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国在治理实践中形成了以中国共产党为核心的国家治理体系,党的领导成为中国国家治理体系的最本质特征。党在国家治理体系中的功能定位与作用发挥,是顺利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建设的关键。党的严密组织体系是党在国家治理体系中发挥总揽全局、协调各方领导核心作用的组织载体与力量支撑,党的决策执行体系则成为党发挥总揽全局、协调各方领导核心作用的实施载体与运行保障。今后要更好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建设,需要正确处理好党的领导制度建设与国家制度建设、党的领导作用与其他治理主体作用、治党与治国三个方面的辩证关系。  相似文献   

2.
反贫困治理结构创新——基于中国扶贫脱贫实践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欣  池忠军 《求索》2015,(1):18-22
经过数十年的反贫困实践,我国在取得举世瞩目反贫困成果的同时进入了综合反贫困阶段。新时期反贫困的动态性和复杂性决定了反贫困应具备创新性和系统性。因此,必须创新反贫困治理结构。反贫困治理结构的创新主要包括:反贫困治理结构主体的创新,即建立包括政府、第三部门、贫困群体在内的多中心贫困治理主体结构;反贫困治理结构制度的创新,即通过正式制度(法典、专门法和政策)的供给与非正式制度(软法)的培育和运用,优化反贫困治理结构及其运行;反贫困治理结构管理运行的创新,即多中心反贫困网络中的多层治理、协同治理和自主治理。  相似文献   

3.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极大地提升了全国各族人民对美好未来的新期待,也将中国共产党所领导的反贫困实践推进到一个新境界。中国梦进一步突显了中国共产党反贫困实践的重要地位;明确了中国共产党反贫困实践的奋斗目标;拓展了中国共产党反贫困实践的战略空间;丰富了中国共产党反贫困实践的策略方法。  相似文献   

4.
新浪微博社区治理作为一种新的互联网社区治理,不同于传统的公司治理或政府治理,是一种混合型的"共同民主治理"。这种模式由"政府—企业—网民"三种力量联合构成,不同的治理机构各司其职、共同合作。其中,社区委员会主要负责维护社区基本秩序,实施社区治理;同时,国家机构参与监管,打击网络违法行为,公司也进行监督,保障微博正常运作;重要的是,每一个网民也实施自我约束和自律,由此创造出一种自治型的互联网社区。"共同民主治理"改变了以往传统的互联网治理模式,发挥了多种力量的共同参与作用,也逐步培育了理性与协商精神,最终促成微博社区共同体的形成。  相似文献   

5.
中国共产党七十年治国理政探索实践,构建了"中国之治"的现代化国家治理体系。"中国之治"的现代化治理体系由价值体系、制度体系和保障体系三部分构成,以人民为中心、人民当家作主、实现共产主义远大理想的价值体系是国家治理的逻辑起点,根本制度、基本制度、重要制度构成的制度体系是国家治理的运行规则,党的领导、组织保障、权力监督的保障体系是国家治理的实现条件,三者构成一个有机整体,具有严密的逻辑性,彰显出国家治理体系的科学性。"中国之治"的国家治理体系不是封闭的系统,而是开放的体系,它将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随着实践的检验而完善,与时俱进是其本质特征。  相似文献   

6.
朱勇  杨刚 《中国民政》2003,(10):12-16
贫困.是与人类社会相生相息的共性问题。在中国,随着经济迅速转轨和社会急遽转型,贫困问题也日益显现,并且成为各级政府和全社会普遍关注的热点。 随着贫困问题的产生,反贫困也就成了人类社会孜孜以求的共同目标。但是,基于国情的不同,世界各国的反贫困政策和实践也是异彩纷呈各具特色。面对贫困问题的挑战,中国政府制定并实施了反贫困战略,确立了政府主导、社会参与、贫困者自助的政策和制度设计总体框架。在这总体框架下,从各级政府到各行各业,从社区组织到社会成员.都为实施反贫困战略积极地探索,为保障贫困者的基本生活做出了不懈的努力。  相似文献   

7.
进入21世纪后,基于我国深入推进农村反贫困的现实需要,适应国际反贫困发展的新趋势,我国政府对农村贫困治理目标进行了重塑和优化,具体体现在贫困治理目标的内容、效能及人群三个维度上,从而对政府贫困治理能力提出了新的建构要求。目前我国地方政府根据上述目标进行了一定的建构和提升贫困治理能力的尝试,但现实中还面临着制度保障、财政支持、专业化及整合化治理贫困能力不足等多种因素的制约。走出上述困境的基本路径是,提升政府法制化治理贫困的能力,形成新型贫困者参与治理贫困策略,系统地建构和提升政府以资源整合治理贫困的能力。  相似文献   

8.
中国共产党百年土地政策大致经历了土地农民私有制、土地集体所有制、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等三权分置的演进,与反贫困始终紧密联系在一起。中国共产党百年来运用土地政策反贫困的经验:一是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二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三是完善土地公有制的生产关系,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四是以人民为中心,保障农民的土地权益;五是发挥政府与市场的双重作用。中国共产党运用土地政策反贫困的实践生动有力地诠释了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中国人民为什么“棒”。梳理中国共产党土地政策演进的历程和特点能更好地理解土地政策与反贫困的关系,从而为后扶贫时代推进农业现代化、构建解决相对贫困的长效机制提供启示。  相似文献   

9.
随着2020年打赢脱贫攻坚战目标的实现,我国贫困治理的重点将转移到建立解决相对贫困的长效机制,但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实现稳定脱贫的任务依然艰巨,现行的反贫困制度体制需要重新审视、创新发展。后脱贫攻坚时代我国贫困治理的关键是要构建一体化的反贫困制度体系,将相对贫困治理与绝对贫困治理统筹兼顾,实现反贫困事业向纵深发展。涉及三个层面的整合:第一个层面是宏观层面的制度设计,推动反贫困事业与国家相关宏观政策的统筹兼顾与一体化,整体提高低收入地区、人群的收入水平和生活质量,缩小差距;第二个层面是现行反贫困具体制度(政策)的一体化,涉及现行扶贫开发相关政策与社会救助制度的整合,实现社会救助政策的积极转向,提升贫困家庭及个人的收入水平和生活质量;第三个层面是反贫困管理体制的一体化,实现宏观层面的反贫困政策与微观层面的反贫困制度的结合,深入推进新时代的反贫困大业。  相似文献   

10.
从国家治理的角度出发,中国共产党组织路线的演进反映了中国共产党对中国国家治理在不同历史阶段的重心变化与目标调适。由此,组织建设水平成为影响中国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重要因素,主要通过组织机构、组织队伍和组织制度三个方面发挥作用。未来需要继续从坚持党的领导、优化组织体系、推动队伍建设和开展制度创新等方面推进组织建设,为中国国家治理现代化提供持续动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