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近年来,西宁法院司法审判工作呈现出以下几个基本特点:一是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的司法需求持续增长,与司法保障供给相对滞后之间的基本矛盾在全省的表现最为突出;二是西宁法院受结案件总数占全省的比重较其他地区最大;三是西宁作为青海省会,西宁法院以全省28%的人力资源,承担着全省50%的案件审判任  相似文献   

2.
巴彦淖尔市党代会、人代会、政协会的相继召开,标志着巴彦淖尔将进入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三会”确立的推进一个转变,构件两大基地,打造三大支柱产业,落实五项保障措施的经济发展战略,必将极大地推进本市经济和社会全面发展的进程。检察机关作为国家法律监督机关,如何紧紧围绕这一发展战略和一系列政策措施的贯彻落实,切实履行检察职能,强化服务大局意识,做好各项检察工作,  相似文献   

3.
在一个充满竞争的世界里,法治是影响一个国家和社会竞争力的核心要素。在国际竞争中,法治不仅仅是一种制度框架,更是一种产品,一种品牌,是一个国家和社会向别人推销自己时的一种无形的资源。在当今世界关于国家竞争力的各种指标体系(如瑞士洛桑国际管理发展学院的指标体系)中,诸如政府采购的公正性、契约自由程度、司法独立、犯罪类型和控制、财产权保护力度、政府决策的中立性等法治指标,都属于其中的重要内容。即使从一个国家改善投资环境、吸引外商投资的角度看,社会的法治化治理也是其中最重要的考量因素。中国的和平崛起,必须与外部世…  相似文献   

4.
《中国司法》2007,(2):5-5
——坚持司法公正:排斥不当干扰,防止枉法裁判。严格依照法律的规定独立地对案件进行审理和裁判,排斥一切不当干扰,坚决防止枉法裁判,是司法公正的前提与基础。坚持司法公正,必须做到平等保护;要在程序公正的基础上,追求最大限度的实体公正。——坚持司法效率:坚决杜绝人为因素  相似文献   

5.
高云虹 《行政与法》2007,(12):65-67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特别是加入WTO后,如何改善投资环境,增强外商投资者的信心,吸引外商来华投资已成为我国面临的一个突出问题。本文分析了法律在改善投资环境中的作用,并就涉外投资立法应当注意的问题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6.
受传统社会礼治秩序的影响,我国农村的法治秩序建设举步维艰。在依法治国的现实背景下,农村社会法治秩序的建构不可忽视,同时也存在着现实障碍,要从农民法律信仰的培育、法律意识的塑造、法治与礼治的整合和法律资源的补给着手,构建符合中国农村社会现实情况的现代法治秩序。  相似文献   

7.
孙梅 《江淮法治》2012,(17):44-44
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农村的生活水平逐渐提高,但农村公共卫生环境问题却依然较为突出。农村环境卫生差,不仅影响了村容村貌,而且破坏了农村的循环系统、生态系统和自然资源。给群众的身体健康埋下了隐患。  相似文献   

8.
论法律信仰──法治社会的精神要素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一、信仰与法治西欧中世纪的政治理论中最重要的部分可能源自宗教会议至上的精神──一种源自《圣经》的政治。这种政治理论着重点在于圣保罗强调的绝对信仰与服从。任何反对对上帝信仰的行为都被视为违背上帝的旨意。然而中世纪出现的人文主义运动,使这一观念无可挽回地受到批判。启蒙思想家的代表人物竭尽全力对神权和专制进行了攻击,提出了与神权、专制对立的民主、人权和法治的主张。在欧美各地进行资产阶级革命的日子里,宪政的观念日益深入人心,代替《圣经》权威的是由人创造的法律──这一人民自由的“圣经”。对各种行为(包括政…  相似文献   

9.
浙中地区由于其独特的文化传统和发展模式,在改革开放过程中获得了巨大发展。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得益于法治环境的进步,但是由此也给农村的法治环境带来了某些问题。本文着重分析建立城市群、推进城市化的进程给浙中农村地区的法治环境带来的影响,并提出应对措施。  相似文献   

10.
一、为什么要在发展、创新中坚持法治、推进法治?1.法治、发展、创新都是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幸福宪政目标的"硬道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国家的根本任务是,……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改革开放,不断完善社会主义的各项制度,  相似文献   

11.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要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这一与时俱进新理念的提出,使得环境法治的重要性愈发凸现,环境法治是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这一必然命题下的必由之路,而我国目前环境法治状况必须围绕生态文明的理念作相应的调整与重构。  相似文献   

