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既是人的本质需要,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中国共产党引领的精神生活共同富裕以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作为道德要义、中国式现代化作为道德通路、人类命运共同体作为道德胸怀、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作为道德旨归,在主体层面、理念层面和实践层面实现了对资本主义精神生产的扬弃与超越,彰显了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的实践品格与精神境界。在扎实推动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当代中国实践进程中,需要拓展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全球视野、突显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现实诉求、强化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共识凝聚,进而使全体人民在先进文化的牵引、浸润、形塑中寻绎精神生活共同富裕。  相似文献   

2.
人们对"意识形态"这一概念非常熟悉,且经常给某些理论冠以意识形态的称谓,尤其是与人们社会生活忠患相关的道德理论,往往被定义为一种特殊的意识形态.但人们对熟悉的东西不一定确切的了解,对某些思想观念或理论如何成为意识形态的过程更是较少探讨.采用马克思意识形态理论,以中国古代思想家董仲舒的理论体系为例,阐述中国古代道德规范"三纲"如何成为意识形态的问题.从而揭示出意识形态的虚妄性.  相似文献   

3.
王含之 《学理论》2013,(14):339-340
随着我国经济较快发展,物质生活日益丰富,我们面临着传统道德观念向现代价值的转变,其中较为突出的是未成年人道德的问题。未成年人犯罪越来越低龄化,许多未成年人由于家庭的影响产生不正确的人生观,在社会生活中缺乏良好的道德氛围,这些问题严重影响着未成年人的道德走向正轨。对策是:关注未成年人的成长发展和精神世界;尊重未成年人的独立与自由;加强道德教育。  相似文献   

4.
道德规范与法律规范是和谐社会中人们必须遵守的行为规范,两者属于不同的社会规范体系,但二者是不可分割的。和谐社会道德精神与法治精神的融合有其规范基础和现实基础,实现道德精神与法治精神融合的途径是多元的,但最主要和首要的是要实现公民社会道德信仰与法律信仰的互通。  相似文献   

5.
马克思主义道德意识形态形成于苏联时期的20世纪三四十年代,它是苏联伦理学产生的前奏。苏联伦理学是指苏联版的马克思主义伦理学,是苏联共产党人从自己的实践需要出发建构的马克思主义伦理学理论,是马克思主义伦理学的苏联化。马克思主义伦理道德思想和苏联伦理学在俄罗斯和苏联的萌芽、产生、发展的一系列过程中都不是空穴来风,而是历史发展的趋势。与其说是道德理论迎合了社会道德现实,毋宁说社会道德现实选择了道德理论。  相似文献   

6.
郭晓莉 《学理论》2009,(15):262-263
当今社会,伴随着网络的普遍使用,网络道德失范问题凸显出来。网络对大学生道德的消极影响表现在价值观念的错位、网络道德失范、诚信缺失,言论不负责任等方面。解决办法就是要正视它,通过积极的方式去引导、调整和重新规范网络世界中大学生的道德生活。  相似文献   

7.
用"科学的意识形态"来指称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是指它所代表的方向符合历史发展潮流和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然而,现实中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在具体细节上也有可能出现与"科学的意识形态"不相符合的内容,正是在这个意义上,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同样存在"能否保持科学性"的问题。"科学的意识形态"只是为我们保持"意识形态的科学性"提供了可能性,而要具体实现科学性,就必须增强忧患意识,努力把握广大人民的利益需求,不断创新和发展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切实消除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存在的"虚假成分"。  相似文献   

8.
能动的道德主体是指教育对象在其道德品质的形成过程中,能自觉地摆脱单纯服从的被动状态,并在良好的教育环境中走向对道德规范的内化,从而变成能主动创造新的道德风尚和主动参与社会道德生活的主体。当前高校德育的创新发展,应关注学生的生活世界,关注学生的发展需要,着眼于对学生现实生活和健康发展的引导,生成和提升生活世界的道德智慧,从而培育能动的道德生活主体。这是高校道德教育走出困境、实现传统道德教育向现代道德教育转换的一种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9.
冯雪娇 《学理论》2015,(1):243-245
道德学习作为人的生命发展过程中的人格养成,所要学习的不是物之理,而是人之理;不是人之所是之理,而是人之应是之理。它不能仅仅依靠认知来获得抽象的道德知识,它需要的是基于生活经验之上的人对人的理解、人与人的交往,人对生活的认识、反省以及对生命价值的体验和感悟。生活是道德存在的根据,道德的学习应当是生活的、实践的,而不能简单归结为知识的、思想的。道德内在于生活,它的存在形态、结构、过程等所遵循的是"生活的逻辑"而不是抽象理性的原则。道德学习的过程是在现实的生活中展开的,立足于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因此,从生活与交往的视角对道德学习进行研究是与当前道德学习方式转换的时代要求相一致的。  相似文献   

10.
李燕燕 《学理论》2014,(12):256-257
道德德性是选择适度的品质,而适度则存在于连续可分的事物中,即感情与实践。这就决定了道德德性具有实践性、情感性、适度的特点。道德德性并不是自然赋予的,而是我们在出于"某种状态"的基础上,通过选择适度的实践活动来获得的。亚里士多德提出的这一道德德性观对道德教育具有重要的启迪意义。  相似文献   

