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文以南京市为个案,通过交互分析、方差分析、多元回归分析等统计分析方法,对公民对政府的信任状况与公民参与意识状况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发现:公民对政府的信任度与公民参与意识之间有密切关联且呈正相关关系;在各背景变量中,年龄、收入、文化程度、职业与政治面貌对政府与公民之间的信任关系有显著影响。在此基础上,本文探讨了提高公民对政府的信任度从而提高公民参与积极性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2.
现有的研究普遍认为,目前中国民众的政治信任主要来源于政府发展经济的主观绩效和解决社会问题的能力,但学界也认为政治参与行为和政治文化价值观对政治信任有显著的影响。本研究以广州青年中间阶层为研究对象,对青年中间阶层政治信任的影响因素进行比较分析与研究,结果发现:政治参与行为以及物质主义主观绩效评价在统计上并不影响青年中间阶层的政治信任,而后物质主义主观绩效评价和政治文化价值观认同对青年中间阶层政治信任有显著的影响,政治文化价值观认同比后物质主义主观绩效评价具有更加强烈的影响力。这些发现显示政府目前以发展经济为主来获取政治信任的管治方式在青年中间阶层已奏效不大,青年中间阶层的政治信任已超越了物质性的维度。随着社会多元利益诉求的增多,如何处理依法办事、实现社会公平与经济增长放慢之间的张力是政府需要关注的课题。  相似文献   

3.
大众传媒会深刻影响民众的政治与心理意识。在以往研究中,官方媒体对民众主观幸福感的促进作用未得到足够重视,本文基于2014年网民社会意识调查数据库构建理论模型,分析官方媒体使用对民众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运用路径分析方法进行多元回归分析,发现官方媒体使用对主观幸福感具有显著正向影响,爱国主义在这一影响过程中起到了部分中介作用。政治信任不仅负向调节了官方媒体使用对爱国主义的影响,也负向调节了官方媒体使用通过爱国主义对主观幸福感的间接效应。政治信任与官方媒体使用是相互竞争关系,政治信任高,官方媒体使用通过中介变量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便会弱化。  相似文献   

4.
公民意识、政治价值观、政治信任等是政治伦理的主要内容,是影响基层民主自治的重要因素。本文通过对村民与政府及其官员的关系、村民对领导干部的要求和期望、村民对合格公民的认识和对自我的期许、村民的政治感情和政治信任等问题的问卷调查和个别访谈,探讨了西北村民的公民意识、政治价值观及政治信任,借以认识和评价这里的村民自治和政治参与情况。  相似文献   

5.
智慧社区建设是发展智慧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移动通信技术的快速发展,基于移动客户端的电子政务平台成为政府推进智慧社区建设的有效选择。对国内外现有智慧城市和电子政务公民采纳的研究进行了述评;构建了面向智慧社区的移动服务平台公民采纳影响因素模型;提出了包含感知有用性、感知易用性、主观规范、用户信任、服务质量等在内的重要影响因素,并以打浦桥街道"IN标签"为例进行了验证。  相似文献   

6.
政治信任是学术界研究的热点话题,并且在实证研究方面取得了一系列成果,通过对已有研究成果进行系统梳理和分析,不难发现:第一,学界对政治信任涵义的理解主要有政府信任说、政治体系说、社会信任说、政治机构说等四种代表性观点;第二,学界主要从体制性信任、政治机构与人员信任两条进路对政治信任进行本土化的可操作测量;第三,转型中国的政治信任呈现出政府信任差序化、政府信任阶层差异化、政治信任U型分布、政治信任流失加剧等核心特征;第四,国内学者解释中国政治信任来源的路径主要有理性选择路径、社会文化路径、个人特征路径以及媒介传播路径;第五,政治信任的高低变化对政治参与行为和治理实践具有重要的影响。今后国内学界应从建立系统的政治信任测量框架、注重政治信任基础性数据的收集、注重政治信任的历史变化分析、注重政治信任的横向比较分析、全面系统研究政治信任与政治参与行为的关联性等五个方面实现政治信任测量的精细化,以期深入把握国内民众的政治信任现状,提高实证研究对民众政治信任培育和提升的分析力和预测力。  相似文献   

