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5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中国审判》2009,(7):86-89
民俗习惯是特定地域社会民众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自发形成、共同遵守、长期沿袭并用于调整和规范特定生产生活关系的行为规则和文化载体,为特定地域社会民众内心所确信,凝结着他们的普遍价值判断准则。善良的民俗习惯,在国家、民族凝聚力乃至优良民族文化的形成及其对民众的思想道德修养和行为指引等方面,均起着其他行为规则和文化载体无法替代的作用,在司法实践中更是有着无法替代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2.
税宗瑜 《法制与社会》2013,(29):130-131
具体国情决定了将风俗习惯引入民事审判有其历史必然性。司法实践中,由于缺乏制度保障和陈旧观念的影响,法院运用民俗习惯的探索并没有取得理想效果。当前,如何将善良的民俗习惯有条件地引入民事审判领域,舍理运用善良风俗,妥善化解矛盾纠纷,促进社会和谐,是理论和实务界面临的重要问题。  相似文献   

3.
张兆武 《法制与社会》2010,(15):144-144
精神损害赔偿是指当民事主体因其特定人身权利或财产权利受到不法侵害,导致人身权益受到损害或陷入精神痛苦时,要求加害人通过财产赔偿方式予以救济和保护的一种民事法律制度。精神损害赔偿既没有必要也不可能确定统一的标准。在民事审判中具体适用赔偿上,应根据个案的性质坚持原则性与灵活性相结合的原则,参照当地经济发展水平制定合理的赔偿数额。  相似文献   

4.
长期以来,民事习惯在中国现行法律渊源体系中处于一种"无名"但"实行"的尴尬境地,立法和司法的分歧导致这一问题在学界长谈不衰。本文认为应转换视角,从司法角度来看这一问题,充分认识、肯定民事习惯在司法审判中的作用,同时考虑到民事习惯本身特点及其在适用时的严格条件,又应看到民事习惯的法源地位应严格限制在法治框架内,在转型时期的法治话语中,不应大量进入民法制定法,充其量只能被作为补充法律渊源适用。  相似文献   

5.
民事习惯是我国在制定民法典过程中非常重要的本土法律渊源。民事习惯的特性和功能决定了民事习惯与民法典的密切关系,为了更加有效地发挥其社会调控功能。我国民法典的制定,应对民事习惯予以深入思考和科学对待。一方面,应将民事习惯确认为民法典的渊源之一,另一方面,应在民法典中对民事习惯予以科学处理。  相似文献   

6.
民初土地产权行政诉讼中,法官常常会面临对民俗习惯的认定与适用问题。民俗习惯发挥着辅助司法、稳定民间土地产权秩序的重要作用。民初在具体的土地产权行政审判中,法官一般以民俗习惯与案件的直接相关性为准用标准,以民俗习惯的真实性核验为裁判的必经环节。究其原因,民初法官注重的是土地产权行政审判中民俗习惯的客观事实证明作用,而非民俗习惯的法效力。当下我国在行政审判实践过程中,对民俗习惯仍须高度重视。深入挖掘分析中国近代土地产权行政审判实践对民俗习惯的适用及其历史原因,将为现今的行政审判实践提供历史借鉴经验。  相似文献   

7.
民俗习惯的理性解读及其在司法实践中的运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问题的提出基层法院在审判实践中有时会碰到这样的案例:原、被告系邻居,原告以被告家在建的屋顶高于自家的屋顶而认为被告家会占尽风水,并可能对自家带来不吉为由,向法院起诉要求拆低被告家的屋梁。对此,有人认为被告完全有权自由决定自家房屋的建造,被告的行为没有侵害原告的一草一木,没有  相似文献   

8.
丛翠萍  韩锋  左勇 《法制与社会》2013,(31):111-111,113
刑事诉讼活动直接关系到当事人人身、财产权利等权益,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刑事诉讼法的修改多方面内容贯穿了“尊重和保障人权的原则”,目的是在追诉犯罪同时保障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合法权益不受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和公安机关的侵害,民事法益和刑事法益区分成为一种必然.本文通过对民事法益和刑事法益界定尤其是探讨民事法益在刑事诉讼中的运用来探讨如何保障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合法权益.  相似文献   

9.
案情简介:王金柱(男)和李桂兰(女)系同村村民,两家关系一直很好。2005年经人介绍王金柱和李桂兰订婚。按当地习惯,男方需给女方彩礼4万元。2005年9月10日,王金柱的父亲王孝俭和媒人一起去女方家给彩礼款2万元,说好其余2万元等半个月后再给。2005年9月24日,王孝俭单独一人去女方家将其余2万元彩礼款交给李桂兰父亲李守仁。  相似文献   

10.
民间习俗,是一定地域内人们在长期生产、生活过程中形成的,用以划分权利义务和调解各类纠纷,并且在一定范围内具有一定约束力的习惯和风俗。在人民法院的审判工作中,对民间习俗是重视还是漠视,法律理论和实务界一直存在着不同的争论。本文在调研民间习俗与制定法存在着现实冲突的基础上,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语境下,提出人民法院和法官应在推进法治进程的前提下,不断提高审判能力,做到善治。在剖析民间习俗与制定法互动可能性和必要性的基础上,文中着重探讨了民间习俗在基层法院审判中合理运用的对策。  相似文献   

11.
在民事审判方式〔1〕改革中,司法政策导向在两种立场偏好间反复:一种以经典法治理论为蓝本,强调法的规范意义,重视法律逻辑和程序公正;另一种则以替代性纠纷解决方式运动勃兴、中国传统文化及现实国情  相似文献   

12.
刘寅祥 《中国法律》2011,(5):19-21,81-86
一、立法过程之回顾及评价 我国是最早制定单行涉外民事关系法律适用法的国家之一。1918年北洋政府就颁布了《法律适用条例》,1927年南京国民政府令暂准援用。新中国成立后的最初三十年,没有关于涉外民事关系适用法的立法。  相似文献   

13.
刘贵祥 《中国法律》2011,(6):12-15,65-69
四、意思自治原则之适用 意思自治原则作为私法领域的重要原则,同样在国际私法上得到各国的广泛承认和运用。该原则是指当事人可以通过双方的协议选择支配之间民商事关系的法律。该原则最初仅适用於合同关系所适用的法律,其法理基础是,既然当事人可以依据合同自由创设他们之间的权利义务,当然有权利选择指导他们所签协议的准据法.  相似文献   

14.
很高兴又一次有机会来到南京大学法学院,同各位做一个学术交流,感谢法学院领导的邀请,也感谢各位的光临。今天我向大家报告的内容是习惯作为一种特殊条件下的法律渊源以及在司法中的适用问题。  相似文献   

15.
王启梁 《现代法学》2006,28(5):19-27
概念是进行科学研究的基本分析工具,同时具有促进和制约研究的辩证属性,因此需要对概念进行反思。“习惯法”、“民间法”这两个概念对于挑战和批判“法律中心主义”具有重要学术贡献。但是“习惯法”、“民间法”概念定义过于宽泛,使其作为一种研究范式不能很好地对不同性质和不同运作方式的规范进行必要的区分,从而导致这种研究范式具有局限性。在法学研究中,可以尝试用“社会控制”概念来弥补习惯法/民间法研究范式的不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