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和文化源远流长,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范畴。"和"观念是在农业、饮食、音律等知识的基础上产生的,继而发展出"和实生物""和而不同""以和为贵""保合太和""协和万邦"等观念群,共同构成了和文化的基本内涵,成为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组成部分。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深深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汲取了和文化的思想精华,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果的创造性转化。深入挖掘和文化的内涵,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旨在解决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问题,是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相似文献   

2.
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关于"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论述,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重要理论成果之一.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它深刻把握了世界历史发展规律与趋势,从世界社会主义运动中汲取智慧.在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过程中,中国共产党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正确把握共同人性、高度重视人类尊严...  相似文献   

3.
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作为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继承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协和万邦"的世界主义理念、"义利合一"的发展指导思想、"和而不同"的文明相处之道,结合国内外发展实际情况进行创新性转化,超越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国际观、利益观、发展观。体现中国特色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彰显中国负责任大国形象、兼济天下的胸怀,为应对全球性发展问题、构建国际新秩序提供现实方案,为全人类共同发展构建美好蓝图。  相似文献   

4.
习近平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有着深厚的理论基础,它符合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是马克思"自由人联合体"的重要探索,更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思想相契合。当前,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面临着诸多挑战。因此,要积极向国际社会宣传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使这一理念得到世界各国人民的认同;要坚决贯彻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分步骤具体实施这一倡议;要不断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推动建立国际关系新秩序。  相似文献   

5.
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以其中华传统政治文化的精髓向世人展示了中国人民协和万邦、命运与共的处世理念,科学有效地回答了"人类该何去何从"的时代之问,为破解全球治理危机贡献了中国智慧。强化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深入人心成为了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的时代命题。从文化心理基础和文化逻辑进路的视角来探寻强化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深入人心的路径,需充分发挥中华文化包容共生的文化力量,推动"一带一路"凝聚全球共识,摒弃单边主义,搭好世界多边主义的舞台,架稳命运共同体理念深入人心的"连心桥"。  相似文献   

6.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作为中国为谋求人类共同利益而向世界提供的全新治理理念,其本身既蕴藏着丰富的中华传统文化智慧,又在融汇传统文化价值精髓的基础上与时代精神相结合,实现了二者的辩证统一。它内在地包含了对"和而不同"的包容观、"天下体系"的世界观、"义利相兼"的道义观的创造性发展,本文拟从上述三个方面入手,重点论述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对于传统文化价值的继承与创造性发展及其对于世界的价值与意义。  相似文献   

7.
"中和"文化是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智慧的结晶,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应对当前棘手国际问题的锦囊之计。人类命运共同体就是传统"中和"文化在当代的创新性展现。借助"中和"智慧打造全球责任共同体、利益共同体、价值共同体、发展共同体是中国为国际社会发展开出的中国方案。当前,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面临新的机遇与挑战,这需要更为深入地汲取传统"中和"文化的养料,以进一步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践行。秉持"致中和"的思想,中国将与世界人民一同推动全球治理的创新性变革。  相似文献   

8.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基于世界发展现状的客观考察和准确研判,是在承继马克思主义共同体思想、汇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为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全人类共同发展而提出的重大倡议,是一个涵盖价值理念、动力机制、行动原则和战略举措,并在实践中不断形塑并渐趋完善的理论体系。它以维护人类整体的共同体利益为核心价值理念,以世界各国共同发展之合力为根本动力,以合作共赢和责任共担为基本合作原则,以主动搭建多种合作平台为重要战略举措。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与马克思主义“真正共同体”理论设想一脉相承,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资本逻辑主导的全球体系和人类中心主义发展模式的超越,为人类社会的未来发展提供了具有中国智慧的价值理念。  相似文献   

9.
"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内容之一,已经形成深邃的内容体系。"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也从多个方面彰显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共同体理念,主要有:"天下为公"的价值理念、"和而不同"的文化理念、"包容互惠"的发展理念、"不欲勿施"的交往理念和"天人合一"的生态理念。探析"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对于完整地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展示中国文化的自信,进而使中国更好地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促进世界发展等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刻地阐明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积淀的治理价值。囿于国家对治理价值系统性、目标性和引领性的期待,新时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治理价值表现为: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推进依法治国,促进社会道德治理,实现公民个人全面发展,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实现新时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治理价值,既要继承和信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又要对其进行创新与发展,还要重视治理干部和人才的建设问题。  相似文献   

11.
随着全球化的深入推进,当今世界越来越成为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人类命运共同体"。任何新理念的构建都需要文化上的支撑,"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离不开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以及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中汲取重要的思想因子;文化自信能为解决全球化治理过程中出现的挑战,顺利推进"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提供强大的精神力量;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需要我们以更加坚定的文化自信,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伟大实践中,讲好中国故事,为人类社会的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  相似文献   

