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农民工与城镇居民实现跨户籍的婚姻缔结,是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在家庭层面的具体表现形式之一。文章利用多源调查数据,基于城镇化类型与性别视角,从宏观和微观层面对农民工跨户籍婚姻进行趋势和成因分析。研究发现,中国的跨户籍通婚率在13%左右,同质婚仍是中国人口婚配的主要模式;近年来,女性跨户籍通婚率高于男性,但男性跨户籍通婚也在持续上升;与就地城镇化地区相比,异地城镇化的社会开放程度更大、阶层流动状况更好,对婚姻缔结的影响更大,更有可能发生跨户籍婚姻。人力资本仍旧是跨户籍婚姻的决定性因素,家庭因素对跨户籍婚姻具有促进作用,年龄、职业阶层、受教育程度和收入方面的相对优势是农民工现阶段弥补户籍劣势实现与市民通婚的主要途径。  相似文献   

2.
传统与现代之间——新生代农民工的恋爱与婚姻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新生代农民工正处于婚恋的黄金时期,他们婚恋中体现出传统与现代共生与冲突的特点.这在恋爱方面表现在现代婚恋消费、传统与现代交融的择偶标准、日益开放的性观念、多样化择偶方式与传统择偶途径并存;而婚姻方面则表现通婚圈的扩展和"户籍对应"的婚配模式并存、"闪婚"的出现、传统观与现代交织的生育观和两地的分隔家庭模式等方面.新生代农民工的婚恋还面临着一系列的困境.  相似文献   

3.
利用2009年农民工调查数据,文章研究了性别失衡背景下未婚农民工心理失范的性别差异。分析结果表明,未婚农民工心理失范存在性别差异,男性的心理失范水平要显著高于女性;婚姻挤压和社会经济地位对未婚男性农民工心理失范的影响要比未婚女性农民工显著。未婚男性农民工容易受到结构性婚姻挤压的影响,而未婚女性农民工也可能遭遇非结构性婚姻挤压问题。研究引入了性别失衡的情境,突破了单纯从社会角色来认识未婚者心理福利性别差异的问题。  相似文献   

4.
天下     
国际尼日利亚力促"艾滋病婚姻"为防止艾滋病病毒进一步传播,尼日利亚当局最近想出一个新招——艾滋病婚姻,即政府大力鼓励艾滋病患者之间相互通婚,甚至为新娘提供嫁妆,为新婚夫妇找  相似文献   

5.
胡金华  应瑞瑶 《求索》2010,(10):60-62
社会网络作为政府、市场以外的第三种力量影响着农民工的职业选择。实证研究结果表明,教育经历、村干部经历、名义强度、实际强度、地区异质对外出劳动力的合同签订有影响显著;性别、婚姻、教育经历、村干部经历、实际强度、区域差异对农民工成为雇主有影响显著。政府可以通过相关公共政策引导,鼓励和支持各种非政府组织对迁移网络进行指导,加强相邻区域地理距离互动和文化相通互动产生的宏观社会网络建设,发挥其信息传递、权益保护的作用,进而形成农民工更广泛沟通的社会网络。  相似文献   

6.
张红霞  江立华 《理论月刊》2022,(11):111-118
新一轮户籍制度改革在促进新生代农民工户籍城镇化方面效果不明显。户籍层级体系中落户政策的引导与新生代农民工落户意愿错位,户籍改革的福利剥除与新生代农民工落户的关注点不一致,人户分离现象的大量存在与户籍人口管理功能背离,落户障碍看似消除实质上却存在隐形壁垒。制度场域中户籍进行资源分配的制度惯性难以完全破除;行动者难以获得新的预期;户籍改革难以彻底改变户籍对城乡二元结构的嵌入惯性;大城市居民身份、资源、福利区隔再生产带来了户籍改革的体制锁定。如在制度上进行配套的综合改革,政策执行上激发地方政府吸引新生代农民工落户城市的动力,并对新生代农民工的户籍选择预期进行引导,将更好地达成户籍制度改革的目标。  相似文献   

7.
中缅边境地区少数民族通婚圈存在着一个核心结构,即在本县范围和相邻缅甸村寨之间的民族内婚,中缅跨国婚姻一直存在于这一结构中。随着通婚地域扩大和族际通婚的增加,中缅跨国婚姻也呈现出了相同的变迁趋势。而通婚圈变迁的原因亦能解释中缅跨国婚姻的变化。在变迁中,民族习以为常的跨国通婚超越了民族内婚的涵义,其被凸显的过程是国家法规政策对其管理加强的过程,也是边民国家认同意识日益增强的表现。  相似文献   

