主义如何不断走向人本主义、实践主观化具有深刻的启示。  相似文献   

12.
现有教科书对实践概念只是给出了抽象而笼统的诠释 ,模糊了马克思科学实践概念的原有之义。马克思哲学始终贯穿着唯物辩证的思维方法和研究方法。这一方法最显著的特点就是与人的社会现实的生存状态紧密地联系起来 ,尤其是与现实社会的人所进行的认识与改造自然和社会的实践活动过程联系起来。马克思哲学科学的实践概念应当是认识性实践和改造性实践的统一。  相似文献   

13.
马克思哲学的价值内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马克思哲学的基本前提、变革途径和价值目标的分析中 ,可以得出马克思哲学的基本价值内涵即是以实践为基石 ,从现实的、完整的人出发 ,通过批判异化的人与人的异化 ,以消除人的异化了的生存状态 ,最终实现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的最终结论  相似文献   

14.
焦玉玲  姜建成 《求索》2012,(9):124-126
实践问题对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性毋庸置疑,然而由于实践概念的泛化和对实践这一概念不同视角的诠释,以至于当今学界对马克思实践哲学的解释也意见纷呈。马克思把自己的哲学称为"实践的唯物主义",说明实践观点对于构建马克思唯物主义哲学体系具有决定性作用;马克思哲学思维方式经历了从思辨思维方式到实践思维方式的转变,不但以科学的态度正确地解释世界,而且强调在此基础上能动地改变世界;马克思主义实践哲学是对西方哲学中道德实践与技术实践的整合与超越,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是对人类生存意义反思的价值哲学。从本体论、认识论和价值论三个维度来梳理和分析马克思主义实践哲学,从而更深入地理解和把握马克思主义实践哲学的特质。  相似文献   

15.
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把人类社会的发展划分为:人与类的统一、人与类的异化以及人向社会复归的三阶段。《资本论》把这种哲学思辨过程具体化为科学理论,基于异化劳动的人与类转变为基于剩余价值的人与社会,但扬弃异化实现人与社会的和谐统一始终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价值主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马克思人与社会关系思想在当今时代的伟大理论创新,资本主义世界人与社会的异化并不在于对剩余价值的分割和占有,而在于剩余价值永远脱离劳动者和社会整体。把剩余价值向劳动者和社会整体复归实现人与社会的和谐统一正是科学发展观的哲学内涵。  相似文献   

16.
我们过去把“解释世界”与“改变世界”形而上学地割裂了,导致了“知”的片面和“行”的盲目,但因此抹杀马克思的“改变世界”与一般哲学的批判意向或知行统一的差别是错误的。实践的观点并不能归结为理解历史的一种思维方式,而是把解释的逻辑看作是实践自己派生的,而且只有在人理解了自己的存在并愿意改变的时候,解释的逻辑才完成。马克思哲学并非不“看”,但唯一真实的“看”乃是实践的自身显示着的意义联系整体。  相似文献   

17.
马克思认为,私有制和资本逻辑导致"实践的异化",从而使在实践基础上的人与自然的内在统一变成"在实践异化"基础上的人与自然的对立,这就必然导致生态危机。马克思还认为,走出生态危机的困境,需要革命的实践,即共产主义的实践,才能彻底扬弃私有制和资本逻辑导致的"实践异化",实现人与自然的内在统一,进而实现人类的自由和解放。只有实现人与自然的内在统一才能真正实现人类的自由与解放,这是同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彼此辩证地结合在一起。  相似文献   

18.
陕大海 《理论月刊》2005,1(5):21-23
科学发展观加深了我们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实践概念的理解。马克思的实践概念是基于对生产与生活具体的历史的统一之科学研究而形成的科学实践概念,是对人类全部实践活动本质的最高抽象和哲学概括。它所揭示的实践本质,存在于人类实践的全部历史进程之中。科学发展观正是以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实践观为最深刻的哲学理论基础的。科学发展观视域中的实践观同马克思历史科学视域中的实践观完全同一。  相似文献   

19.
作为在马克思整个思想体系中起着承前启后的过渡作用的一个重要理论,异化理论在马克思思想发展的历程中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从异化理论内在逻辑的转换过程,我们可以较为清晰地透视出马克思整个哲学逻辑变迁的轨迹,从而深刻地理解马克思关于异化劳动是解开历史之谜的钥匙的论断。  相似文献   

20.
"劳动"是"历史"的秘密。马克思坚信,历史不是抽象的,历史是现实的。而要使历史从抽象走向现实,就必须使劳动从抽象走向现实。"抽象历史"的根源是"抽象劳动"。"剩余价值"直捣"抽象劳动"的心脏,但"剩余价值"在窥见了劳动的本质的同时证实了异化劳动。异化劳动丧失了人的本质。马克思通过对异化劳动和剩余价值的分析揭示了劳动以及从事劳动的人的真实面目:劳动是人的本质力量的显现,是人的存在方式。"现实的人"从事的"现实劳动"展现的是"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历史辩证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