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多次提及和强调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一个新的名词,但探究其本质,其正是以中华民族五千年来源远流长的灿烂文明为基础而形成的强大精神动力。改革开放以来,文化与经济的关系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变化,在这个过程中,文化自信不是一句空谈,而是有一条清晰的现实路径。可以预见,在文化与经济互动融合的进程中,文化自信将成为实现社会全面进步的中国梦的新型引擎。  相似文献   

2.
中华文化是四大文明古国中唯一没有灭绝的文明体,这种文化生成、文明传承在"观念世界"或文化全球视界塑造的世界奇迹性成为一种文化"诠释场",倡导"文化自信"首要切入这个"根魂"所在。地理环境在文化内质衍生与发展变迁过程中呈现重要的"内化外塑"作用,中国地理结构具有保守性特质,并赋予投射到文化独立性的自洽内质。中华文明则是一种建立在农耕自足基础上的"内向型文化",属于静态文化。其表征祖先崇拜的宗族礼序、乡贤文化与乡村自治文明接轨,推移外放为差序格局并建构为乡土中国的"熟人社会",其社会抗风险能力强、韧性好,塑构了农业社会超稳结构模式。中华文化政教分离的"文化建构"模式规避了大规模宗教战争的发生,确保政权在"文化合法性"的道统政统中对接循环。史学是民族意识的源泉,中国是"历史的民族",汉字具有超强的历史记忆功能和民族认同感和凝聚力。中华历史文化涵养民族道德品质,承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迈向文化强国。  相似文献   

3.
伴随着文化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化和一个个文化产业项目的实施与推进,让人强烈地感受到各地进发出来的前所未有的文化自信。  相似文献   

4.
赵义良 《前线》2022,(11):108-111
坚守中华文化立场是推进文化自信自强的基本前提。对文化的继承、借鉴、发展和弘扬进行理性思考,才能把握住坚守中华文化立场的核心要义。继承传统文化,要结合新的实践和时代要求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借鉴外来文化贵在以我为主、为我所用,不能囫囵吞枣、盲目搬用。发展社会主义文化既要尊重民族文化传统,又要不断进行文化创新创造。弘扬中华文化,对内需要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对外需要增强中华文明的传播力影响力,推动中华文化更好走向世界。  相似文献   

5.
刘洋 《理论研究》2019,(2):37-40,52
价值哲学视域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研究不仅是一个理论研究问题,也是一个实践发展问题。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价值引领、价值取向、价值根基和价值坐标,是探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价值实现的基本维度。  相似文献   

6.
文化自信是更为基础、更为广泛、更为深厚的自信,中国作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为适应文化多样性特点,加强少数民族大学生文化自信培育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文化资本作为主体自身所累积的文化能力,其理论扩展了马克思资本的内涵,可以积极运用文化资本生成、积累、流动、转换等运行逻辑构筑文化自信。基于民族文化历史积累、创新发展和现行实践考察,少数民族大学生文化自信培育在文化资本上具有丰厚的历史存量、发展增量和现实流量。充分利用文化资本优势,在学校教育场域中如何加强对青年大学生文化自信资本的传导转化,需要立足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客体、介体和环体等要素,在系统推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做到精准性拓展,从而积极探索少数民族大学生文化自信培育的策略机制。  相似文献   

7.
文化自信的核心是社会主流价值观自信,增强文化自信,最根本的是使核心价值观自信得到不断彰显。而文化产业则是增强文化自信的现实保障。文化产业的繁荣发展要显现于社会主流价值观的传播与消费,文化产业的价值导向要落实到产品和服务的价值诉求上,要在文化消费中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要以文化精品支撑文化品牌建设,以文化精品引导文化消费趣味,以高质量的文化品质和健全的审美情趣满足大众差异化、多元化的精神需求。文化精品不仅能够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更能够在当代文化创造创新中增强文化自信、文化自觉。  相似文献   

8.
文化自信与构建党的意识形态话语权是新时代党面临的两个重要课题。二者具有同质性,并在发挥作用的过程中耦合促进,相辅相成。如何在世界思想文化日益激荡的环境中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构建党的意识形态话语权则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对于有着五千年文明历史的中华民族来说,提升文化软实力,增强国民认同;创新表达方式,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价值理念,展示中华文化魅力是当前乃至今后一个时期构建党的意识形态话语权、谱写党的意识形态新篇章的可行措施。  相似文献   

9.
高校作为人才培养主阵地,应重视培育大学生具备高度的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一种文化主体对文化客体的积极、肯定的态度。大学生文化自信教育可通过构建彰显客体文化价值、提升主体文化认知、强化主体文化情感、引导主体文化行为的实践路径,在大学生心灵深处激活中华文化基因。中华传统音乐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音乐艺术领域的独特文化符号,蕴含丰富教育资源。高校应全面引入中华传统音乐文化,让文化自信教育更生动。  相似文献   

10.
文化自信为思想政治教育奠定了思想文化基础,思想政治教育又为文化自信的实现提供了重要助推。基于文化自信的视角对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方式的转换与创新进行的探讨,是一种尝试,也是一种创新。在文化自信视域下,对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方式的转换与创新需要把握几个基本前提:注意把握文化的基本属性与政治的基本站位,注意把握理论逻辑的严密性和话语解读的规范性,注意在不断继承和借鉴中对原有话语方式进行转换和创新,注意面向话语客体的客观实际和面向现实的生活世界等。对这些基本前提的把握是进行实践工作的重要指导。  相似文献   