11.
孙晓梅 《学理论》2009,(5):191-192
道德评价是衡量一部史学作品的首要条件,司马迁是否也同样认识道德评价的价值.应该是毫无疑问的。他在电学评价中更融汇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道德精神,使得这种道德精神在《史记》中得到发扬光大,成为千古不衰的典型。  相似文献   

12.
大学生要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的优秀道德精神,即要树立天下为公的思想观念,为社会民族国家的奉献精神,推崇仁爱思想和人际和谐的原则,提倡高尚人际价值,强调个人在人际关系中应尽的道德责任,追求崇高的精神境界,把道德理想的实现作为人的最高层次需要,重视高尚思想道德修养的践行,并在实践中不断提高.  相似文献   

13.
中国共产党意识形态是在现代化大潮中诞生的,现代化是其题中应有之义。然而,意识形态现代化在不同时期会遇到不同的问题,特别是在当前全球化时代,我国社会处于转型期,党的意识形态现代化建设面临诸多挑战,积极探索新形势下我党执政意识形态现代化的途径,是理论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  相似文献   

14.
论科学的道德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科学在道德方面具有丰富价值,表现为:科学是促进道德完善的内在力量,科学推动着道德观念的进步,现代科学活动愈来愈凸现出集体主义精神,科学具有道德教育功能等。“反科学主义”全盘否定科学的道德价值是偏颇的。探讨科学的道德价值,对于全面认识科学的价值内涵,对于以科学为主导的“知识型”社会的持续健康发展以及中国社会的现代化建设都具有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5.
在马克思主义需要理论的视域中,人的现实需要是促进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立论基础与重要动力。因此,在实现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过程中,我们既要考察党中央关于促进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奋斗目标是如何从应然层面契合了人的需要,坚定实现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信念;又要反思人的需要中实然存在的假与真的对抗、恶与善的抵牾、一与多的矛盾、劳与闲的角逐等具体冲突,研判其是如何影响着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达成。在此基础上,可围绕“正”需要、“富”需要、“能”需要、“乐”需要几个方面,寻求理论逻辑与现实逻辑的统一,推动人的现实需要与促进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奋斗目标的双向奔赴。  相似文献   

16.
道德中心论、动机中心论和权力中心论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三种面相,这三种面相共同表现出缺乏客观立场、忽视知识的真理性和拘泥于简单辩证思维的特征,从而构成对强调客观性、追求真理和注重实证经验的科学知识和科学精神的排斥和消解。考察中国文化中科学精神贫乏的根源,需要深入分析以儒家伦理为核心的动机中心文化的内在结构及特征,要在中国树立科学精神就要致力于消除动机中心文化的消极影响  相似文献   

17.
精神生活共同富裕与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具有紧密的逻辑关联,它们对于塑造人民群众的精神面貌、精神品格和精神家园具有重要意义。人民群众是精神生活的创造者、参与者,促进精神生活共同富裕就是让人民群众共同创造、共同参与、共同享受精神文化发展的成果,从而使之在丰富人民精神世界中发挥“普惠-共享”、“纠偏-凝聚”、“维系-升华”的功能。在促进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过程中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必须从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培育良好社会心态、核心价值观引领三重维度优化上述功能,切实增强人们的获得感、安全感和幸福感。  相似文献   

18.
对于底线伦理问题的考察,必须把它纳入到关于整个社会道德生活的理论框架中去。底线伦理确立社会制度的基本道德和个人行为的基本规范,成为解决重大道德问题的共同信念的伦理基础,又受到在根基和多元互动中的终极关怀的支撑和超越,有机地形成了当代中国社会的道德结构。作为个人行为规范的底线伦理的保障,主要有待于文化生态的完善;至于作为社会制度道德的底线伦理的保障,则呈现出更复杂的状态:以合理界定国家和公民之间相互性的权利与义务关系为核心,处理好和平、自由和正义这三个目标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9.
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在社会主义制度确立以后,其代表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阶级属性是否只体现在对资产阶级意识形态批判的维度上?对于加强当前意识形态建设是否还存在具体指导意义?在这个问题上始终保持清醒的认识,对于我们加强和改善意识形态领域的工作具有重要意义。文章认为,利益始终是意识形态的初始范畴,这既适应于不同社会制度革命性的质变中,同时也适应于同一社会制度内部量变中。从利益变迁的角度来分析当前我国意识形态领域呈现出来的复杂性局面,就抓住了本源性问题。从利益问题着手,同时把着眼点和落脚点放在利益关系的实现上是加强意识形态建设的一条规律性认识,本文旨在提供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一种方法论。  相似文献   

20.
《学理论》2017,(1)
以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工农联盟为基础的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领导中国人民勇往直前,前赴后继,浴血奋战,最终夺取革命和战争的胜利。而勇往直前、不畏艰难、保家卫国等重要的品质成为最重要的精神力量。对中国革命传统道德的内涵与形成做了理论梳理,对西柏坡精神展开重点解读,这对于弘扬革命道德传统、培育民族精神,进一步发挥共产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具有重大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