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吴琳 《理论月刊》2004,(7):69-70
本文论述了代议制、分权制衡机制两者的有机联系,并认为二者的合力促进和完善了资产阶段民主制度:代议制具有任期、代议的特点,意在突出国家权力的归属和授予;分权制衡重在强调任期内、权力运作过程中权力与权力之间的相互平衡,防止掌权者滥用权力。代议与分权制衡制度、法律一起构成了西方国家政治生活中主要的制度约束。  相似文献   

2.
伍俊斌 《前沿》2011,(1):40-43
分权制衡理论发轫于古希腊罗马的政治哲学,经文艺复兴时期的过渡,在资产阶级启蒙运动时期形成系统的理论形态。近代自由主义思想家以人性论和自然权利论为基石建构的分权制衡理论,至今仍深刻影响人们对政治权力的认同和对政治体制的理解。  相似文献   

3.
从分权制衡到社会制约:西方权力制约思想的范式转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政治学的知识图谱中,权力制约始终是一个无可回避的议题。从亚里士多德、波利比阿、西塞罗、洛克、孟德斯鸠到联邦党人,体现了以体制内的分权制衡来制约权力的思想套路之日渐成熟。托克维尔和达尔则睿智地体察到以权力制约权力的效能之有限性,倡导以体制外的社会力量来强化对权力的规约,从而实现了权力制约思想的范式转换。然而,只有实现体制内控制和体制外控制的有机整合,着力构建权力制约的复合模式,才能切实增强权力制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只有坚持权力制约机制构建的人民性,才能正确把握制约权力的努力方向。  相似文献   

4.
美国司法审查的理论基础是自然法与制衡分权学说,司法审查制度是应自然法和制衡分权的需求而产生的独特制度.自然法是高于人定法的高级法,这种高级法促使了法院宣布制定法无效这种观念和实践的出现,但这种观念和实践在殖民地早期处于萌芽状态,甚至和当时的议会至上是矛盾的.随着殖民地脱离英国,制衡分权学说逐渐取代议会至上学说成为北美的主导性学说,因此宣布议会立法无效从而捍卫自然法的观念逐渐变得清晰,司法审查获得更加坚固的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5.
在西方政治学说史上,分权和制衡思想由来已久。分权就是在政体设计中依据一定的原则和目标,将政治体系各要素的活动进行科学的建构,把政治任务、政治责任、政治权力和政治利益进行合理的分配。制衡就是建立一定的政治冲突机制以保持权力的平衡,使权力机制能够协调并有效运转。一、古希腊早期的民主政体设计中体现的分权和制衡思想在公元前六世纪的雅典社会,已有相当规模的阶级冲突和党派冲突存在。各个阶级和政党对政治权力的争夺使得他们对政治体制的设计各有不同的想法:贵族掌握并极力维护着寡头政体的政治权力,平民则试图以利益共享的民…  相似文献   

6.
古今中外的政治体制运用了各种各样的权力制约方式,不同的方式在不同的政治背景下发挥的作用不同,但总的结论是对权力的制约力量来自此种权力之外的权力.这种权力之外的权力来自纵、横两个方向.从历史的宏观视角,纵向权力制约虽然具有局部的有效性,但从整个政治架构中却容易导致集权,从而失去权力制约的终极功效;横向权力制约坚持了对等时抗性、突显利益冲突、法治等制衡原则,能够有效地制约权力的膨胀,实现权力制衡.  相似文献   

7.
权力分立与制衡是人类重要的政治文明成果之一,也是近代宪政架构的基石,其主旨是为了防止政治权力的集中、专制、滥用和腐败,实现权力的高效运行。基于社会历史原因,西方选择了三权分立的宪政架构,而中国则另辟蹊径,不断构建以民主集中制为基础的、以高效执行为特征的中国特色的权力制约体系。二者虽有相通之处,但形式和本质却截然不同,通过比较、权衡,取其之长,不断充实、完善中国特色的权力制约体系。  相似文献   

8.
杨晓阳 《人民论坛》2013,(8):254-255
在美国联邦司法体系中,总统有权提名联邦最高法院大法官候选人。总统任命不同的法官将会决定联邦最高法院的态度,从而影响美国三权之间的博弈。文章以此为基点,阐述了最高法院与政治活动的联系,分析了美国政治活动中大法官的作用,并以奥巴马政府新任命的大法官为实例来论证司法权对三权分立原则的潜在影响。  相似文献   