8.
我国“户籍改革陷阱”的形成及其破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范建刚 《思想战线》2012,38(5):37-42
我国存在"户籍改革陷阱"问题。推进户籍改革会减少城市建设资金与政府收入,农民工被锁定于低工资且不稳定状态使户籍改革成本居高不下,增加市民人口面临城市综合承载力不足的限制,三个因素共同造成了我国的"户籍改革陷阱"。我国"户籍改革陷阱"在本质上是城市政府的"短期利益陷阱"。要解决"户籍改革陷阱"问题,转变政府认识是关键,提高农民工的人力资本水平是基础,增强城市综合承载力是条件。  相似文献   

9.
本文在田野调查资料的基础上,并利用人口普查资料,主要从定量的角度对土家族传统婚姻文化在当代的变迁进行研究。认为,当代土家族婚姻发生了重大变化,表现为族际通婚和通婚的空间范围有所扩大,近亲婚配在逐步减少;未婚比例大幅度下降,而有配偶率则大幅度上升;早婚有下降的趋势,初婚年龄则呈上升趋势;离婚比例有所增长;择偶标准和方式更加多样化和具时代特征;婚姻仪式简约化;等等。土家族婚姻的变迁带来了家庭的一系列变化,但并未动摇传统家庭的基本结构,传统家庭的相对稳定是土家族社会在当代保持稳定的一个基础。  相似文献   

10.
黄兴球 《思想战线》2003,29(3):40-43
仫佬族集中居住在广西壮族自治县内,总人口仅4000余人。银姓宗族是仫佬族中的大宗族,在历史的长河中,该宗族形成了自己的宗族圈。宗族内的通婚和人口的繁衍是宗族活动的重要内容,其通婚范围的不同形成了宗族的婚姻圈。过去,银姓宗族的宗族圈和婚姻圈几乎相近,而今婚姻圈的拓展,不仅在生物学的社会意义上提高了该宗族人群的身体素质,而且发展了宗族及其他社区的社会关系和经济网络。  相似文献   

11.
"剩女",即大龄单身女青年。当今社会,无数的目光聚焦在这些"剩斗士"、"必剩客"、"齐天大剩"身上,让这些"单身公害"承受着巨大的社会压力。而在父母之命掌握女性婚姻的中国古代,居然也有"剩女"现象。在唐朝,当时的名门望族张狂到了居然不屑与李氏皇族通婚的地步,害得皇帝的女儿也为嫁人发愁。还有的豪门宁可把自己的女儿养到老,也不与寒门异姓通婚  相似文献   

12.
大陆配偶在台湾的社会困境与人权宣导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探讨两岸通婚发展趋势,从社会学商品化婚姻的视角分析两岸通婚现象的形成因为与相关影响,从台湾地区近15年来大陆配偶人权宣导历程,检视大陆配偶组织化过程、台湾地区非营利社团组织的角色与功能,并对台湾"陆配"问题和政策走势作出预测.  相似文献   

13.
"新生代农民工"犯罪问题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新生代农民工"犯罪问题,是在"新生代农民工"队伍不断壮大、城乡二元分割体制尚存、就业日益严峻等社会背景下发生的社会问题.课题组通过对上海市市属各监狱在押的"新生代农民工"罪犯的抽样调查,分析了这个特殊群体在性别与年龄、受教育程度、婚姻、社会经历、外出动因、就业、认同与归属等方面的社会特征,归纳出他们具有"团伙犯罪明显"、"犯罪动机简单"、"犯罪年龄低龄化"等8个犯罪特征,并就他们犯罪的原因及如何防止"新生代农民工"犯罪问题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4.
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是当前的社会目标,也是解决好"三农"问题的重要方向。分析新生代农民工的婚姻家庭问题可以找到市民化的可能突破点。由于社会流动、婚姻挤压、双重边缘人的身份尴尬、婚姻策略的盲目调整等方面的原因,新生代农民工婚姻家庭表现出传统与现代的融合特性,丰富了婚姻内涵的同时又带来了很多的社会管理难题。因而以婚姻家庭为突破口,对新生代农民工进行分层化、专门化研究,探索在新型城镇化和市民化的进程中如何缓解成婚难问题,改变婚姻迁移循环式流动的窘境,减轻抚幼赡老维持家庭的经济压力,是当前新生代农民工研究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15.
农村持续上涨的婚姻成本给个体和家庭带来了沉重的经济负担,日益引起社会与学界的高度关注。本文使用西安交通大学"新型城镇化与可持续发展"课题组2018年全国11个省份"百村调查"数据,重点考察城镇化因素对中国农村男性婚姻成本的影响。通过分人群、分区域以及OLS回归分析发现:(1)近30年来,中国农村男性婚姻成本的涨幅较大,相比于1999年以前结婚的农村男性,2010年以后结婚的农村男性婚姻总成本是前者的7. 64倍;(2)各项婚姻成本在区域间呈现出不同特征,中西部农村男性的彩礼负担最重,东部农村男性则主要背负较高的婚房成本;(3)与婚前无流动经历者相比,婚前有流动经历的农村男性的各项婚姻成本显著更高;(4)婚娶城镇户籍女性的农村男性,需要支付更高的彩礼与婚房费用;(5)较高的教育程度与父辈较高的职业阶层均显著提高男性的婚姻成本。  相似文献   