11.
高度的文化自信是建设文化强国的重要前提,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选择。以唯物史观为视角探究文化自信,是将文化自信与政治、经济、文化、人民群众等相联系,置于社会总体性之中,能够深刻地抓住文化自信的本质与发展规律。从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出发,便可从起最基本保障作用的生产力要素、决定方向与性质的意识形态属性、涵养动力源泉的文化创新及其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价值旨向等四个方面分析文化自信的有效构建。  相似文献   

12.
习近平美好生活观科学回答了谁的美好生活什么样的美好生活和怎样实现美好生活等问题,对文化自信进行了整体性诠释。一方面,习近平美好生活观从理论层面能统摄文化自信所具有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三重内涵;另一方面,习近平美好生活观在实践上也能通过夯实文化认同基础、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和凸显国家文化软实力等方面来引领文化自信建设。习近平美好生活观对于我们进一步增强文化自信至关重要,不仅有助于在理论层面说清文化自信的内涵,也有助于在实践层面引领当代文化自信建设。从这样的角度去探讨习近平美好生活观与文化自信思想的深度关联,对我们深刻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会有更多启发。  相似文献   

13.
尽管成都文化生产力与文化产业的发展,已成为成都经济新的增长点。但由于成都文化产业体系才初步形成,还存在着组织化、产业化程度不高,规模小、核心竞争力不强,加之资金的制约,文化资源和文化产业间缺乏有效整合,虽有特色,但难以形成优势品牌等问题。为此,笔者提出,应坚持从成都实际出发,走特色化发展路子,采取区域化、品牌化、市场化、国际化、多元化和整体化发展战略。从而有效地开掘成都文化资源,提高成都市面上整体文化品位与整体建设水平,使成都文化产业能在国内外文化产业的庞大生产体系中占有一席之地。  相似文献   

14.
管永前 《前线》2017,(1):51-54
中华文化自信在面向世界的开放中增强,在与世界各国文明的交流互鉴中彰显。中华民族历史上素有文化自信的气度,但当代中国面临文化自信与否问题。树立文化自信,应该重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自信,推动中华文化与世界其他文化进行平等交流互鉴,提升中华文化国际话语权。  相似文献   

15.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血脉和显著精神标识。在九十多年的发展历程中,中国共产党人往往能够在历经艰辛的探索之后浴火重生,逐步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的社会实际相结合,并使其深深植根于厚重的中国传统文化沃土之中,从而孕育出独具特色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立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弘扬红色革命文化与建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互动中勃兴。这三种文化有机融合、交相辉映,构成了内涵丰富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并彰显出独特的民族特色。厘清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民族特色,是我们坚定文化自信的思想基础和精神支撑。  相似文献   

16.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思想提出了文化自信的理论命题,文化自信作为中国道路上的重要元素,它根源于中国具体实践,有其深厚的现实基础,所包含的内容从历史维度看,它传承延续了中华民族五千多年发展积淀下来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从现实维度看,它包含了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在伟大的革命斗争和社会主义改革建设中形成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它们共同组成了文化自信发展的底气。进一步增强和提升当代中国文化自信,需要通过激发文化发展动力,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进文化创新,加强文化交流等路径来实现。  相似文献   

17.
文化是一种历史现象,每一个社会、每一个时代都有与之相适应的文化,并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而发展。换言之,文化与经济的关系十分密切,文化是经济的反映,当经济全球化趋势明显加快之时,世界多元文化也呈某种全球化的交融趋势。在这一趋势中,中华文化的机遇与挑战并  相似文献   

18.
文化产业是社会化大生产的运行方式作用于文化艺术创作过程的产物。在当今时代,以知识、技术、智能为特征的文化产业,已经成为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在不少发达国家已经成为重要的支柱产业。许多国家在反对文化霸权主义的旗帜下,加速发展本国的文化产业。江泽民同志在十六大报告中指出:发展文化产业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繁荣社会主义文化、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途径。这个论断,充分肯定了发展文化产业的重要意义。我们要从繁荣社会主义文化的高度,重视并积极发展文化产业。  相似文献   

19.
孙淋 《世纪桥》2023,(7):30-32
文化是根植于人内心的一种修养,具有深沉持久的力量。党内政治生态是一个有机的“生命体”,具有持久的生命力量和蓬勃的发展前景。想要营造风清气正的党内政治生态,必须坚定文化自信,发挥文化育人功能。通过分析主体要素,坚持内在的文化引领和外在的文化管理相结合,共同涵养党内政治生态的精神土壤,助推新时代党的政治建设走向新高度。  相似文献   

20.
储著武 《前线》2017,(2):47-51
从文化自信的角度审视文化改革创新工作,二者之间呈现出辩证发展的关系。一方面,文化自信是文化改革创新的必然结果;另一方面,文化改革创新有利于增强人们的文化自信。当前,我国文化改革创新依然存在不少问题,要以文化自信为指引进一步推动文化改革创新,实现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