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社会思潮是特定社会在特定时期内形成的有广泛影响力的思想潮流,根源于国际环境和国内形势的变化,反映一定人群的利益和要求,并对国家的内外政策和社会的未来走向产生深刻影响。  相似文献   

2.
崔世广 《当代世界》2015,(12):55-59
<正>2015年适逢日本战后70年。由于这是战后日本国家发展中的一个重要节点,所以战后70年成了2015年日本的一个热门话题。但遗憾的是,国内学界对日本的战后意识似乎并没有给予太多关注。本文拟以战后体制的斗争为主线,结合战后日本的国民舆论调查结果来考察日本战后意识的变迁及其特征,以期对理解和把握日本提供某些启示。日本的战后体制与战后意识的源流日本的战后意识形成于第  相似文献   

3.
战后英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形成与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是其思想理念所推动的,战后英国不同时期社会保障思想来源不同.英国的福利国家制度是在争论中产生、发展和变化的.战后英国的社会福利制度以凯恩斯主义和<贝弗里奇报告>为两大理论基石,在其以后的发展中贯穿着新左派和新右派的争论,第三条道路的福利思想则是其最新发展.  相似文献   

4.
根据外交解密档案和有关当事人回忆,由于国民强烈的反核感情和战后特殊的国际环境,战后日本的核政策表面上主张和平利用核能,倡导无核三原则,加入《核不扩散条约》,没有公开制造核武器。然而,在和平利用名义下进行的核电开发,实际上从一开始就有明确的军事意图,与追求核武器制造能力的军事目的紧密结合,成为一个核电与核武互为表里的复合型政策体系。在该政策的推行过程中,日本还先后两次与美国签署核密约,允许美国运进核武器,寻求美国的核保护伞,并在依赖美国核保护伞的背后,通过发展核电,行独立保持制造核武器潜在能力之实。  相似文献   

5.
一苏联霸权主义的扩张活动表明,苏联不仅要称霸全世界,而且有一个称霸世界的全球战略。苏联与美国争夺的重点历来在欧洲,但是到了七十年代末,它却向亚洲、太平洋地区和中东、波斯湾地区拼命扩张。从此,苏联东亚地区的战略就成了苏联全球战略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苏联东亚战略的主要目标是:在亚洲、太平洋地区部署强大的军事力量,建立战略优势;用威胁利诱控制日本;拆散美日同盟,迫使美国退出西太平洋;孤立和包围中国;逐步控制东南亚。苏联在实现这个东亚战略的目标时,对日本寄予了很大的希望。它把日本当作实现其东亚战略目标的突破口和钥匙。但是自从它入侵阿富汗以后,它的扩张战略,遭到了全世界反霸统一战线的反对。为了反对苏联入侵阿富汗和它的扩张,美国、西欧和日本还  相似文献   

6.
二战后五十多年来,日本政界一些要员及右翼势力否认、歪曲和美化侵略历史,为军国主义招魂。在新世纪里,小泉三次参拜靖国神社、通过“反恐怖三法案”和“有事三法案”,是日本政治右倾化加剧的重要标志,也是战后日本民族主义政治发展的必然结果。  相似文献   

7.
<正>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日本安全政策70年的演变,从其内在动因的逻辑来看,可以说总体上就是一个构建与加强自身安全保障能力的动态过程,即追求安全保障自主化、国防正常化和军事大国化的过程。1这是因为,战后日本作为战败国被剥夺了拥有正常安全保障及军事能力的资格,而随着主客观因素的变化,逐步改变这种状况就成了其安全政策力求的目标。可以看到,在战后70周年的2015年,日本安全保障指导思想的性质已经发生了巨变,政策范围内可以突破的  相似文献   

8.
战后日本崛起的前因后果及其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45年日本战败,经过七年被占领期于1952年独立。日本经济在美国扶植下,利用朝鲜战争带来的“特需”,得到迅速恢复和发展,至1955年国民经济和工农业生产的主要经济指标均已恢复或超过战前水平。此后,日本经济进入高速增长时期。1960年年底,池田勇人首相宣布启动为期10年的“国民收入倍增计划”。  相似文献   

9.
<正>一、何谓阶级政治本文旨在以阶级政治的视角解析日本战后70年的发展历程,并由此提出阶级斗争(对立)概念与阶级联合(和谐)概念的社会科学重要性。对于何谓阶级政治,可以从三个维度进行解读。第一个维度是潜在于社会结构中的阶级利益视角;第二个维度是以这种利益为轴伴生的各阶级的团结力和凝聚性的程度;第三个维度是显示这种凝聚性的意识形态的存在方式。也就是说,需要从这三个维度顺次向上的方式思考现实  相似文献   