12.
"人类共同价值",是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重大命题,为新时期"大统战"事业注入了新鲜血液。作为传统文化的现代表述,将"人类共同价值"注入"大统战"格局,既实现了统一战线与传统文化基因的高度契合,又为最大限度凝聚人心和力量提供了最原初的生命动力,更引领了"大统战"理念下构建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价值导向。  相似文献   

13.
<正>当今时代,越来越多的城市在打文化牌,以文化为城市品牌载体、价值载体。铜仁市定位主城区的发展方向,提出要创建"仁义之城",打的就是文化牌。什么是"仁义"?"仁"和"义"都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仁,主要指"仁爱",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道德修为的基石;"义"的内涵为正义、道义。"仁义"一词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从历史传承和文化价值看,弘扬"仁义",就是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因此,以"仁义之城"作为  相似文献   

14.
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作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从2013年提出到2017年写入十九大报告,经历了由概念到思想体系的逐步发展升华的过程。面对当今世界存在的各种难题,由中国领导人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思想有其自身的文化心理基础:人性能群的心理,中华和文化心理,弱者求正义的心理。但是这一理念的推广也有其文化心理阻碍:国强必霸的历史阴影,万国来贡的天朝心态,错综复杂的历史恩怨。要想克服这些文化心理阻碍,中国不能空喊口号,只能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获得其他国家人民的信任和支持。即用中国特色的强国之路为其他谋求发展的国家提供样板,用"一带一路"的实践探索与周边国家分享发展的红利与经验教训,用大国责任的实力担当赢得世界其他国家人民的认可和信任。唯有这样,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才能真正从理念变成现实,成为中国为解决当今世界问题贡献的智慧与方案。  相似文献   

15.
人类的命运总是和时代的发展联系在一起。中国顺应时代潮流、尊重历史规律,以天下为己任,结合自身发展经验,提出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中国方案。习近平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继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发展中国共产党外交经验,扎根中国,面向世界。这不仅是对时代问题的回应,也是对共同价值的追求,更是对新型国际关系的引领。习近平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在逆全球化思潮出现的当下,引领世界重新思考,探索解决世界复杂问题的出路及办法。因此,研究习近平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具有重大而深远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6.
征稿启事     
正围绕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和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这两个重大主题,本刊诚征以下稿件:一、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1.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理论源流研究2.习近平新时代全面加强党的领导思想研究3."人类命运共同体"全球视角研究4.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研究  相似文献   

17.
大时代需要大格局,大格局呼唤大胸怀。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全面总结了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宝贵历史经验。其中“,坚持胸怀天下”的历史经验是中国共产党创造百年辉煌的重要密码。“坚持胸怀天下”不仅熔铸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中,而且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共同体思想。在“两个大局”的背景下,深刻认识和把握“坚持胸怀天下”的历史经验,对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有重要现实启示。  相似文献   

18.
马克思通过对《共产党宣言》中经济全球化思想的描述,揭露了资本主义主导下经济全球化引起的政治、文化在世界范围内的发展。资产阶级主导下的全球化,扭曲了世界历史的发展方向,使人与人之间变成了冷漠的赤裸裸的金钱关系。环顾当今世界,时代的主题依然是和平与发展,但威胁人类生存的不安全因素依然存在,如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为了消除这些潜在的威胁,扭转资本主义主导下世界经济的发展方向,需各国携手合作提供新的全球治理方案,构建国际新秩序。中国从世界各国人民的利益和需要出发,以马克思真正共同体思想为理论依据,坚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和合"理念,坚持正确的义利观,向世界提供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力争建设一个和平、安全、繁荣、开放、清洁美丽的世界。挖掘《共产党宣言》中的经济、政治、文化全球化思想对于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创造美好的未来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9.
家国情怀以"家国同构"为思想渊源,熔铸着中华民族的价值理念,是大学生承袭爱国主义传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勇担民族复兴使命的文化基因及重要保证.立足青年大学生家国情怀的基本现状,以思想政治理论课为主阵地、增强大学生爱国主义精神,以优秀传统文化为源泉、培育大学生孝善感恩意识,以理想信念内生动力、培育大学生责任担当理念,以民族文化为支撑、养成大学生人类命运共同体认知,是新时代大学生家国情怀的基本培育路径.  相似文献   

20.
人类命运共同体是21世纪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伟大历史成果,而空间作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更好地践行的构成性要素之一,是其长期实践的历史场域,更是其具体展开的现实依据。在推进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实践中,"一带一路"的实践路径推动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物理空间拓展、新型国际关系的建设促进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社会空间构建、全人类的共同价值强化了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的观念空间塑造。三位一体空间的打造和生产体现了三重空间逻辑的辩证有机统一,助推了人类命运共同体在全球范围内的展开和实现,为建设一个更加包容、普惠、美好的世界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