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李泽厚的实践美学观点主要体现在《美学四讲》中,其中的美学论、美论、美感论、艺术论皆体现了作者对于实践美学的独特理解。李泽厚认为,应该从人类学本体论的角度来对待和研究美与艺术;美来自实践,或曰自然的人化,真与善的统一即是美;美感即是建立新感性的问题,审美过程可分成准备阶段、实现阶段和成果阶段;艺术品是一种符号系统,是对人类心理情感的建构和确认。不过,李泽厚的实践美学同时存在技术崇拜、过于注重理性而轻视感性等缺陷。  相似文献   

2.
杜凯 《理论探索》2007,2(4):25-28
思想道德建设效益是思想道德建设中产生的能够满足人们需要、对人们发展具有意义的效果。思想道德建设能满足人们求真、求善、求美的需要,相应地具有真理效益、善性效益和美感效益。真理效益、善性效益和美感效益三者的和谐统一,才能丰富和完善人们的精神生活,使人们进入高远的思想道德境界。  相似文献   

3.
钢琴演奏不仅仅是对音乐作品的再现,更是对音乐作品的一种再创造。演奏者通过音色的变化而奏出各种动听的声音。那么,怎样才能奏出好听的声音呢?它包括培养对声音的美感,提高听辨能力。掌握弹奏方法,获得演奏技巧。而这些都离不开音乐活动中心理状态的调整和心理技能的训练。只有进入良好的心理和情绪状态,才会进入良好的演奏状态,找到最好的发音方法。  相似文献   

4.
沙翠霞 《学理论》2012,(8):65-66
在生活和工作中会有很多的不确定性,人们可以通过公平信息来减少和管理不确定。不确定性不仅使人们更加关注公平,而且不确定性影响公平判断。不确定性有信息不确定性和个人不确定性多种类型。未来可以进一步加以具体研究。  相似文献   

5.
石岩  北风 《侨园》2013,(9):42-42
<正>"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这是南宋诗人杨万里的著名诗句。荷花自古以来有"花中君子"的美称,不论是水彩画还是中国画,荷花都以它的风骨和姿态体现着中国传统文化中对美的阐释。与一般花卉相比,荷花确有独特之美,无论是花、叶、蕾、茎都有其独特韵味,甚至荷塘中的残枝败叶都会给人独特的美感,别有韵味的雅致、  相似文献   

6.
美古关系出现历史性变化的背后,有国际社会、美古两国国内政治和两国领导人个人因素等多层次的原因。美古关系的改善对美国、古巴、拉美地区政治和全球政治都会产生影响。但与此同时,美古两国长期积累的深层次矛盾仍然存在,两国国内形势还存在不确定性,美古关系今后的发展未必会一帆风顺。  相似文献   

7.
不确定性人工智能从崭新的角度对人工智能进行研究,很有可能成为突破当前人工智能瓶颈的有效方法。分析了四种常用的处理不确定性人工智能的方法并对其局限性提出了相应的完善建议,最后从人工智能的物质基础和社会性方面对其发展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8.
美育是培养美感、提高对于美的欣赏能力和创造能力的教育。它具有形象性、情感性、自由性、潜在性等显著特点。其任务是培养人们对自然美、社会生活美和艺术美的感受、爱好和评鉴能力,激发他们对美好事物的感情,帮助他们形成社会主义文明行为和高尚的道德品质。美育与思想政治工作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是个性和共性的关系。美育是贯穿于人生各个时期、渗透于社会生活各个领域的一种非常灵活、非常有效的思想教育方式。在当前,我们要加强和改进  相似文献   

9.
朱欢 《学理论》2010,(11):141-143
朱光潜先生在他的《诗论》中说,诗的生命在情趣。而每个人的诗趣是不同的。诗趣体现了诗的"艺术性"。诗趣重在诗的"美感态度",却贵在"真",体现了一种"真"的意境与情趣。诗趣亦有"谐"与"悲"之分,在"谐"与"悲"中体现了一种诗趣的"中庸之道"。  相似文献   

10.
在美术教学实践活动中,自觉地、巧妙的沟通各学科教学的联系,从而赢得各学科、学科教师对自己的支持和理解,这种相互沟通、相互开放、相互促进、相互协调即美术教育中的审美态度。美感迁移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充分发挥学生的潜能方面能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美术和其他各学科教学的促进关系是相互的,各个学科都蕴藏着丰富的美育资源。这些美育资源要通过各个学科的教学恰当的引入到美术教学中来,那将是非常完美的事,而且直接促进他们学科的教学,也间接地促进了美术教学。  相似文献   

11.
"理解的历史性"、"视域融合"、"效果历史"是伽达默尔阐释学的三大哲学原则。这三大原则在翻译中的运用强调了文本意义的开放性和不确定性,凸显了译者理解的主动性,更加明确了文本意义阐释过程的动态性和循环性。阐释学在给翻译研究的认识论、实践论带来启迪的同时,其局限性也同样令人关注和深思。  相似文献   