10.
11.
本文是日本一桥大学教授、著名社会学家渡边雅男在清华大学的演讲。作者试图从社会结构和阶级的角度,对日本政治及经济的变化进行剖析,指出当前日本在新自由主义和全球化竞争的压力之下,执政党已不再具备调节和缓和阶级矛盾的技术和能力,这导致了当前弥漫日本上下的闭塞感和失落感。在此背景下,日本政治开始呈现出法西斯化兼剧场化的特征。因此,作者主张应抱着危机感时刻关注未来。  相似文献   

12.
能有机会在这里向担负着中国明天重任的各位年轻朋友们谈谈我所思考的问题,我感到十分高兴。首先让我自我介绍一下,我是研究近代西欧政治学的历史的,与此同时,我还从政治哲学的角度出发,从事对现代世界中存在的各种问题,例如民主、民族争端、内战、人与国家等问题的研究。在此之前,我曾有机会就我所研究的主题为北京大学国际  相似文献   

13.
战后日本的和平主义具有丰富多样的内涵和实践,既有非战、非武装、非暴力的内容,也有与和平和平状态等不加区别地使用的形态,在珍视和平的同时也可能有未能直面日本战争责任的一面。战后日本和平运动的指导思想并不仅限于非战、非武装、非暴力意义上的和平主义,在和平运动的不同时期,和平主义分别与民主主义、自由主义、立宪主义等思潮相关联。近年来,日本政界保守势力宣扬积极的和平主义,各代表人物的主张有所区别,但都已走到和平主义的反面。与此同时,日本民众中存在着与政府截然不同的积极的和平主义。作为可能遏制政界保守势力的力量,当前日本的和平主义与和平运动应受到更多关注。  相似文献   

14.
重大突发事件与中国社会的发展变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来看 ,社会变迁始终是与重大突发事件紧密联系在一起的。重大突发事件可以有效地推动社会价值观的变化和制度的变革 ,也可以有效地推动政府体制的变革。深入研究诸如“SARS”之类的危机事件 ,对于我们推进社会发展是有积极意义的  相似文献   

15.
社会结构变迁与俄罗斯政治转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俄罗斯自独立以来,虽然经济分层充分、阶级分化深入,但这种以纵向分化为主的社会宏观结构的变迁并未导致现代性社会结构的出现.这是俄罗斯民主化进程举步维艰、政治转型道路崎岖不平的结构性原因.  相似文献   

16.
德国社会民主党自诞生以来,随着自身政治需求以及所处时代背景的变化,其国家观念与社会政策在争议中几经转变.在此过程中,社民党从最初对资产阶级国家及其制度持怀疑甚至对立的态度转变为认同在资产阶级国家制度框架内寻求社会改良,并将国家看作是一个在社会改革中发挥作用的中立工具.社民党从一个工人阶级的政党转变为一个以执政为目的的全民党后,它对国家的论述转变到对国家责任的认识上来,并在两次执政期间主导了影响深远的德国社会改革.2010年议程改革后,德国社民党失去了其作为左翼力量的形象和信誉,为重塑自身形象,社民党需要凸显其独特的国家观念并提出可行的政策方案.  相似文献   

17.
试论战后台湾社会阶级结构的演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试论战后台湾社会阶级结构的演变王建民战后,台湾经济的迅速发展与社会的重大变迁,不断地改变着社会各阶级、阶层之间的相互关系与地位,从而形成不同的利益集团与社会力量。这种阶级关系又同省籍区隔形成台湾社会的特殊构造,深刻影响着战后台湾社会、经济及政治的发展...  相似文献   

18.
冷战后,亚太地区国际关系进入了重新组合与调整的新时期,中日关系以及这一大框架之下的日台关系也发生了引人注目的变化。日本国内右翼亲台势力,基于联合美国、牵制中国的战略构想,积极发展与台湾的“实质性”关系。台湾当局则竭力拓展“外交空间”,开展“务实外交”,试图借助外力,抗拒统一。  相似文献   

19.
4月24日,小泉纯一郎在自民党总裁选举中以绝对优势战胜桥本龙太郎,当选自民党总裁.小泉的当选打破了日本自民党派系斗争中往往大派取胜的传统,强烈冲击着日本政坛,意味深长,受人关注.  相似文献   

20.
战后国际格局的变化与中国的四次对外战略调整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的对外战略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在不同历史时期关于对外交往的全局性谋略和指导.当一个崭新的21世纪呈现在世人眼前之时,中华人民共和国也刚好走过了半个世纪的风雨历程,新中国的外交也已经历了50年的惊涛骇浪.在这50年中,中国的对外战略始终以维护国家与民族利益、反对帝国主义和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为宗旨,保持着内在的连续性;同时我国的对外战略也在根据国内外形势的变化,进行着不断的调整,呈现出较为明显的阶段性.在这跨世纪的特殊历史时刻,站在世纪之交的高度,将中国外交放在整个国际体系中去研究,从世界与中国及其相互关系的角度来回顾和总结50年来新中国对外战略的抉择,对于我们认真吸取历史经验与教训,展望21世纪中国对外战略的总体走向有尤为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