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生活方式是人怎样生活的问题,因此,生活方式变革的实质是人的发展。没有人的发展,就没有生活方式的变迁。之所以要构建绿色生活方式,根源于人的发展的片面性。在物化意识的支配下,以快乐为原则、以物质性奢侈消费为基本特征的享乐主义生活方式,既是人片面性发展的重要表现,也是造成人与自然关系紧张的重要原因。因而,构建绿色生活方式的根本在于人的全面发展。人的全面发展是构建绿色生活方式的动力和结果,两者是同一个历史过程。在这个问题上,人的全面发展主要表现为:正确价值观和消费观的确立,人的需要的健康而全面的发展,人们生产自己生活资料的能力的提高以及生产方式的不断改进。  相似文献   

2.
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经济社会系统性变革,为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指明方向。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要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以环境保护为基础,以科技创新为支撑,以动能转换为引领,以低碳循环为关键,以生态碳汇为重点,以节能减排为根本,形成绿色发展的生产生活方式、产业结构、空间格局,提升绿色发展水平。  相似文献   

3.
绿色生活是新时代美好生活的题中应有之义,是延续"好生活"的必要前提,是实现"美生活"的主旨意蕴。在对绿色生活方式的理解中不能脱离两个维度——"绿色维度"和"人的维度",由此决定"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统筹兼顾"是绿色生活方式的实践原则。绿色生活方式的全面形成需要从多个方面协调推进:坚持绿色消费理念是核心,提升个人自律能力是基础,坚持全民行动是关键,绿色生产方式是根本,制定绿色生活方式的政策导向是推动力,建立完善绿色生产和消费的法律制度是重要保障。  相似文献   

4.
王治河 《岭南学刊》2010,(3):112-117
生态文明是一种后现代文明,其建设是一项前无古人的巨大而艰难的系统工程。它不仅需要人们思维方式的变更,产业结构的调整,增长方式的改变,而且也需要生活方式的变革。因为源于近代西方的现代生活方式是不健康的、不可持续的,它在很大程度上极大地阻碍着生态文明的建构。我们要从建设性后现代主义的角度,揭示现代生活方式的局限性,并在此基础上探讨和发展一种与生态文明相适应的后现代的绿色生活方式。这是一种建立在人与自然和谐互动基础上的、以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旨归的、以追求诗意存在和创意存在为内容的绿色生活方式。这样一种后现代生活方式虽然不乏理想主义色彩.但对于抵抗现代人时生存事实的深度屈服,对物质主义和消费主义的过度迷恋,视缺乏创意的生活、人云亦云的生活为常态的囚徒境遇,不失为一种健康的选择。这样一种建设性的后现代生活方式.有利于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既是建构生态文明的必要条件,也是生态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5.
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论述,是江泽民同志“七一”讲话的重要理论内涵之一,是社会发展和个人发展的辩证统一。这就为改变以往比较侧重于社会发展而较为忽视个人发展的片面性提供了依据,指明了两者相互结合、相互促进的正确方向。社会发展和个人发展互为前提和基础江泽民同志指出:“推进人的全面发展,同推进经济、文化的发展和改善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是互为前提和基础的。人越全面发展,社会的物质文化财富就会创造得越多,人民的生活就越能得到改善,而物质文化条件越充分,又越能推进人的全面发展。”在这里与社会物质文化发展相对应的人…  相似文献   

6.
美丽中国作为我国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目标,是一场涉及思想观念与实践层面的深刻革命。绿色发展作为建设美丽中国的重要途径,要以树立绿色发展理念为前提,从变革人类的物质资料生产方式和人们的生活方式入手,以绿色生产方式推动绿色生活方式的形成,以绿色生活方式促进绿色生产方式的变革,切实将美丽中国建设化为人民的自觉行动。  相似文献   

7.
理顺监管体制是落实绿色发展的重要保障。绿色发展的监管体制不等同于环境监管体制,其在内涵和外延上都大于后者。本文从主体、客体和手段三个角度考察绿色发展监管体制的构建要素,并提出如下定义。绿色发展的监管体制是指政府、企业和公众为实现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综合运用各种手段从源头、过程和结果对国土空间、能源资源和生态环境进行监督和管理而形成的规范体系。完整准确理解绿色发展的监管体制,有助于推动实现绿色发展。  相似文献   

8.
人的全面发展,主要是指在经济、政治、文化各方面的全面提高与协调发展,包括人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全面提高与协调发展,体力、智力、创造力以及人格的全面提高与协调发展,参与社会活动的能力、实现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的程度的全面提高与协调发展。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不仅直接关系到个人的进步与发展,而且直接关系到社会的进步与发展。科学认识人的全面发展的特征,深刻把握人的全面发展的取向,努力构建有利于人的全面发展的思维和行为方式,具有重要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9.
任正 《群众》2022,(23):58-59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明确提出,要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实施全面节约战略,发展绿色低碳产业,倡导绿色消费,推动形成绿色低碳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绿色决定发展的成色。加快推动发展方式绿色转型,是发展观的一场深刻革命,是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的全方位、革命性变革。  相似文献   