12.
黄豁 《瞭望》2016,(15):6-6
作为始终在赶时间的现代人来说,在飞机、高铁的时代.已经很难有机会体验“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的羁旅心情。最近在鄂西贫困山区采访,路过有“最关山中火车站”之称的野三关站(巴东站)时,内心充满了期待,这个远离城市,深藏于崇山峻岭中的小站会给人一种什么样的旅途之美?  相似文献   

13.
《学理论》2015,(33)
多元文化已经成为当今社会文化的基本特征,它既是一种教育思想、一种历史观,也是一种意识形态的混合体,结合新媒体时代的到来,信息传递速度增加,信息传递内容增大,大学生在信息接收方面的行为方式也发生了较大变化,多元文化一方面帮助大学生开阔眼界,获取知识,另一方面由于新媒体中充满了娱乐化的文化产品,加之大学生思想存在不确定性,会严重影响大学生的认知、信念、价值观等。本文通过对大学生信息接收习惯研究,将全面了解大学生信息获取、信息判断与信息选择的态度,有利于大学生有效获取、评价、利用所需信息,以提高大学生信息能力。  相似文献   

14.
布什连任总统后,舆论对中美关 系未来走向普遍看好,认为布什的对 华政策将继续保持"务实"和"接触" 的基调。但是从去年底开始,美国内出 现了"中国威胁论"回潮的现象,美对 华政策出现了一些新的变化--开始 对中国采取了一种更加强硬的态势。 这次赖斯访问中国也在一定程度上显 现出这种政策的新变化。  相似文献   

15.
一、通过美育建设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马克思指出,美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劳动创造了美,美以真和善为前提。美育以人类世代积累的审美经验向对象进行教育,其目的是使人们对美好事物已经产生的初步的、低级的知觉、感觉发展为艺术的、审美的形象思维,进而培养人们正确的审美观,提高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通过美感的愉悦激发人们创造美的激情,进而逐步优化育人环境,这  相似文献   

16.
音乐的悲剧美是一种最接近道德判断和实践意志的审美范畴。音乐悲剧美的表现形式有两种:一是抒发悲剧性的情感;二是塑造悲剧性的人物。音乐悲剧美的真正价值在于它体现了一种与崇高美相类似的审美特征。  相似文献   

17.
学点美学     
客观世界中许多事物经常给人以美的感受,例如自然界的日月星辰山水花鸟,社会生活中的优秀人物和先进事迹,多种多样的文学艺术作品,以及住房衣着和环境园林等。凡是客观上与人构成一定的审美关系,也就是引起人审美感受的事物,总称之为审美对象。美大致体现为崇高、优美、悲剧、喜剧(滑稽)等等形态。审美对象是社会实践的产物,它随着社会历史的发展具有越来越丰富的内容。美学就是以美感为中心研究美和艺术的一门科学。美学的发展对于美学的研究从古代就开始了。历史上许多哲学家、艺术家都对美、包括自然美、艺术美和人的美感等问题发表过看法。如希腊的毕达哥拉斯学  相似文献   

18.
邓红华 《学理论》2010,(18):174-175
《论语》中拥有数量丰赡的格言,它通过运用同字韵、安排节奏以及巧妙使用修辞格等方式,使其言辞明晰悦耳、琅琅上口,不仅尽显丰富的内涵,还且使其表现形式具有整齐美、和谐美、节奏美,充分体现了语言的美感性能。  相似文献   

19.
白雪 《学理论》2014,(3):150-151
文化是旅游的灵魂,如何充分挖掘出旅游景观所蕴含的文化内涵,对旅游景观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但随着社会的发展,一些投资管理者以经济目标为导向抱着功利主义思想,对旅游景观文化内涵挖掘重视程度不够,出现旅游景观标准化、文化内涵雷同化、景观组合程度低等问题,淡化了旅游景观的文化内涵,造成旅游景观文化内涵的丧失或者庸俗化。因此新时期旅游景观发展关键在于对其文化内涵的挖掘和重塑,主要以景泰黄河石林为例,通过其厚重的人文、给力的美感两方面,谈其对旅游景观文化内涵重塑的意义。  相似文献   

20.
《学理论》2019,(12)
在"人的权利是什么"这个问题的探讨中,对"人的权利"这一概念的解释并不是非常完善的,传统人的权利中与生俱来的不确定性使得在具体实践中人们无法对权利的主体以及客体做出精准的判定,这是导致人的权利冲突频发的一个重要原因。詹姆斯·格里芬针对人的权利固有的"不确定性",在伦理学的基础上,把用来评价社会的伦理判断作为其起点,给予了人的权利一种更为准确的界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