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自觉地遵循了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原则,着眼于人类共同利益、共同发展上,落实于对人类共同命运的关切,为当今世界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它根植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以"和合"文化的精髓为底蕴,创新性地发展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优秀成果,为解决世界问题提供了另一种可行的思路与方案。它体现了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昭示了如何构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理论话语,如何提升文化软实力,并以富有卓见的顶层设计、科学性的内涵体现了前瞻宏远的理论高度。  相似文献   

2.
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提出的新理念,它以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为"母体",离开传统文化,人类命运共同体就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习近平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为根基,以国际格局为视角,顺应时代形势的客观要求,吸收借鉴中国优秀传统的"和合文化""以民为本""传统义利观"思想并对其进行了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该理念继承并发扬了中华民族独特的"整体性思维方式""辩证性思维方式"和"创新性思维方式"。探析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传统文化意蕴,对于完整准确地把握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更好地挖掘中国传统文化宝贵资源,弘扬中华民族文化,树立民族自信,增强文化软实力,进而更好地把握话语权,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3.
"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是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基于人类社会共生性关系的现实,以人类社会的共同价值为核心价值,吸收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优秀成果,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共同体理论和党的几代领导人国家战略思想。它集统一性、全面性、系统性和综合性于一体,以"五位一体"为核心支柱。习近平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是马克思主义社会共同体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拓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它以中国的智慧建构了国际社会关系发展过程中新的交往范式。  相似文献   

4.
习近平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体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理论相结合的当代典范。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对中华"和"文化的继承与创新主要体现在:向世界阐释了中华"和"文化的理念;将中华"和"文化视为维护国际关系的准则;用中华"和"文化化解人类面临的共同难题;依靠中华"和"文化维护世界文明的多样性。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中华"和"文化理念走出去的重要途径,它增强了中华文化的软实力,提升了中国国际影响力和国际话语权,为解决复杂多变的国际问题提供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相似文献   

5.
全球化背景下如何实现"文化他信"向"文化自信"的转变是学界关注的热点问题。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对构建文化自信有重要作用,二者存在一定辩证互动关系。一方面,人类命运共同体不仅是化解地方性和全球性矛盾的尝试,而且还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全球层面的应用和发挥,是文化自信精髓要义的扩展和深化。另一方面,文化自信着力于改变文化单极主义认知,冲破西方文明冲突理念和强权思维,摆脱以往霸权道义,实现文化多样性和自主性,突出中国文化的优越性,建立互相尊重和平等交流的文化发展新常态,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本土化实践经验的同时彰显人类共同价值归宿。因此,应以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为参考确立文化自信,即在辨识全球性与地方性二元矛盾前提下,澄明文化的民族性和全球性;在抵御文化帝国主义和文化霸权论的同时,推崇文化平等主义;在去蔽文化自卑和文化自负心理的同时,彰显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相似文献   

6.
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被正式列为一项重要基本方略并得到了详细阐发。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彰显了具有中国内核的人类共同价值理念,是中国在精神层面对世界做出的重大贡献。它的提出顺应了时代潮流,反映了人类的共同需求和利益,对人类文明未来发展趋势具有重大的导向作用,体现了时代性与前瞻性的统一;既牢牢根植于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伟大实践当中,又展示了中国主动参与推动世界文明发展的文化软实力,体现了实践性与理念性的统一;既澄清了价值与价值判断的差别,尊重了人类文明的多样性、包容性,又强调了不同文明间要平等互鉴、共同发展,体现了包容性与共生性的统一。  相似文献   

7.
文化自信是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和对自身文化生命力的坚定信念,是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力量之源。提升文化自信,不仅要切实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还要以优秀伦理思想为切入点。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和世界的共同发展进步中,打造世界人民共同认可、普遍尊重、共同响应的中国话语体系。  相似文献   

8.
李子吟 《岭南学刊》2022,(1):116-121
在全球合作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社会文化语境中,中国表现出对个体生命的高度尊重和对人类共同命运的深切关怀。以抗疫物资寄语为载体的情感资源传递出中国对各国表示支持和帮助、寻求合作与交流的情感态度,以文化认同为支撑的判断资源反映了海外华人的爱国主义精神和中华民族共克时艰的内在品格,以生命至上、以人为本为价值尺度的鉴赏资源体现了中国致力于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态度与担当。中国的抗疫话语通过大量积极正面的情感、判断和鉴赏资源,建构起了关心人类共同命运、充满文化自信和人文精神、具有大国风范和担当的国家形象。  相似文献   

9.
"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是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传承了中华文化的优秀文明基因,打上了深深的传统文化烙印,在全球化时代,以中国智慧和鲜活的实践经验,为建构新型国际关系,开拓社会主义蓬勃发展道路贡献了中国方案,在当今世界的时空场域下继承并发展了马克思主义"自由人联合体"理论。当代青年大学生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理应责无旁贷地担负起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历史使命。  相似文献   

