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当今世界,不同发展道路和发展方式竞争的背后是价值观的竞争.所谓"普世价值"是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希望用其行为模式一统天下的意图,它背后是一种社会状态,是一种社会发展方式,甚至是一种社会利益分配格局 我们反对"普世价值",但并不否认人类社会存在也需要共同价值.  相似文献   

2.
A.从文化的视角认识青年、理解青年、教化青年乃至研究青年,是近年来我国青年研究的一个热点.有人说,这与中国前几年兴起的"文化热"有关.其实这只说对了一半,即"文化热"为我们从一个新的视角认识青年,提供了一个契机;但更主要的是青年本身确属一种文化的存在,各种青年现象既有它得以产生的文化缘由,也有它寻求发展的文化旨归.B.文化作为人类所特有的一种伴生现象,它的产生与人类自身的起源与生俱来并协调发展.而"只要作为一段生命历程的'青年'一出现,就可能出现一种青年文化"(〔美〕理查德·弗拉克斯:《青年与社会变迁》中译本第53页).青年文化属于人类文化中的一个方面,是社会文化主体结构中的一个次生层面,因而它的产生和后来的发展,也将遵从人类文化发生、发展的一般规律.正因为如此,我们对青年文化发  相似文献   

3.
"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对人类社会发展理念的新探索,也是对人类社会总体发展规律的宏观认识与整体把握,更是应对与解答世界问题的中国方案。"人类命运共同体"开创了新的全球治理体系,内在地超越了"普世价值"的推广与输出,走向了全人类共同价值的价值认同、追求与共识;超越了国家主体的片面、不均衡、不可持续的发展,走向了全球共主体的全面、均衡、可持续发展;超越了国家主义的利益冲突、对抗与零和博弈,走向了世界主义的利益共享、责任共担、命运与共,具有丰富的理论内涵与时代意义。  相似文献   

4.
价值论的重要理论先驱培里说过:"价值理论关涉的是人类生存和历史的一种特别普遍的特征."但是,问题恰恰出在这里:有没有整个人类共享的普遍价值?这就是所谓"普世价值"问题. 近几年来,随着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的深入发展和对外开放的不断扩大,在与西方文化的交汇和碰撞中,学术界关于是否存在普世价值的争论一时成为热点,辩之者说有,攻之者说无,壁垒分明.撇开其间的一些与政治有关的敏感问题不谈,从哲学上说,普世价值历来就是价值论的核心论题. 说起来,这是一场古老的争论.在价值论中,反对普世主义价值观的优势传统是价值相对主义.古希腊智者派的普罗塔戈拉就提出过"人是万物的尺度"的著名命题,开了相对主义价值观的先河.  相似文献   

5.
生态文化:新时期文化创新的新方向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唐彬  梁红 《理论月刊》2008,(9):45-48
在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新时期,进行文化创新,增强文化发展的活力,要把积极建设生态文化作为文化创新的新方向。生态文化是以一种"互利共生型"的思维方式作为价值观基础;生态文化是一种正在崛起的新型文化,是人类文化发展的新阶段;生态文化是人类精神层面的共识。而且,生态文化体现了当代中国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相似文献   

6.
龚婷 《思想战线》2018,44(2):147
审美文化是人类审美活动在文化形态上的体现, 是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与人类的社会存在形式、 社会场域密切相关, 也必然要随着人类的社会存在形式、社会场域的变化而变化。 当代科技革命的发展, 导致了虚拟社会的兴起, 实现了社会存在形式、 社会场域的创新。 与此相适应, 审美文化在虚拟社会也发生了前所未有的、 重大而深刻的演变, 其演变具有内在的必然性。 一方面, 人类社会存在形式、 场域的创新必然要求人类的审美文化发生相应的演变, 这是人类社会存在状态决定人类文化存在状态的必然结果; 另一方面, 活动于虚拟社会中的人类新的审美需要, 也必然要求人类的审美文化发生相应的演变, 这是人类需要决定人类活动及产物的必然结果。 正是通过这一演变, 使作为审美文化构成要素的审美观念、 行为和结果表现出了新的状态, 使审美文化呈现出了审美选择的虚实交融性、 审美方式的高度智能性、 审美交流的方便快捷性和审美成果的广泛共享性等新的特征。  相似文献   

7.
亘古至今,人类聚居在一起生活,既是生存的需要,也是文明的演化。渴望一个和睦祥和的生存空间,是人类的共识。"安全社区"一词引入中国,是10年前的事。与人类聚居生活相比,这一名词显然来得太迟太迟了。"安全社区"的概念是在1989年世  相似文献   

8.
公共文化服务:理论蕴涵与价值取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化是人类社会生活的"纽带",文化以价值理性和工具理性的方式提供着人类社会发展的目的意义。公共文化服务是现代社会文明的基本标尺,表达着文明社会以人的发展为终极目标的理念,标志着国家赋予和保护公民基本文化权利的宪政文明,也体现着政府公共服务职责的行政文明。这是一种全民的文化自省、文化自觉的过程,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的基本题旨。  相似文献   

9.
《前进》2016,(10)
正文化是民族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力量。人类社会每一次跃进,人类文明每一次升华,无不伴随着文化的历史性进步。没有文明的继承和发展,没有文化的弘扬和繁荣,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实现。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民族创造了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也一定能够创造出中华文化新的辉煌。"要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坚定文化自信,增强文化自觉,加快文化改革发展,加强社会主义精神  相似文献   