7.
政治信任是学术界研究的热点话题,并且在实证研究方面取得了一系列成果,通过对已有研究成果进行系统梳理和分析,不难发现:第一,学界对政治信任涵义的理解主要有政府信任说、政治体系说、社会信任说、政治机构说等四种代表性观点;第二,学界主要从体制性信任、政治机构与人员信任两条进路对政治信任进行本土化的可操作测量;第三,转型中国的政治信任呈现出政府信任差序化、政府信任阶层差异化、政治信任U型分布、政治信任流失加剧等核心特征;第四,国内学者解释中国政治信任来源的路径主要有理性选择路径、社会文化路径、个人特征路径以及媒介传播路径;第五,政治信任的高低变化对政治参与行为和治理实践具有重要的影响。今后国内学界应从建立系统的政治信任测量框架、注重政治信任基础性数据的收集、注重政治信任的历史变化分析、注重政治信任的横向比较分析、全面系统研究政治信任与政治参与行为的关联性等五个方面实现政治信任测量的精细化,以期深入把握国内民众的政治信任现状,提高实证研究对民众政治信任培育和提升的分析力和预测力。  相似文献   

8.
公民参与是民主政治和善治的核心价值,而公民参与意识是自主性公民参与的必要前提。本文从实证角度考察了社会资本与公民参与意识的关系。研究发现,参加志愿组织具有促进公民政治参与和社区参与意识的功能;参加官办组织和社会宽容只激发政治参与意识,而信任对两种公民参与意识均没有促进作用,信任熟人反而不利于政治参与意识的形成。因此,我国应积极推动公民参与网络的发展,尤其是促进志愿组织的发展,推动适用于现代复杂社会的社会性信任,在全社会推广社会宽容和和谐的价值观。  相似文献   

9.
互联网在大学生政治社会化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已经成为构建大学生政治信任的重要影响因素。通过实证研究发现,大学生不仅通过互联网获取资讯,还实施了大量的网络参与行为,诸如沟通交流、传播信息、发起行动等。这些网络行为,也传播了未经证实的网络信息,这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大学生对政府的信任。大学生的政府信任受到不同网络媒体的影响,越是非官方的网络媒体,越会对大学生的政府信任带来冲击。因此,要适应互联网发展的特质,加强互联网治理与建设,提升主流网络媒体的影响力,培育大学生良好的政府信任。  相似文献   

10.
从类型看,政府公信力属于政治心理学范畴的概念,涉及到社会组织与公众对政府公共行政行为的一种主观价值判断和评价,是行政主体行政行为和自身形象在行政客体中所形成的心理反映,其本质是一种政治认同.在属性上,具有公共信任而非私人信任关系、无形而非有形资源以及主导性与系统性三方面的特征.按照信任对象来划分,政府公信力的结构类型可分为政府体制公信力、公共政策公信力以及政治精英公信力三种.  相似文献   

11.
从治理角度看我国政府与公民关系的重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孔祥利 《前沿》2004,3(10):119-122
治理过程实质上是一个还政于民的过程 ,治理中政府与公民的关系是一种良性的互动关系。然而由于历史和现实原因 ,我国政府、公民政治准备不足 ,政府与公民互动仍困难重重。政府与公民关系重塑走一条政府主导型道路 ,成为我国政府治理中的现实选择。  相似文献   

12.
改革开放以来,社会转型使我国的社会结构发生了深刻变迁,进而推动了政府信任的结构变化,成为我国政府信任变迁的内在动力。30多年的改革实践带来了惊人的经济发展成果,但也使政府"失信于民"的风险越来越大。政府公信力的下降,从本质上来说,是在深刻变革的复杂社会背景下,国家治理与公民日益多元化的利益诉求之间的失衡造成的。因此,政府信任的修复与提升,需要政府以高超的治国智慧,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来达成公民满意的国家治理,从而赢得公民的普遍信任。  相似文献   

13.
在合作治理理论的视角下,采用实证研究方法 ,基于对西部四省1431名样本的分析,可以发现合作治理各方的合作性目标和上级公共部门支持感对治理过程中合作各方的协同行为、共同决策和公共服务质量有正向显著影响,合作主体间的信任在合作主体各方的合作性目标和公共服务质量之间,在上级公共部门支持感和合作各方的协同行为以及共同决策之间起到部分中介效应。  相似文献   