10.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全球新发展理念是从关切现实问题角度出发,顺应人类社会发展的世界历史进程,汲取了中华传统哲学思想的智慧,具有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化的现实价值、理论创新和实践意义。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提出以共商、共建和共享为核心,为化解资本现代性问题所引发的各种矛盾、冲突、分裂以及由贫富差距加剧所引发的扭曲社会样态;以互利共赢,合作共享人类文明成果,走向人类社会的长治久安和共同繁荣为旨归,倡导和平与发展的共同价值理念,致力于弥合由于不平衡、不协调的发展所引起的"中心—边缘"的对立与冲突;以中国传统智慧的"互系性通变"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创新理论成果,结合中国改革开放过程中的实际问题为出发点,为全球一体化发展提供可借鉴的"中国方案"。习近平倡导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新发展理念对于发展和完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推动全球治理体系变革,塑造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共创人类和平发展大业具有重大理论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1.
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创新性概念和重要组成部分,为全球治理提供了中国价值。“一带一路”的经贸合作倡议践行了这一理念。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概念,所包涵的全球治理价值及逻辑包括:中国哲学与政治文化中“推己及人”“己欲达则达人”的传统;坚持社会主义制度、改革开放、推进国家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现代化,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作为中国道路与智慧,提升了中国的软实力;中国新时代的共同体精神与软实力体现为自信、包容、开放、平等、团结、以人民为中心、以发展促团结,其对内为民族精神共同体,对外表现为倡导人类命运共同体价值;从民族精神共同体到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国主张尊重他国文化与政治制度、平等正义、互惠互利、协同发展,实现相关国家共赢的国际经贸合作、文化交流准则和全球治理价值。依托“一带一路”,中国特色的全球治理价值将对全球治理产生重大的推动意义。  相似文献   

12.
海外关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研究主要从提出缘由、理论内涵、实践路径三个方面展开。海外研究所普遍认同的是,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中国为应对当前国际环境复杂变化、实现外交政策发展创新、树立大国形象与提升国际话语权而提出的;它既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体现,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的重大创新,同时还遵循了《联合国宪章》与和平共处的基本原则;"一带一路"倡议以及亚投行等金融机构是其主要实践载体,构建多层级、多维度的命运共同体是其现实展开。海外研究的分野之处,主要体现在其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积极、谨慎与消极的三种不同评价态度上。  相似文献   

13.
当代中国的文化自信建立在对"中、西、马"三方面文化资源的扬弃综合上。文化自信得以登高望远,从大时空跨度俯瞰中国的古往今来:中华民族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文化传统山高水长;在与域外文化的互动中不拒他山之石以攻玉而丰富壮大;在社会主义实践中以唯物辩证的科学精神着力发展。面对人类命运共同体当今面临的诸多难题,中国致力于做好自己,兼济天下,包容发展,共创未来。  相似文献   

14.
批判资本主义的拜物教,扬弃原子式个人的存在状态,达成人类社会"感觉共享"的自觉状态,进而实现人的"普遍的因而也是自由的"的本质,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旨归。以"和合"取向为特征的中国传统文化蕴含着丰富的"感觉共享"的文化因子,这种文化上的心理契合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提供了丰厚的文化土壤。马克思关于"感觉共享"实现路径的历史唯物主义分析,拓展了"崇德不崇力"的中华民族的文化视野,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复兴指明了方向。当前彰显"感觉共享"这一文化理念,有利于恢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自信,使其在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进社会主义改革、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等方面发挥应有的价值。  相似文献   

15.
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践相结合,在道路探索、理论创新和制度建构的统一中,取得了辉煌成就。对道路的自信意味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开辟了一条崭新的人类社会现代化道路;对理论的自信深刻体现在:中国共产党是具有文化自觉和理论优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对制度的自信可以归结于:制度建设为当代中国发展进步提供了根本保障,它高度凝聚了中国共产党人对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  相似文献   

16.
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文化自信归根到底在于对以人为本的人文主义精神,以价值理性和实践理性为核心的道德规范系统,以及看待世界与事物的独特思维方式等的自信,在于对这些中华文化所展现出来的独特的核心理念和独特的精神气度的自信。这种文化自信,对人类、民族和国民的价值和可能贡献在于: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中,引领人类的共同价值,贡献中国智慧;凝聚价值共识,培育民族精神;赓续礼仪之邦的传统,塑造现代公民和君子人格。  相似文献   

17.
由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党和人民伟大斗争孕育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业已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四个自信"中"文化自信"的共同基础,这就决定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高度的契合性。主要体现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深植根于优秀传统文化上,体现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优秀传统文化的互通性、互补性、互动性上。因此需要将这两者的高度契合发展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深厚基础,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重要支撑。  相似文献   

18.
文化自信是在新时代中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的基础。实现文化自信要从"根"上寻找力量,以传承和发展传统文化为起点,努力在新时代弘扬革命文化,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筑牢发展根基,展现中国文化自信的独特魅力。  相似文献   

19.
文化自信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四个自信"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共同构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基本内涵,熔铸了文化自信丰厚的历史底蕴、鲜亮的文化底色和科学的时代涵养,体现了文化自信的实践逻辑。坚定文化自信是基于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的现实需要提出的,凸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必然选择。为此,必须始终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深刻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从中华文化立场、中华文化认同、文化发展形式、文化制度建设方面,不断增强中华文化软实力,提升中华文化自信心。  相似文献   

20.
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当代发扬。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传承了中国传统文化"天人合一"的自然观,发展了"和而不同"的交往观,发扬了"协和万邦"的天下观,弘扬了"人心和善"的道德观,为推动人类携手发展提供了中国智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