16.
农村光棍现象成为时下社会热点。调查发现,时间“可能性”和空间“关系性”成为农村光棍成因及其婚姻抉择的内在变量。在传统农村“通婚圈”逐渐融入全国性“婚姻市场”的时空背景下,性别失衡和区域发展不平衡引致的婚姻挤压效应,成为农村光棍形成的宏观原因;差异化的家庭条件和个体择偶能力、观念,成为农村光棍形成的微观原因。从追求年龄更小的婚配对象到被迫接纳离异女性甚至入赘,从传统“通婚圈”到地域边缘“婚姻市场”寻求婚配机会,农村光棍也在能动地调适自身的婚配策略,充分利用了时间的“可能性”和空间的“关系性”,以增加婚配的机会。但是经时空规训的婚配机制在结构层面已经决定农村光棍能够得到的婚配机会极其有限,且随着时间流逝,结构层面婚姻挤压程度的上升,个体层面择偶能力的下降,农村光棍也将从积极寻求姻缘转变为消极面对婚姻,直至沦为终身光棍。  相似文献   

17.
张泽峰 《乡音》2011,(3):19-20
"新生代农民工"是指出生于20世纪80年代后、年龄在16岁以上、在城镇以非农就业为主的农业户籍人口。我省新生代农民工占外出农民工的60.9,成为外出农民工的主体。按  相似文献   

18.
孙晓青  薛涛 《小康》2011,(11):72-76
中国城市化的现实问题仍有待于系统全面解决,尤其是农民工如何融入城市,我们又如何解决他们在"迁徙、户籍、待遇"等方面遇到的难题,已成为一个重大而紧迫的课题"城里的人想逃出去,城外的人想冲进来。"当初钱钟书先生用此形象地影射婚姻,如今看来,这也是中国城市化的真实写照。城外的人不断地"冲进"城里,城市人口越来越多,城市面积越来  相似文献   

19.
白萌  杜巍 《求索》2013,(9):230-232
社会网络及其蕴含的社会资本是当下中国社会实现农民与市民相融合的重要资源.借助于复杂网络指标对农民工社会网络结构特征进行性别差异分析.有益于揭示农民工社会关系及其对社会资源占有的社会学规律。本文通过结构化实地调查,选择了包括散居类农民工和聚居类农民工两类调查点,在对其农民工个体支持网络数据进行范德普尔标准划分的基础上.实证研究了男性和女性农民工社会网络的性别差异。结果显示。社会支持网络性别构成的单一化加剧了以网络资源占有为基础的内部分层和小团体现象的出现。为此,我们认为。强化社区服务工作的组织化,提高城市公共服务体系的覆盖率:打破农民工社会网络的封闭性,通过各类跨企业、跨行业的组织活动,增加不同性别、不同行业、不同企业农民工的接触机会,以降低农民工社会支持网络中少数成员的资源垄断.优化农民工社会网络.将是提高农民工之间互通与互融水平的重要之策。  相似文献   

20.
对大学生的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在择偶偏好上大学生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主要表现为:女大学生仍然固守传统的婚姻匹配模式,即"男高女低"的梯度婚姻模式,而男大学生对各种类型的匹配模式表现出接纳的态度;在先赋性因素方面,女大学生较重视家庭出身的匹配,而男大学生则对对方的家庭经济条件和家庭社会地位持无所谓的态度;在个人自致性特征匹配方面,女大学生更多追求的是向上婚,而男大学生追求的是同质婚。城镇化削弱了婚姻市场中户籍匹配的重要性,市场经济的发展使得男女大学生都倾向于选择有利于向上流动的婚姻匹配模式。大学生择偶条件的匹配特点反映出我国的社会开放程度仍然有限,并将对大学生未来的择偶和婚姻产生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