14.
熊力游  刘慧云 《求索》2010,(4):97-99
关系质量就是顾客对企业及其员工的信任感与顾客对买卖双方之间关系的满意程度的主观评价。在影响顾客对关系质量评价或感知的诸多因子中,文化因素起着重要作用。尤其在不同文化语境下,文化差异导致消费者对关系质量的不同感知和评价。具有高语境文化东方顾客相对于低语境的西方顾客,对关系质量给予的评价等级要明显低,便是由于文化维度的轻重取向不同而形成的。  相似文献   

15.
全面深化改革,提升国家治理能力,需要从理论和现实的角度审视处于转型期的中国社会政治信任的"异化"特征以及30多年改革开放过程中所呈现的实践悖论。首先,差序信任格局中的央地政治信任结构"异化"集中表现为中央政府的政策调整和民众对政策的选择性运用以及央地两级事权分殊和地方政府有责无权的困境。其次,在政治信任维系与现实利益支持的博弈过程中的信任关系"异化"则表现为政治体系刚性合法性需求与权力"异化"以及民众特定支持与经验性利益博弈特征。最后,政治价值实现与效用替代的共存悖论则成为政治信任功能"异化"的重要表征。由此,破解信任"异化"和实践悖论亟待政治系统敏锐洞察民众需求,回应群众期待,提升政治信任质量,从而有效推进反腐败工作和国家治理能力与治理体系现代化,最终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以政府审计人员作为研究对象,基于社会交换理论和组织认同理论研究了组织认同、组织支持对政府审计人员离职意愿的影响。通过实证研究发现政府审计人员组织认同、组织支持与离职意愿都是负相关关系,认知信任和情感信任在组织支持感与离职意愿关系间起到了调节作用,但是认知信任和情感信任在组织认同与离职意愿关系间没有起到调节作用。本文的研究结果有助于政府审计机关加强审计人员情感支持,减少审计人员的离职意愿,留住重要人才。  相似文献   

17.
论社会资本视角下的政府信用重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裴志军 《理论月刊》2006,(1):130-132
在转型时期,我国政府的信用资本存在着严重的问题,制约了政府行政效率。社会资本是以信任为核心,以公民参与的网络和互利互惠的规范为来源的一种资源集合体。从社会资本的角度分析,我国政府信用缺失在于政府与公民间信任资本、规范资本的缺失以及政府与公民个人、社会群体或组织的网络关系的不和谐造成的。因此,要重建政府信用必须引入“善治”理念,提升“网络”社会资本;要实现公共管理过程的法制化和程序化;要实施对政治代理人进行行政伦理教育,使政治权力代理人的行为具有规范性;要提高政治透明度,建立透明政府。  相似文献   

18.
黄嘉涛 《岭南学刊》2013,(6):105-110
基于文献研究,构建节能服务产业治理机制与治理绩效的关系模型,并以广东地区企业为背景进行实证检验,分析合同治理和关系治理对节能服务产业治理总体绩效和不同维度因子的影响程度,结果表明:合同治理和关系治理对节能服务产业治理绩效具有显著正向影响,而且合同治理与关系治理的交互作用对节能服务产业治理绩效也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9.
曲彦 《岭南学刊》2013,(2):59-63
政治公信力是判断执政党是否具备执政合法性的重要指标。执政党通过自身的纲领凝练和引领公共价值,通过公共政策的公共性的有效输出获得社会大众的信任和支持,实现对于国家的合法治理。因此,政策的公共性是执政党维护政治公信力的基础。要增强公共政策的公共性,在处理政党与政府的关系上,要密切政党与社会公众的关系,明确政府与社会公众的关系。在增强公共政策的公共性的途径上,要坚持政治活动宪政化,公民参与制度化,公共政策程序化。  相似文献   

20.
提高人民群众的安全感,是新时代国家治理总体目标的重要构成,也是公众政府满意与政府绩效的测度标尺。既有研究多就特定领域安全感与政府信任的相关关系展开,忽略了公众安全感与政府信任关联关系的结构性。本文基于对公众安全感与政府信任的理论分析,厘定公众安全感与政府信任结构性相关的逻辑框架,运用四市六区23个城乡社区的居民抽样调查数据,通过线性回归与分位数回归双重校检,确认了公众安全感对政府信任对象、品质和结构的积极影响;部分证实了公众安全感各维度与政府信任各面向的结构性关联关系。研究结果为准确把握公众安全与政府信任关联关系提供了启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