12.
编者按:"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是党中央适应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的新情况而提出的社会管理新范式。这是一项重大、长期的社会公共政策。如何在依法治国的方略下理解和把握"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之本质、目的、原则、机制、界限、价值、目标,社会各组织、各系统作为社会管理的管理  相似文献   

13.
在当前社会矛盾的凸显期,如何有效地解决社会矛盾,保持社会平稳健康有序,是一个政府关心、社会关注的问题。从法治领域看,根据事物发展的形态,调控社会矛盾有事前解决方式、事后解决方式。事后解决方式,我们比较熟悉,关注度高;事前解决方式,开始被引起重视,但关注程度还需要进一步提高。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面对大量纷繁复杂的社会关系,面对日益增多的社会矛盾,我们应该坚持两手并重。特别是事前解决方式作用的增强,会有力地促进矛盾纠纷的化解,促进和谐社会的建设。公证制度更多地体现为事前解决方式,作为一项国际通行的预防性法律制…  相似文献   

14.
刘永艳 《法学论坛》2007,22(5):21-24
党的十五大报告提出"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主要基于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和现代化建设的进一步发展以及推进政治体制改革的客观要求,经过近10年的探索和实践,人们对于依法治国和法治国家的认识日愈成熟和自觉.英国、美国和中国的法治实践证明,法治是一个社会发展过程,是一个漫长而艰苦的发展过程,是一个不断加深对本国国情认识的基础上不断完善法制和认同法治的过程.  相似文献   

15.
保障和改善民生的法治向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就法学视角而言,民生问题是一个法治问题。民生对法治存在着依赖关系,法治通过保障民权为保障和改善民生保驾护航。中国目前的国情决定了保障公民的就业权、教育权、劳动报酬权、社会保障权、安全权等是法治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关键与核心。加强民生法治建设,夯实保障和改善民生的法治根基,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基础工程,它要求从树立以人为本的法治理念、完善保障和改善民生的法律体系以及切实施行保障和改善民生的法律制度等方面做出不懈努力。  相似文献   

16.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提出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和重大任务,为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提供了根本遵循,指明了前进方向。司法行政机关要准确理解、深刻把握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对司法行政工作提出的新要求、新任务,善于运用法治思维谋划司法行政工作,善于运用法治方式化解社会矛盾纠纷,善于运用法律法规维护社会秩序,充分发挥法治的引领和保障作用,为推进依法治市、建设美丽天津提供强有力的法律保障和法律服务。  相似文献   

17.
环境社会自治作为社会自治的一种具体形式,它与法治之间有着唇齿相依的密切关系。社会自治与法治相互交融、相互促进;私法自治对环境社会自治亦能接纳和渗透;环境的"软法"之治更体现了环境社会自治与法治的契合。  相似文献   

18.
《检察风云》2015,(4):27-28
一、坚持科学发展为遵循,促进四川交通追赶跨越。近年来,在交通运输部和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我们紧紧围绕全省发展大局,从四川交通的阶段性特征出发,明确科学发展、加快发展的指导思想,坚持整体推进、重点突破,促进四川交通追赶跨越。一是持续保持投资规模高位运行。全省公路水路交通建设连续4年完成投资超过1000亿元,其中去年完成投资1303亿元,总投资达4776亿元,提前一年完成十二五  相似文献   

19.
庄羽凤  徐国忠 《法人》2010,(3):40-40
市场经济是法治经济,它天然地要求法治。《宪法》及其四个修正案的颁布肯定了民营企业的法律地位,形成了各种所有制经济合法共存、平等竞争的格局。《公司法》的修改也降低了公司的准入门槛,充分调动了资金的运用率。而《物权法》的出台,最重要的突破表现为国家更关注民生,第一次确认物权的平等保护原则。因此,在法治经济的环境下,国家将持续、稳定地肯定民营企业的市场主体的法律地位,并希望民营企业能够逐步发展成为自主管理的经济实体,这对民营企业的发展确实是个福音。  相似文献   

20.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随着党的工作重点的转移,我国的科学技术工作也发生了历史性的转变。针对旧体制中单纯依靠行政手段管理科技工作,国家包得过多、统得过死,科研与生产脱节,不利于科技成果的转化,束缚了科技人员智慧和创造才能发挥的弊端,我国的科技体制进行了一场以解放科技第一生产力为目标的广泛而深刻的改革。1985年3月《中共中央关于科学技术体制改革的决定》确立了。经济建设必须依靠科学技术,科学技术工作必须面向经济建设”的方针。《科技进步法》也从基本法的角度,对这一方针予以了明确,即第二条规定:“国家实行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依靠科学技术,科学技术工作面向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基本方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