9.
我国《宪法》第129条明确检察院在国家法律体系中是以"国家的法律监督机关"存在,无论是学界还是实务界,对检察权的性质均达成了相对性共识,即法律监督权。然而,随着监察体制的出台、职务犯罪侦查权从检察机关剥离,人们不得不重新审视检察机关的法律定位及检察权的性质。在明晰检察权内在要旨之前,有必要厘清权力制约、监督与制衡的定义及相互关系,以明确检察机关与监察机关的内在意涵,为明确检察机关的职能与走向保驾护航。  相似文献   

10.
陈建新 《桂海论丛》2005,21(2):35-37
规范权力运行,既需要权力制约,又需要权利制衡.必须着力于构建"以权力制约权力"+"以权利制衡权力"的模式,通过公共权力与公民权利的合力进取,使公共权力和公民权利统一于社会整体利益,从而实现公共权力逐渐向公民权利的转化或回归.具体途径为建立健全公民参与的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机制,以及先行完善党内权力制约和权利制衡机制.  相似文献   

11.
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民族宗教关系理论的逻辑起点,毛泽东民族宗教思想的提出,标志着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民族宗教关系理论的初步形成.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对这一理论进行了丰富和发展,为民族宗教关系重新定位,强调发展少数民族地区经济是根本任务,对宗教与社会主义的关系提出了新观点.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为这一理论的发展作出了突破性贡献,全面系统地论述了民族关系和社会主义时期宗教问题,明确了民族与宗教的相关性.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实现了新的发展与超越,对民族关系的论述更加系统、全面,明确提出宗教问题就是宗教关系和处理宗教关系的基本要求.  相似文献   

12.
在全球化视野下将中西文化论进行比较,呈现出各种民族性之特质。中国传统的文学观是诗礼一体化,注重伦理角度的把握,而西方文论主要属于认知的范畴,在此框架下,文艺本质观、价值观、艺术感受方式和艺术的形而上境界方面都有明显差异;同时,中西文论交流中存在着现代性冲突的压力、科学性体系的幻觉以及异质观点系统冲突。另外,对于中国文论在与全球化碰撞中也存在严重挑战,诸如各种民族意识的撞击。  相似文献   

13.
加快中西部地区的发展,是邓小平同志关于我国现代化建设战略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邓小平关于共同富裕的思想、关于“两个大局”的战略构想,不但为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决策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和科学的指导思想,而且为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指明了根本出路和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4.
西方马克思主义关注资本主义的社会变革和发展,它们从总体性原则出发,阐释出文化革命、文化领导权和文化批判的具体策略,开辟出一条不同于传统马克思主义的社会批判路径,并由此对20世纪人类社会图景产生了重要影响,但文化批判理论的逻辑终局也使其理论思想逻辑的局限性显现出来。  相似文献   

15.
文章在历年考古发现的基础上,论述了贵州西部青铜文化大致经历的三个阶段性特征及其文化格局的变迁,着重对第三阶段(战国晚期至东汉初)以威宁中水、赫章可乐、普安铜鼓山为代表的遗存的文化特征和构成因素进行了详细考察,并深入探讨这一时期文化格局及其变迁。  相似文献   

16.
古巴的成功发展与其重视和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是分不开的。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古巴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成功经验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7.
一、西部大开发战略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内容   1、西部大开发是社会主义本质的内在要求。邓小平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①在改革开放以前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很长一段时期中,人们单纯地把“精神崇高”、“一大二公”、“平均主义”甚至“普遍贫穷”作为社会主义的优越性,把一些不具有社会主义本质属性的东西当作社会主义原则加以固守,而一些具有社会主义本质属性的东西却被无端地加以排斥和反对,使社会主义的本质没有得到真正的体现。   在改革开放以来建…  相似文献   

18.
西方学把中国共产党“农村包围城市道路”与俄国民粹派“到民间去”相提并论,但事实上,二是有本质区别的。中国共产党人将革命的重心放在农村,不是从俄国民粹主义思想框架中引中出来的,而是创造性地运用马克思主义解决中国实际问题作出的正确选择。  相似文献   

19.
政治理论范畴的性质、功能与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范畴是政治学理论的细胞。政治理论范畴是经验性与先验性、本体性与认识性、稳定性与变动性的统一;政治理论范畴可以帮助人们正确地认识、理解、预测和创造政治生活;科学的政治理论范畴必须具有明确性、类别性、类比性与可靠性的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