10.
生态文化是生态文明建设的核心与灵魂,生态文明在生态文化的建设中找到了新的支撑,即尊重自然、树立生命尊严的新的文化价值观,摆脱"人类中心主义"思想的桎梏,培养人们理性的处理人与自然关系自觉性与文化素质,建设以人与自然平等、和谐、互惠互利为价值观基础的新文化。20世纪以来,人类逐渐意识到自身生存环境保护的重要性,试图从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丰富现代文化中对环境保护的认识,一系列关于传统文化的探讨成为当今文化界的热点,"生态"这一文化讨论的焦点也展现出一种蔓延现象。回望传统,展望未来成为全人类的行动宗旨。生态文化在传统与未来的交融中必将彰显时代精神的魅力,必将成为生态文明建设途中不止的永恒话题。  相似文献   

11.
近十年来,对"普世价值"的批判,在不同时期角度有所不同,但主要成果在于明确了所谓"普世价值"其实就是西方启蒙思想家提出的资产阶级价值观,它在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本身也是虚伪的。在当今国际事务中,打着"人权""民主"等"普世价值"的幌子对中国内政进行粗暴干涉,已成为美国企图分化和西化中国、遏制中国发展的一种基本战略。  相似文献   

12.
世兵制后期与府兵制形成时期“兵”的地位变化与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程 《理论月刊》2001,(7):25-26
世兵制后期"兵"的地位日益哀落,士兵的地位近似奴隶,士兵不断逃亡,军队丧失了战斗力;西魏、北周时期出现了一种新的兵役制度即府兵制,士兵的地位有了提高,军队的战斗力也增强了,府兵制与世兵制相比,显示出了制度的优越性.  相似文献   

13.
西方文化傲慢与偏见的最新版本莫过于“普世价值”说了。资本主义文化价值普世主义的内在意图与外在努力在于宣扬并力图证明资本主义制度是人类永恒的最为美好的社会制度。这当然是一种意识形态偏见与文化陷阱。  相似文献   

14.
文化理想、文化批判、文化创造与文化自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化与人相伴而生、相和而成、相随而行,是人特有的一种生存方式.在这个意义上,文化自觉就是人本身的自觉,亦即人对人的本质力量和实践活动的"自知之明".文化自觉既是一种现实情态,也是一个历史过程,它生成和存在于文化创造之中并通过文化理想和文化批判表现出来.马克思对私有制和异化劳动进行了历史考察与批判,科学地揭示了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描绘了"共产主义"的理想社会图景,开启了20世纪文化批判的序幕.  相似文献   

15.
全球化的内在逻辑和后现代社会的生存境遇,孕育着未来哲学发展的生机和希望.罗蒂作为新实用主义的领军人物,是发动这场哲学革命并试图提出崭新思维的自觉代表之一.他提出的"种族中心主义"思想反映了后哲学文化下人类生存的实际境况,也是一种处理不同国家、民族、团体之间求同和存异关系的积极探索或哲学筹划.罗蒂的"种族中心主义"与"人类中心论"、"文化帝国主义"有着本质上的区别.  相似文献   

16.
藏族文化是一种人类在适应自然、改造自然过程中所创造的高原文化,也是一种特定社会历史阶段下形成并发展的文化。应当说,正是由于这些发展变化,才在不同的历史阶段显示出了藏族文化的勃勃生机,显示出它兼收并蓄的文化融合能力,使它走到了人类社会的今天。  相似文献   

17.
汲立立 《前沿》2012,(5):176-178
全球性的社会、经济、生态和发展问题引发了全球性的道德危机和价值困境,现代道德体系对这些问题的追问并非某个单一文明可以回答的。这是时代向世界诸多文化,当然也包括中国传统文化提出的关于人类如何摆脱道德困境的思考。儒家文化内涵中包含了具有最低限度普世价值的概念,拥有具有普世价值意义的文化资源。特别是在公共外交视野下,儒家价值观普世化有其独特的合理解释和可能路径,即重视"以身体道"的个人和建立孔子学院。  相似文献   

18.
论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把“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作为巩固党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不断提高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能力的一项重要内容。这不仅是我们党对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的新贡献,也是新的历史条件下党对唯物史观的发展与创新。一、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是党根据新阶段我国文化建设面临的新形势提出的一项战略任务唯物史观认为,生产力是推动人类历史发展的决定性力量,人类社会形态从低级到高级的更替,本质上都是社会生产力不断发展的必然结果。人类社会的生产包括物质资料的生产、精神文化的生产和人类自身的生产。…  相似文献   

19.
张丽  高鸣 《理论月刊》2008,1(2):151-153
全球化使不同文化被放置在同一个平台上,极大地促进了文化间的交流和对话,人类文化形成了明显的统一性,与此同时.全球文化的交流融通又呈现出一种异质多样的开放性状态,全球化进程也使文化的差异性得以凸显出来.社会文化出现了多样性、流变性,文化"冲突"郑重地摆在了我们面前.多元一体、"和而不同"、统一性与多样性的统一将是未来人类文化的理想格局和我们的文化主张.  相似文献   

20.
国外所谓"中国威胁论"没有任何根据。"和平"理念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理念之一,它普遍存在于社会各阶层。历史上的统治阶层以"天下和平""太平盛世"作为治国理政的最高目标,知识阶层以"为万世开太平"作为人生的主要目标,平民阶层以"安居乐业"作为理想的生活方式。古往今来,"和平"文化元素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它内藏于中国人的灵魂深处,外显于中国人的行为之中。不少外国学者也认为,中国是一个和平主义的国家。当代中国人继承和弘扬和平主义的优秀传统,与世界各国构建合作共赢、共同富裕的"人类命运共同体",必将为实现当代世界的"天下太平"作出新的贡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