10.
课堂是师生在学校中共同学习的中心舞台,课堂也是学生全面成长、健康发展的重要载体。课堂教学是决定学校教育质量的关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布的《学会生存》中指出“应该把培养人的自我生存能力,促进人的个性的全面和谐发展,作为当代教育的基本宗旨。”构建和谐型课堂是教育本质和规律的要求,是社会和时代发展的要求。和谐型课堂是以课堂为纽带的各种教学资源和要素的全面自由、协调、整体优化,是构建以学生人格个性为特征,以培养学生主体性和创造性为目标的和谐发展的课堂教学氛围;是通过科学的教学手段和学习方式去调动学生的生活体验;是…  相似文献   

11.
马克思的《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通过批判资本主义异化劳动造成人的异化状态以及发展的片面性,探讨了人的本质、生存、发展以及人与自然的关系等问题.提出了人的全面发展的理想.其中蕴涵的丰富的人本思想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2.
王黛丽 《理论月刊》2007,1(9):29-31
"人的全面发展"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一个十分重要的内涵,也是社会主义追求的终极目标。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以人的全面发展为价值导向,而人的全面发展又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可以说人的全面发展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互为前提、共生共容的:离开了人的全面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价值目标无从实现;离开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人的全面发展也将只是一个伟大的空想。  相似文献   

13.
张锦智 《传承》2012,(24):34-35
人的全面发展思想在马克思主义思想体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是马克思主义人学重要的理论关注点。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个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谐发展的社会,是物质生活不断提高、政治民主不断进步、精神生活不断丰富发展的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为了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客观要求。  相似文献   

14.
人的全面发展与社会协调发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发展,是人类社会的永恒法则,也是当今世界的一大主题。人的全面发展与社会协调发展是一个理论问题,更是一个实践问题。抓住人的全面发展与社会协调发展这一发展问题的核心和实质,深入研究马克思主义发展理论,对于我们坚持以科学的发展观为指导,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构建绿色金融市场是发展绿色产业的基础性举措。2016年9月中国人民银行等七部委出台的《关于构建绿色金融体系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发展绿色金融要以市场化为导向,动员和激励更多社会资本投入到绿色产业,更有效地抑制污染性投资,通过市场化的方式解决环境的外部性和公共产品的提供问题。我国四十多年以市场化为导向的经济体制改革充分证明,只有建立市场化的绿色金融体系,才能有效解决环境治理相关产业、产品及服务的融资问题。  相似文献   

16.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了《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标志着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伟大事业全面展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教育发挥着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的作用。教育的和谐发展是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没有和谐教育。就没有和谐社会。和谐教育就是能培养出和谐发展的人的教育。所谓和谐发展的人.其实就是适应社会需要的全面发展的人。如何构建和谐教育。对于广大教育工作者是一个重大而崭新的课题。需要深入思考和不断探索。  相似文献   

17.
刘婷 《传承》2007,(7):52-53
人的全面发展是和谐社会的重要构件。人的个性充分展现和自由发展是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内容,尊重和弘扬人的个性是社会和谐发展的基础,是时代发展的要求。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过程中,必须树立现代意识,营造宽松的社会氛围,尊重多样化的价值追求,构建现代教育理念,以促进人的个性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8.
曹红 《人大论坛》2006,(12):34-35
构建和谐社会是新时期我国的一个伟大而艰巨的任务。社会是由人组成,其发展最终要落实到人的发展上,而人的发展总和则表现为社会的发展,构建和谐社会,就是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科技创新作为社会进步的巨大动力和源泉,作为推动社会发展的突出力量,对人的全面发展有着重要的促进功能。  相似文献   

19.
<正> 生活方式是一个包含十分丰富的广泛内容的总体范畴,其具体表现形式有劳动生活方式、政治生活方式、精神生活方式、家庭生活方式、闲暇生活方式、交际生活以及宗教生活方式等等.生活方式是表现人们在社会生活各领域的活动的综合性概念,是社会和人的发展程度的重要标志.生活方式的发展是以生产力的进步为基础的,同时还要受到生活主体和地理环境、政治制度、科学技术、宗教、习俗等一系列因素的制约.  相似文献   

20.
采取什么方法,才能使我们的认识比较正确呢?我提出以下几个方法,看行不行,同志们可以试一试。全面。看问题往往容易产生片面性。比如这个茶杯放在桌子上,对面的人看见茶杯是有花没有把的。可是这面的人看见茶杯是有把没有花的,两人各看到一面,都是片面的,都不全面 如果两人把各人看到的一面“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